黄白火绒草
菊科火绒草属植物
黄白火绒草(Leontopodium ochroleucum Beauv.)是菊科、火绒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细,被有密集的枯叶鞘。茎直立或斜升,有时无茎,不分枝,被白色或上部被带黄色长柔毛或茸毛,下部常稍脱毛,常有疏生近等距的叶。莲座状与茎部叶同形,常较长;茎基部叶在花期生存。苞叶较少数,椭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顶端圆形或稍尖,两面被稍黄色密柔毛或茸毛,稀被灰白色疏毛或近无毛。头状花序通常少数至15个密集,稀1个。总苞被疏或密的长柔毛。小花异型。雄花花冠管状;雌花花冠细管状。冠毛白色,基部黄色或稍褐色;瘦果无毛或有乳头状突起或短毛。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短或长达10厘米,有平卧至多少直立的分枝,被有密集的枯叶鞘,有多数莲座状叶丛和花茎密集成高达15厘米的植丛,或有时花茎单生或与莲座状叶丛簇生。茎直立或斜升,极短或高5-15厘米,稀达20厘米或更高,有时无茎,不分枝,纤细,稀稍粗,稍屈曲、草质,被白色或上部被带黄色长柔毛或茸毛,下部常稍脱毛,常有疏生近等距的叶;节间长1-2厘米,有时上部达3-5厘米;较高的茎有时达15个叶,低矮的茎只有1-2个叶。莲座状与茎部叶同形,常较长,下部渐狭,长达6厘米,常脱毛,有宽长的鞘部;茎基部叶在花期生存;中部叶多少直立或稍开展,舌形,长圆形,或匙形,顶端钝,或线状披针形,顶端稍尖,通常长1-5厘米,宽0.2-0.4厘米,边缘平,向基部稍狭,无柄,下部叶有长鞘,草质,有时褶合,两面被密或疏生的灰白色稀稍绿色的长柔毛,有时毛呈絮状而部分脱毛,有时上部叶被较密的黄或白柔毛。苞叶较少数,较茎上部叶短,常较宽,椭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顶端圆形或稍尖,两面被稍黄色密柔毛或茸毛,稀被灰白色疏毛或近无毛,与花序同长或较长2倍,开展成径约15-25毫米的整齐密集的苞叶群。
头状花序径5-7毫米,通常少数至15个密集,稀1个。总苞长4-5毫米,被疏或密的长柔毛;总苞片约3层,披针形,顶端尖,无毛,褐色或深褐色,露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型,有时在外的头状花序雌性,或雌雄异株。花冠长3-4毫米;雄花花冠管状,上部三分之二狭漏斗状,有卵圆形尖裂片;雌花花冠细管状。冠毛白色,基部黄色或稍褐色,常较花冠稍长;雄花冠毛稍粗,有锯齿或短毛,上端多少粗厚;雌花冠毛细,有微齿。不育的子房无毛;瘦果无毛或有乳头状突起或短毛。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300-45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的湿润或干燥草地、沙地、石砾地或雪线附近的岩石上。
黄白火绒草为寒中生细茎杂类草,高寒草甸草地的伴生种。多生长在亚高山、高山带的阴坡及雪线附近的岩石上,喜湿润、抗严寒。土壤为砾质的高寒草甸上。在海拔3600-4700米的帕米尔高原,它是窄果蒿草、黑花薹草(Carex melananth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嵩草等高寒草甸草地型的主要伴生种;在天山、阿尔泰山以线叶嵩草细果薹草(Carex stenocarpa)、珠芽蓼为主的高寒草甸中也常见。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图瓦卢、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北部、西部及南部(清河、泥勒克、阿尔泰山、天山等)、青海(祁连、海晏等)和西藏中部、南部、西部。
生长习性
黄白火绒草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发,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花,7月下旬开始结实,8月底至9月初枯黄。
主要价值
草质柔软,各类家畜均采食,羊、牦牛,牛乐食。但因其生长矮小,利用时期短,与它共生的其他植物适口性均好于它,属低等牧草。
全草入药;味苦,性寒;清热凉血;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肾炎。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8 23:5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