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盛璋,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古文字研究专家。1924年生于安徽合肥。1949年
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1965年后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致力于古汉语、古文字、历史地理研究。出版个人文集有《历史地理论集》、《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和《中外交通与交流研究》。
人物简介
黄盛璋,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古文字研究专家。
1949年5月参加浙江省干部训练班,三个月结束后分配杭州
浙江省气象局工作。
1951年浙江大学中国语文研究所毕业。
1951-52上海扈江大学中文系教师。
1952-1956年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6年,中国科学院
竺可桢副院长调黄盛璋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筹建历史地理研究组。黄盛璋继续研究西北史地之学,利用考古,研究城市、水利、交通。提出“历史地理水学”观念,编著《历史地理水学研究》(未出版)。
1957年后,历史地理组正式成立。开展中印、中巴等十四国历史边界研究。
1965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79年冬与
彭加木、
夏训诚、王守春、候灿、李江风等六位及新疆
新华社记者组考察
塔里木下游、
绿洲、古城水系湖泊等变迁。
1980年在日本召开的24届国际地理学会上,分别担任地理思想史分会和历史地理分会会议执行主席。会后应邀在日本京都、岗山、
关西等大学讲学;日本讲学期间,受到日本“东学新学”方面研究成果的触促,回国后独力创办《亚洲文明》二十多年,受到日本学界重视。
1982-83年间应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远东系邀请作为客座研究员;
1984年应美国
芝加哥大学作为客座教授, 并在美国多所著名大学讲学;
1984年9月-10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墨给尔大学讲学;
1984年10月-1985年4月被英国
剑桥大学研究生院CLARE HALL被选举为客座院士,讲学研究半年,然后到西欧
法国、
比利时、
荷兰、
瑞士、
意大利等国许多著名大学讲学,后到
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1994年至1995年在
台湾,为研究生开设历史地理学与中外交通史两个讲座。
学术研究
黄盛璋最早提出
历史地理学是边缘学科观点。20世纪60年代,黄盛璋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任务和作用、学科性质、研究方向等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认为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分类说,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就其学科性质说,则既是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提出无论从学科的研究规律或学科的研究特点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重心都必须放在人类改造自然的问题上。钮仲勋也认为它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后黄盛璋发表《论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再次强调“历史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一个分支,也是历史科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黄盛璋退休后,仍一直研究,前进不停。并建议:一是开创绿洲研究与绿洲学,中国先行已三十年。二是开辟历史地理研究:1、时间(上限、农业与文明起源),2、地域(包括海域与中文交通、交流),3、分支领域(绿洲、民族历史地理)。黄盛璋认为必须创立历史民族地理考古学,而与绿洲学互配,作为“东学新学”的具体进行的分科研究,创中国新路、新学。需要创办《郑和新学研究——复兴海国文明》,宣扬中国五大海学,2009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第一集。依靠两刊物开辟园地。
成果奖项
黄盛璋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学自然科学二等奖、重大成就奖。
北京市高等科学技术成果奖。
中国科学学个人著作二等奖。
已发表论著三百篇,已经集个人论文集三本:《历史地理论集》、《历史地理与参古论丛》和《中外交通与交流研究》。
出版图书
综合评价
黄盛璋出身于地理学,由于在史地系接受教育,具有史学、地学的基础;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文字、音韵学者,从小接受了较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他又曾专门攻读
语言文学,因此
谭其骧说他“承其家学,通古文字学”。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基础,使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不仅运用了考古学的方法,而且使二者有了很好的结合,在两个学科里都取得了相当成就,齐鲁书社1982年出版的他的研究专集《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便是证明。他的另一研究专集《历史地理论集》198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也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特长。
黄盛璋值得称道的不仅是他具有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方面的多面手的本领,还在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追求。他数度环绕和深入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行实地考察,是毅力的体现;他致力于绿洲学的建立,则是他追求的证明。绿洲是内陆沙漠地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地,也是人们长期同自然作斗争及开发利用的结果。研究古今绿洲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与变迁规律及其今后趋向预测,将为历史地理学开辟新的方向和领域,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黄盛璋除从古史、古文献的角度研究历史地理之外,还从
青铜器断代、先秦古文字、已亡佚的少数民族文字,如
佉卢文等角度研究中外的历史地理问题。
著作著述
学术论文
李清照研究
《
李清照事迹考辨》,《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李清照与其思想》,《山西师院学报》1959年第2期。
《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山东省志资料》1959年第3期。
《李清照集》,黄盛璋辑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语言学研究
《两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1961年8期。
《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中国语文》1963年6期。
《
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语言研究》1983年第2期。
西北史地研究
《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11月。
《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历史地理》第二辑1982年11月。
《和田文〈
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与西北史地问题》,《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11月。
《
回鹘译本〈
玄奘传〉残卷五玄奘回程之地望与对音研究》,《西北史地》1984年3月。
《论所谓
吐火罗语及其有关的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西域史论丛》第1辑,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试论所谓“吐火罗语”及其有关的历史地理和民族问题》,《西域史论丛》第二辑1985年版。
《杂胡官印考》,《丝绸之路文献叙录》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我国历史上的
帕米尔》,《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关于中国和造纸法传入印巴次大陆的时间和路线问题》,《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关于甘州回鹘的四篇于阗语文书疏证》,《新疆文物》1989年第1期。
《关于沙州曹氏和于阗交往的诸藏文文书及相关问题》,《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
《敦煌写卷于阗文〈
克什米尔行程〉历史地理研究》,《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地理卷(二),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古文字研究
《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月。
《
云梦秦简〈编年记〉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1期。
《云梦秦简辨正》,《考古学报》1979年1期。
《云梦秦简两封家信中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文物》1980年8期。
《
江陵凤凰山汉墓
简牍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关于
鄂君启节地理考证与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载《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山国铭刻在古文字、语言上若干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6月版。
《平山战国中山石刻初步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2月版。
《“
匈奴相邦”印之国别、年代及相关问题》,《文物》1983年第8期。
《试论战国秦汉铭刻中从“酉”诸奇字及其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版。
《新出战国金银器铭文研究(三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版。
《“挞齐”及其和兵器铸造关系新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版。
《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年6月版。
《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
《新发现“屯氏”三孔币与相关问题发覆》,《中国钱币》1993年4。
《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版。
《齐玺“左桁廪木”、“左(右)桁正木”与“桁”即秦文“衡”字对应,决疑解难——秦统一后,六国被罢废文字与对应的秦文字研究,为试解战国失传、难认文字提出一条新途径》,《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
历史地理研究
《碣石考辨》,《文史哲》1979年06期。
《明代后期海外贸易与交通初探》,《中国水运史研究》1987年第1期。
《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历史地理》1990年6月。
学术文集
《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6月版。
《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亚洲文明》(1-3),黄盛璋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外交通与交流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绿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