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矿冶工业遗产
位于湖北省黄石市的工业遗产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为代表。2012年11月,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喜登国家文物局公布的45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背景资料
早在殷商时期,黄石铜绿山已开矿炼铜,至今(2012年)3000余年炉火生生不息,发掘出大量古矿冶遗址;
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铁厂,是汉冶萍公司的主体。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现完整保留的冶铁高炉始建于1921年,当年系“亚洲第一高炉”;
华新水泥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御批肇建,其旧址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水泥工业遗存。其中,1、2号窑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是(2012年)世界上仅存的湿法水泥旋窑设备;
大冶铁矿经过178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亚洲第一采坑”。独具慧眼的黄石人另辟蹊径,二度发掘,已建成湖北省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工业旅游红红火火。单看黄石矿产的采、选、冶以及水泥制造等遗产,全国不乏其物,但四大工业遗产集中于17平方公里的区域密集呈现,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价值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印证古代矿冶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活化石”。
3000多年的工业文化积淀,使黄石保留了大量以矿冶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工业遗产,现(2012年)已形成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等为代表的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具有年代久远、门类多样、空间富集、保护完整等典型特点,是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见证,代表了各时期最先进的技术和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申报世界遗产
2011年6月,黄石市委、市政府成立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保护工作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启动申遗工作。
2011年12月,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湖北黄石工业遗产片区”;
2012年11月,黄石市矿冶工业遗产成功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在全国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喜登国家文物局公布的45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11月,加快推进“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进程,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跻身预备名单
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工业遗产是印证古代矿冶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活化石”。3000多年的工业文化积淀,使黄石保留了大量以矿冶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工业遗产,现已形成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等为代表的黄石工业遗产片区,具有年代久远、门类多样、空间富集、保护完整等典型特点,是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见证,代表了各时期最先进的技术和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矿冶工业遗产走向世界
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至今没有出现中国工业遗产的身影。“申遗如果成功了,对城市凝聚力、美誉度、知名度的提升,价值远超引进一家甚至几家世界500强!”昨日,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保护工作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长杨晓波如是说。
工业遗产片区全国唯一
“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遗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唯一性。”
唯一性源于黄石工业遗产时间上的连续性、品类上的多样性、空间上的聚集性。
早在殷商时期,黄石铜绿山已开矿炼铜,至今3000余年炉火生生不息,发掘出大量古矿冶遗址;
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铁厂,是汉冶萍公司的主体。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现完整保留的冶铁高炉始建于1921年,当年系“亚洲第一高炉”;
华新水泥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御批肇建,其旧址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水泥工业遗存。其中,1、2号窑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湿法水泥旋窑设备;
大冶铁矿经过178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亚洲第一采坑”。独具慧眼的黄石人另辟蹊径,二度发掘,已建成湖北省首座国家矿山公园,工业旅游红红火火。
单看黄石矿产的采、选、冶以及水泥制造等遗产,全国不乏其物,但四大工业遗产集中于17平方公里的区域密集呈现,全国唯一,世界罕见。
一路艰辛一路歌
“申遗”之路,也是对黄石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大考”。
2009年4月,拆除位于中心城区的华新水泥厂旧址即将上会讨论。上任不久的杨晓波市长表态:我看看再说!下午,他前往现场察看,果断拍板:原封不动,就地保护。
一个月之前,黄石刚刚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亟须趟出一条资源利用、开发的新路。在杨晓波的眼中,工业遗产,不仅是黄石城市发展的记忆,也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以华新旧址保护为契机,黄石工业遗产保护迎来新的春天:
摸清家底:全市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分类分级认定;
建章立制:“黄石市区文物保护紫线”等十来项规划,出台《黄石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加大投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周边环境深受现代采矿威胁。2010年,黄石市筹资2.57亿元治理,关停周边7个非法矿企,拆除20余处违法建筑。同时,整治汉冶萍煤矿旧址,拆除现代住房4栋;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建成国家矿山公园……
扩大影响:2010年、2012年两届黄石矿冶文化节,凝聚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共识,彰显了“矿冶文化”的魅力。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开掘,积流成河,终于豁然开朗,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国家文物局官员、院士专家,纷至沓来,调研考察黄石工业遗产。
2011年初,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来到黄石,由衷叹赏:“我来晚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优先为黄石“申遗”编制规划;
全国“两会”,由单霁翔、宋祖英、贾平凹等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设立黄石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片区的提案”……
冲刺世遗,路还有多远?
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黄石“申遗”目标更明,压力不减。
“申遗”之路,难在何处?
最难是认识。华新旧址的开发,可以创造多少GDP?既非原址,现在又不先进,1946年的华新水泥窑,为什么要保护?也有人议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杨晓波说,历史上,黄石以矿建厂,以厂建镇,联镇成市。工业遗产,是黄石精神的源泉,是“美丽黄石”的根脉。下一步,要继续引导全社会重视、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申遗不仅仅是功利追求,更是文明提升的过程。”杨晓波信心满满:流淌千年的矿冶古韵,通过“申遗”,正在迸发新的音符。转型路上,黄石“矿冶血脉”必将源泉涌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18:07
目录
概述
背景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