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号楮园,
晋江安海人,明末清初著名
藏书家,
黄居中之子。崇祯中随其父移居
南京。
人物生平
千顷堂是福建晋江安平金墩黄氏十三世孙黄虞稷藏书处,故址在今南京白下国区马路街千顷堂金墩宅,前身系其父
黄居中所建之千顷斋。
黄虞稷受父亲黄居中熏陶,从小刻苦向学,嗜书成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六岁入
江宁郡学,博览群书,于典籍“问无不知,知无不举其精义”,被当地藏书家
丁雄飞视为知已。
时值清兵大举南下,江南战乱频仍,许多名家珍藏版籍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号称藏书与天府埒的明朝诸藩之藏,更几无寸轴片纸留世。黄虞稷承继其父丰富藏书,千方百计慎守先世藏书,奇迹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大儒
钱谦益《黄氏千顷堂藏书记》感叹说:“岂非居福德之地,有神物呵护而能若是与?”
他慎守善增,广泛搜购他人流散市上的藏书,充实自己的珍藏。几年间,黄虞稷在其父黄居中千顷斋藏书六万余卷的基础上,增至八万多卷,并易名千顷斋为千顷堂,成为
江南屈指可数的大藏书家之一。
当时名儒、藏书家钱谦益在纂辑《
列朝诗集》时,曾向其借书,才“得尽阅本朝诗文之未见者”。钱氏见多识广,其绛云楼藏书被誉为东南文献之归,但他尚需借阅黄氏之书,可见千顷堂藏书之富、珍籍之多。藏书印有“晋江黄氏父子藏书印”、“温陵黄愈邰氏藏书印”等。
“秣陵焦氏外,千顷聚书多。石户楼千秘,宗人许再过。
从来耽怪牒,岂以易鸣珂。况说今加富,应知有鬼诃。”
黄虞稷拥有丰富的藏书,从不矜啬,公之同好,互相研究考订。他“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流览,借阅者无虚日”。
他又和好友、藏书家丁雄飞等人建立“古欢社”,订立《古观社约》,和藏书家丁雄飞结为挚友,互相订有“古欢社约”,两家相距10余里,互定为约,每月13日他到丁雄飞处,25日丁雄飞到他处,相互质证,借书、抄书、校勘,要务有妨则预日辞。约会日不入他客,借书以半月为率,还书不得托人转致。以“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传为书林美谈。
征刻唐宋秘本书目
为使当时历劫幸存的珍贵版本书籍得以广泛流传,黄虞稷还会同祥符藏书家
周在浚,共同发起征刻唐宋秘本藏书。他们从各自家藏中精心挑选出唐、宋秘本96种,详加校订,编成《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一卷,刊刻发布,广泛征求有财力的有识之士刊印出版,希望以此带动海内藏书家,共出所藏珍本。
此一举动,得到许多学者的积极响应。
朱彝尊、
魏禧等五人联名发表《征刻唐宋秘本书启》,张芳还专就此事撰文,愿天下人共襄盛举。
不久,
纳兰性德刊刻《
通志堂经解》,首先收入黄虞稷和
周在浚提供的经部书籍。其后,在官纂《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和私刊《
知不足斋丛书》中,又陆续刊印《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中的绝大部分珍籍。
黄虞稷利用家藏的珍本,常与当时的名士学者论事校书,视野大开,学识益广。
龚佳育是金陵藏书兼刻书的名家,黄虞稷在他府中立馆,一面教其子弟,一面为其校书。龚氏刊行的《授经图》《春秋纂例》诸书,大都经黄虞稷校正。
主要影响
编纂《千顷堂书目》
在校订藏书中,黄虞稷看到《
宋史·艺文志》载止于南宋·
咸淳年间,辽、金、元三史《
艺文志》均付阙如,虽在《
文渊阁书目》和《
国史经籍志》诸书中略有记载,却又大都“草率”、“诞妄”,不足为凭。至于有明一代,尽管作者辈出,著述闳富,却无一完备的书目。
黄虞稷遂在他父亲所撰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据其藏书,以个人之力,穷十数年之功,重编成
目录学史上著名的《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按四部分类,下分43门,类例多有创新,对明一代之书,详加著录。兼补《
宋史·艺文志》所遗漏之书,又因辽、金、元三史无艺文志,又于每类之后,附此三代书目。著录宋咸淳以降宋人著作600余家,12 700余卷,辽、金、元三代1 710人的著作,12 200余卷。卷数之外,注明撰人略历,较前代各史艺文志为详明。后来
王鸿绪《
明史稿·艺文志》和
张廷玉《明史·艺文志》,均据《千顷堂书目》删削而成。后因总纂官王鸿绪对《明史·艺文志》原稿多加删削,
全祖望、
卢文弨、
杭世骏对王鸿绪删削之举深表不满。
《千顷堂书目》主要补录明代著作,上到明代十六朝帝王将相的著作,下至布衣文人的诗文杂记,没有书千顷堂不搜讨网罗,甚为齐备,是迄今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目录之作。同时并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述所阙。在每条书目下,还尽可能地记述作者爵里、字号、科第,有的还略志该书的内容或编撰的情况。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每部类下先列明人著述,后附南宋咸淳以下和辽、金、元各朝著作,总计收录明人著作14000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2400余种,使南宋末以至明代数百年间所有学人士子纷然杂陈、汗牛充栋的著述,初步条分缕析,“灿然大备”。
另和
倪灿撰有《宋史艺文志补》,
卢文弨订正;《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编》等。
参纂《明史》
清·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特命内外大臣推荐人才,开博学鸿词特科。黄虞稷以“博雅能文”,尤深谙经籍目录之学被推荐进京。未及应试,忽报丧母而奔归守制。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馆纂修《明史》,由
左都御史、昆山
徐元文(玉峰)担任监修总裁,召集全国的著名学者参修。
徐元文以黄虞稷学问深博,文笔雅健,特荐举参与纂修。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虞稷乃以布衣入
翰林院,食七品俸禄,就任《明史》纂修官。
黄虞稷在明史馆,分纂《列传》和《艺文志》。在编纂过程中,他以自己的《千顷堂书目》为底本,利用史馆的有利条件,博采诸家书目,去其繁杂,辑其未备,反复考订,纂成《明史·艺文志稿》。明史总裁
王鸿绪依据黄虞稷的《艺文志稿》进行删改、增补,砍掉宋末、辽、金、元四代附载著录,编为《明史稿·艺文志》。其后
张廷玉又按此稿校订,改编成后来的流通本《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原编的《明史·艺文志稿》,却湮没失传。
然而,经纂修官多次删削后的《明史·艺文志》已无法反映明代著述之全貌,故后人探求明人著述概貌时,多舍《明史·艺文志》而取《千顷堂书目》。
《千顷堂书目》一直以钞本形式广为流传,并先后得到朱彝尊、
杭世骏、
卢文弨、
吴骞诸学者的推崇和校补,日臻完善,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1913年收入《适园丛书》第二集。
参纂《大清一统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徐元文之兄
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又推荐黄虞稷兼任《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官,分纂福建全省分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清一统志》的总裁官
徐乾学乞假回乡,特旨准带《一统志》稿回昆山总纂。
徐乾学疏请准带黄虞稷“随往相助,一如在馆供职,庶编辑易成”。黄虞稷随
徐乾学往太湖包山书局编纂《
大清一统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工作基本完成。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黄虞稷积劳成疾,抱病回归江宁(南京),到家仅5天便与世长辞。
出版图书
后世纪念
黄虞稷祖籍的故居在
安海镇朝天境,祖宅门首原悬有木刻楹联一对,曰:“一篇书目传千顷,十则家规韵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