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泥塑是湖北武汉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武汉市黄陂区是中国的泥塑之乡,汉阳
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
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
简介
黄陂泥塑的知名度很高,汉阳
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
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归元寺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
黄陂农民泥塑运动是1970年代除了《收租院》之外,在中国最有影响的雕塑事件。它最辉煌的时候是1977年曾经和重庆工人雕塑一起,进入到中国美术馆展出,还在全国各地进行过巡回展览。
明清时期,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就流行民间泥塑,匠人们制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观赏品售卖,或许这就是黄陂农民泥塑得以产生的传统基础。从“文革”后期的1974年开始,黄陂农民自发地开始利用传统的泥塑方式配合形势教育,诸如“
批林批孔”、塑村史家史、塑新人新事。他们用箩筐扁担,把这些小型泥塑像货郎担一样,送到家家户户,送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展示。
黄陂农民创造的这些泥塑作为新生事物,马上引起了上级注意,湖北美院和中央美院的专业雕塑家也闻风而至,到黄陂举办泥塑培训班,辅导农民提高泥塑技术。当时,黄陂县几乎每个公社都办了农民泥塑培训班,这种广泛的民间雕塑活动,为黄陂培养了雕塑一大批爱好者。
黄陂农民泥塑运动在当年的下乡知青中,培养了一批雕塑爱好者,当年的泥塑培训和创作为后来他们报考专业院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批人中的佼佼者,如
傅中望、
项金国、
陈育村等人都成了当代中国著名的雕塑家。“文革”时期的黄陂民间泥塑活动也为黄陂培养了一批拥有雕塑技能的农民,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会做雕塑的农民先是做石膏的“维纳斯”四处推销,后来,大规模的城市化兴起,他们又开始做建筑装饰的构件,就是在这些人里,最早出现了“万元户。
历史背景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
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
归元寺五百罗汉于
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
父子之手。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黄陂至今是
中国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历史传统,技艺朔熟,艺人辈出。据《归元丛林罗汉碑记》,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沾贴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罗汉满堂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雕塑工艺之高超。
黄陂区泥塑工艺厂制作的《七品芝麻官》、《八仙过海》、《金童玉女》和《莉娜小姐》等,形象生动,妙趣横生,逗人喜爱。他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黄陂区泡桐店镇是著名的泥塑之乡,农民泥塑大放异彩,小型多样,造型富有泥土气息,既有严肃端庄的人物,又有滑稽诙谐的变型漫塑,从木兰将军到红楼仕女,从中国的神话人物哪吒到西方的著名艺术大师卓别林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老艺人戴和清曾为来访的外宾当场塑像,在国外传为佳话。泡桐的泥塑曾到美国
俄亥俄州展出,受到欢迎。
泥塑厂停产后,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开始走四方。在泥塑之乡的熏陶和培养下,他们似火种一样,将黄陂泥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扬光大。一部分艺人离开泡桐后,在黄陂、武汉办起了80余家个体泥塑模具厂,这些小民营企业的产品行销各地,走向海外。更多的艺人被聘请到浙江、
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在传统泥塑膏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水泥、玻璃钢、铜塑发展,在这些企业中,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比比皆是,资产过亿的也不在少数。近十年的时间里,走出泥塑之乡泡桐的艺人们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人。曾经的“下九流”手艺,如今制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装饰,
绘画浮雕,大型雕塑,装点着一座座楼宇和崛起的城市。有关人士估算,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有着不下200亿的资产。
泥塑节
2013年,十一’国庆”刚刚过完,木兰云雾山风景区开始举办“‘黄陂泥塑’文化风情节”,组织和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木兰云雾山风景区所在地黄陂李家集街道是著名的“泥塑之乡”,闻名于世的归元寺五百罗汉,便是出自这里的艺人之手。多年来,“黄陂泥塑”传承人王启新不断地研发和创新,还投资创建了“泥人王村‘泥塑艺术馆’”、“泥人王村‘泥塑体验馆’”、“泥人王村‘泥塑观赏园’”等艺术文化建筑群。为了传承、保护、振兴和发展“黄陂泥塑”文化,让“黄陂泥塑”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风景区每年的10月均要组织“‘黄陂泥塑’文化风情节”。节日期间,游客们不仅可以零距离地观赏泥塑艺术家的现场创作,还可以报名参加业余组和兴趣组的泥塑有奖比赛。此外,对于渴望学习泥塑艺术(包括希望亲自动手)的游客,还可以在泥塑家们的指导之下,学习泥土除杂、木棒捣炼、搭内骨架……尤其是“泥人王村‘泥塑体验馆’”,这里特别适合于大、中、小学生们前来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在“‘黄陂泥塑’文化风情节”里,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泥塑认识事物,培养健康的个性、情趣和品质,丰富其艺术想象力。
随着武汉市旅游业迅猛发展,“黄陂泥塑”这一传统品牌的复兴,对于武汉乃至湖北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木兰云雾山风景区举办“‘黄陂泥塑’文化风情节”,就是希望再创“黄陂泥塑”的新辉煌。游客们除了参与一系列与“黄陂泥塑”相关的活动外,还可以参与果蔬采摘、湖边垂钓、美食沙龙……在海拔500公尺,如诗如画,风光旖旎的天湖上,游客们端坐湖边的亲水平台参加钓鱼比赛。天湖的水质优质,没有污染,湖中所产的“天湖鱼”肉鲜味美,肥美可口,富含微量元素,营养格外丰富。金秋十月,风景区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山林似锦,万林披霞。游客们可以走进似火如焰的秋林中,打红枣;拔花生;摘梨子……“‘黄陂泥塑’文化风情节”将文化旅游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让游客通过互动式体验得到休闲、趣味和文化的多重收获。
“黄陂泥塑”历史悠久,知名度高。
木兰云雾山风景区开发“大家都来做‘泥塑大王’”互动体验节目,风景区的“泥人王村”是“黄陂泥塑”的发源地,依托“泥塑之乡”美誉而闻名遐迩。“泥人王村”的农民泥塑,造型极富泥土气息和欣赏价值。风景区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了艺术观赏园、手工体验馆、创作工作间等,传承、保护、振兴和发展“黄陂泥塑”文化。在“泥塑创作工作间”里,游客们可以学习泥土除杂、木棒捣炼、搭内骨架……内容丰富多彩。风景区的互动体验项目还有:农家磨豆腐、纺线、织布、插花等,游客由导游带领着体验农村传统的农家生产和生活。
木兰云雾山风景区请专家前来对“杜鹃花山”、“佛道文化”、“八里柳溪”、“鹭鸟山林”、“石头古寨”、“天湖水域”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整合、串联,“花山文化”及其它各类型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出彩。除了对“花山文化”锦上添花之外,风景区对“黄陂泥塑”也是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挖掘、整理和复原,还多次举办相关的活动,发掘“黄陂泥塑”的传人,为武汉市在全国打响“黄陂泥塑”的文化品牌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遗
被作为省级“非遗”进行保护的黄陂泥塑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闻名全国。时过境迁,当年在田间地头工作的农民泥塑家们如今仍在继续着泥塑创作吗?昨日,5位来自黄陂泥塑之乡的民间泥塑艺人,被请进湖北美术馆的高雅之堂,一展“玩泥巴”绝技。他们在一个月内复原的经典之作,也将被美术馆作为艺术品永久收藏。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们手上几揉几捏,数十分钟,一尊神态逼真的肖像泥塑就现身了。昨日,泥塑艺人展示的现场肖像速塑技艺令观众惊叹。看着自己的泥塑肖像,观众鲁光亚尤为激动:“这就是我,太像了,特别是神态。”
观众也许不知道,早在30多年前,为观众们塑像的易厚庆老人的泥塑代表作《参观新猪厂》就曾上过中国美术界最权威的杂志《美术》,那个年代,老人所在李集泡桐店村是闻名全国的农民泥塑之乡,武汉曾举办“黄陂农民泥塑展览”和《收租院》大型泥塑展,参观者达百万人。1977年,黄陂泥塑作品和重庆工人雕塑一道晋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来黄陂拍摄短片《泥塑之花》和新闻简报在全国放映。
与68岁的易厚庆年纪相仿、来自同一个村子的另4位老人也都是身手不凡的泥塑高手,其中三位已是省级“非遗”传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及不易保存等原因,他们的优秀之作早已损毁。作为省美术馆的一项公共教育推广活动,此次,省美术馆邀请他们5位“进驻”美术馆一个月,向公众展示黄陂泥塑工艺绝技之外,他们还担负着现场复制各自代表作的重任。据悉,复原活动一直持续至12月底,除周一闭馆外,观众每天可至美术馆现场观赏泥塑创作过程。
彭发生师傅的《雨夜擒敌》、王水金师傅的《朵瓣归仓》、彭贵洲师傅的《又是一个丰收年》、梅俊先师傅的《欢庆解放》,都曾是当年赴北京参展的佳作。
雕塑家、省美术馆傅中望馆长说:“黄陂泥塑不仅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群众性文艺品牌,也孕育了一批艺术家的成长,我当年作为知青下放黄陂时,也得益于黄陂泥塑的启蒙和滋养。”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