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儒
新中国著名作家、书法家
李英儒(1913年11月2日—1989年2月6日),河北保定清苑区何桥镇李胡桥村人。作家书法家、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
人物履历
早年经历
李英儒,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笔名黎莺、李家侨。清苑李胡桥村人。
李英儒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童年的他为了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也背起小筐去割草、拾柴。20世纪30年代初,16岁考入保定志存中学读书,利用节假日,为学校看护图书馆,挣一点钱作为学费和伙食费的补充。在此期间,他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了学生运动,同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
抗战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回故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当过学校教员、宣传队长,主编过游击军政治部主办的《火星报》。同年8月改做军事工作,任步兵团长。戎马生活之余,将战斗经历写成文章。从1940年开始,先后写出短篇小说《夜摸城》、《新队长》、《苏金钟》,报告文学《夜袭安平城》,散文《儿童节的欢愉》、《子弟兵打进文安城》,歌词《孩儿离不开娘》、《抗日阵营如铁似钢》等作品,分别刊登在《文艺习作》、《冀中导报》和《歌与剧》上。1941年负责《冀中一日》的初审并主编第四卷《战斗的人民》。
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奉上级指示,深入古城保定,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在敌伪军中进行分化瓦解工作,并组织工人、市民和学生与日伪军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为后来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46年调华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任科长。翌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联络部第一处处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某陆军医院政委兼党委书记解放军总后勤部文化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组长。
1953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被评论界誉为优秀长篇小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放。1958年创作出第二部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被誉为当代文坛名著,先后被译成日、英、朝、保、俄等十多种文字发行国外,还先后被改编为话剧、地方戏和电影。叶圣陶先生一口气读完了此书,盛赞其为“一部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李英儒、李天、严寄洲三人,耗时近三年,将30多万字的小说改编成了3万字的电影剧本,还将第一主角由杨晓冬改为银环,着重刻画银环的成长与战斗。
1961年开始第三部长篇小说《还我河山》的创作。同时,发表了《政治委员》、《九孔桥边》、《万人敌》、《三进五窑村》、《敢叫敌血染刀红》等短篇小说。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
蹉跎岁月
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四人帮”迫害,被监禁八年之久。 在狱中,他用牙膏皮的一角作笔尖,以《资本论》文字夹缝作稿纸,创作出《女游击队长》和《上一代人》两部长篇小说,达100多万字。
其探监号为7003号,也就是1970年入监的第三号犯人。身心的折磨让他想到了死,但血雨腥风的革命经历重新激起了他生的希望。一个傍晚,他偶然抬头仰望,只见牢房小窗外有弯月当空,一时月牙又被乌云遮住。低头翻开报纸,忽然发现此日正是端阳节,于是他作诗自勉:“碧空乌云吞月光,骤忆今夜是端阳。人生有路须前进,大夫何必跳楚江。”他开始在狱中构思一部反映冀中抗战内容的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
改革开放以后
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曾参加《八一电影》杂志创刊工作并兼任主编,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先后整理和出版了《女游击队长》和《上一代人》两部长篇小说。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还我河山》,同年出版《李英儒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中篇小说14篇。
1983年离休后,又先后写出长篇小说《燕赵群雄》、《女儿家》、《虎穴伉俪》、《魂断秦城》、《暗香浮月夜》等作品。
1989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活
李英儒的夫人张淑文,13岁即为儿童团长,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她正在争取到根据地去学习,却为了掩护李英儒,服从组织分配,进城当了地下交通员。她主要搞军事情报,并一次次随身携带情报出入有日本人站岗的城门,历经风险,因而被圈里人称为“银环”。张淑文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文人轶事
在中国抗战史上,有这样一群仁人志士,他们以笔为号,吹响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胜利之歌;他们慷慨从戎,在苍茫瑰丽的中华大地上,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泼洒着热血。在河北这片抵抗日寇进攻的热土上,作家李英儒写出了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重要作品。
李英儒出生于河北清苑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因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主要依靠两个哥哥扛长活、打短工来维持生计。聪慧过人、热切地期盼着读书学习的李英儒,就在割草、拾柴等劳作之余,跟着私塾先生学认字。他的好学与聪颖深得先生的喜爱,先生经常参加四乡八村的喜事,当场给主家写喜联,也带着李英儒参加并让他现场铺纸研磨。后来发现李英儒无师自通的毛笔字非常周正,就让李英儒执笔写对联。一时间,李英儒“神童”的称号在乡间流传。后来私塾先生说:我只会古文,你都学好了,我已经教不了你了,你应该进城里的中学去,那里能学的很多,有数学物理化学,你都能学得好。择时,李英儒步行四十里地进了保定城,找到招考的中学参加了考试。李英儒一举考上保定市里的中学,虽然家里无力供给,但就是在乡间口碑的作用下,李英儒顺利地借到了学费。1930年,在乡亲的帮助下,李英儒进入保定志存中学读书,他一边勤工俭学,利用节假日为学校打扫卫生看管图书馆,一边努力完成学业。他对鲁迅、茅盾、巴金的作品爱不释手,这期间也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就这样,他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和洗礼。1935年12月9日爆发的“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推动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抗日民主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的成立,促成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李英儒于当年参加了“民先”,为之后投身革命的洪流并最终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7年,李英儒以河北省会考第一名的成绩被河北省教育厅保送到燕京大学就读,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曾经资助过他的人非常骄傲,愿意借钱给李英儒赴京就读的人也一下子多了起来,但是李英儒小心翼翼地接过了只够入学的盘缠,他打定主意入学就马上靠着继续勤工俭学维持学业。当他满心欢喜地奔赴北平求学,却发现因为“七七事变”,学校的学生都南下参加抗日救国的宣传去了,大学已经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园。当心心念念的大学梦被炮声震碎,当目睹了北平城里的兵荒马乱、日寇横行,李英儒毅然地回到保定。当时的保定军校立刻找到他做教员,条件丰厚。但是经历过北平惨淡气氛的李英儒更想拿起枪保卫自己的亲人,他在学校当过学生会主席,带着学生进行过《步兵操典》的训练,加上曾经有过军旅生涯的东北讲武堂毕业的地方人士协助,以他个人在家乡的名声,居然还筹到了马匹和枪支。有个大地主的家里一下子就捐出了三支枪两匹马。李英儒20余岁的年纪就在家乡拉起了近千人的队伍,加入了抗日先遣支队,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随着抗日烽火的蔓延,老乡们对日寇残暴行径的痛恨是李英儒最强有力的后盾,他带领着不久前脑袋上还包着羊肚毛巾的农民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可以说,故乡是李英儒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他为抗日救亡泼洒热血的地方。在这里,他加入了八路军的游击军,在游击军政治部主办的《火星报》社工作过,还当过八路军的文化教员、宣传队长,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殚精竭虑。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李英儒率领着这支队伍,活跃在冀中的抗日战场上:他们护送干部、破坏铁路,他直接参与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最艰难的一仗是被日寇围在了一个大院子里,日军出动了坦克日夜攻打。当时李英儒跟着分区司令孙然同志带的一个团抵抗坚持了三天三夜。当夜间敌人的进攻稍微减弱时,李英儒就带着人潜入阵地寻找弹药补充不足。第三天黎明,李英儒和孙司令商议突围。突围时,李英儒带着的团冲在最前边,那一仗部队伤亡很大,士气低落。李英儒深知不久前还满脑袋顶着高粱花子的农民在经历过惨烈的困守后思想上的动荡,他更加知道给他们进行教育的必要性。于是,李英儒用所看所学对战士们进行安抚鼓励和激发。后来他说,我们的战士越来越会打仗了,是日本人教会了我们。
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这次扫荡,敌人凭借军事上的机动优势,采取多路密集的“拉网式”“梳篦式”战术,从四面八方将我冀中区党委领导机关和冀中军区的主力部队压缩在深州、武强、饶阳、安平四县相接的根据地腹心地带,妄图歼灭。五一大扫荡使抗日根据地军民遭受了重创,“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造成村村血迹遍地,李英儒妻子张淑文的家乡在安平县,几位亲人也惨遭毒手。
经过了这次大扫荡,军区党委意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使我们不再蒙受如此惨重的损失,更为了粉碎日伪军不停的疯狂扫荡,冀中军区党委决定派当时还跟着孙然司令一起转战的李英儒打进保定城,开辟一条由冀中通往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敌工部部长史立德代表组织上找他谈话时说:“抗战初期你是我们八路军独立团的团长,有战争经验,有文化,你对保定特别熟悉,在这里上过学,有群众基础,又是本地人,你胆识不缺,又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相信你能随机应变,险中求胜。”
李英儒向孙然司令告别时,孙司令沉默了,他是一个组织纪律性很强的领导,组织决定了的事情他不会再提意见。入夜,他和李英儒并排坐在高高的河堤上,看着乌黑的河水,孙司令说,我还想送你去军校再学习一下指挥,回来一起再好好地打几仗,现在看来不能了。
当时谁能想到,地下情报站的工作比起明刀明枪的激烈战斗更加惊险和严酷,稍有不慎都可能带来组织和人员的牺牲。
不负组织的重托,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的李英儒秘密潜入保定,建立了情报站,开始了艰苦而凶险的地下工作。为了落脚解决生活问题,李英儒先是托关系在省政府找了一个文员的工作,低廉的薪水入不敷出,还要受科长的无耻盘剥。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一书中,省政府的科长李歪鼻原型就是李英儒所遇到的对手。也因为在伪政府工作,李英儒深入了解了当时伪省长吴赞周的对敌态度和立场,在《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成功刻画了伪省长吴赞东的形象。
在伪政府工作地处险境,不利于长期潜伏,在安排好关系进行情报收集后,李英儒找到了一个教师的工作,进入了保定第二师范。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现名“保定学院”,始建于1904年9月,初称“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后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28年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二师”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这里的学生就曾多次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二师的校园内已经建立了很多半公开的赤色群众组织。其时,中共保属特委、保定市委就设在校内,领导保定市及周围各县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只不过,当时这些情况李英儒都不知道,所有的地下工作都是“单线联系”,各级组织也互不往来。保密工作都做得非常好。
那时学校的薪资非常微薄,李英儒身为冀中军区保定情报站站长,妻子张淑文担任交通员负责接送情报。夫妻二人没有任何组织经费,一切用度都要自筹。而他们的宣传品、油印机以及接待护送的费用都由教师的薪资里出,这些从牙缝里挤出的活动经费,虽杯水车薪,但他们为民族解放大业贡献一切的心愿便由此可见。
每个月仅有的一点白面,妻子张淑文都留着给李英儒跑完重要工作时做点面汤,自己则长期吃的是敌伪时期供应市民的“三合面”,就是这点粮食还是以时断时续的状态维持。
情报站设在一个偏僻极不起眼的大杂院,一间被西房掩映住的小耳房里,这间小房在菊儿胡同,现在已经破旧不堪。当年从这里撤离的时候,李英儒恰巧进山汇报工作,只有妻子张淑文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当一个交通员跑来通知她,出了叛徒,要立即转移的时候,张淑文马上把所有的纸张(文件)集中,在门口前的土地上挖坑烧起来。另一个人急切地说:你快走,我来烧!张淑文紧张地说:不行!组织原则是我的事不能让别人经手。那个人只好去抱着孩子。张淑文接过孩子,什么都没拿,匆匆跑出院子,文件都已经烧成灰烬并掩埋好了。张淑文一口气跑出了七八条街,没有停脚,至今回想起来,她说还能记起那种跑得要吐血的感觉。
在被誉为“北方小苏区”的二师校园内,在二师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感召下,李英儒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城内各个阶层交朋友;通过各种关系,传递情报,打击敌人,动摇敌伪组织的军心,顺利完成开辟地下交通线的工作任务;深入敌伪军中对敌进行分化瓦解;组织工人、市民和学生同日伪军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特别是粉碎了日军夏季抢粮计划,他深入敌人的商会现场,控制了伪商会会长,让他下令解散经过三天集结起来的、为抢粮组织的马车、牛车、人力车等等四乡八野的运输车队。当枪顶在商会会长的后腰时,商会会长还在嘴硬,商会会长的手下都在附近,李英儒的虎胆出自于对敌人大扫荡的痛恨,是他们让老百姓收成全无没了生计,对于个人安危已经全然抛弃,他扣动了扳机,伪商会会长明白这是动真格的,才下令解散所有的车队。李英儒为了不给商会会长反击的机会,在解散的指令发出后,劫持了商会会长。当日本人再想集结起时,老百姓已经把地里的粮食都收割坚壁了。
还有策反伪军一个团的起义事件,李英儒反复深入虎穴克敌制胜,最后这支起义部队进入了北平。直到李英儒的晚年,起义的那名军官还保持着和李英儒的友好关系。通过这段经历,让李英儒塑造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里关敬陶的形象,这段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即是李英儒1955年创作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故事原型。
李英儒是热爱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是他的理想。所以当他的儿子从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成为历史教研组长又到校长,李英儒非常满意地说:教师的岗位是我最喜欢的。
戎马之余,李英儒坚持文学创作,将八路军、游击队的战斗经历写成文章,积极宣传共产党游击区的抗日故事,李英儒曾参与了创作和编辑《冀中一日》的工作,为冀中大地的抗日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以野火喻作敌人的凶焰,以春风比作党的力量,任你敌人的凶焰再高,烧不尽中国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经过党的春风化雨,蒙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会取得斗争的胜利,被蹂躏的中国大地,终于云散烟消,晴空万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李英儒对“野火春风斗古城”最直观的解释。在我们看来,这也是他对党、对中国革命事业最坚定信心的直接体现。可以说,李英儒的情报站长岁月既是其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奋勇拼搏的燃情岁月,亦是无数革命工作者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缩影!
李英儒首先是战士,然后是一名作家。或者可以说,那一时期的作家都是一手拿枪战斗,一手握笔写作。他们那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之魂;他们的鞠躬尽瘁、前仆后继,成就了如今之盛世景象。
主要作品
作品简介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描写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冬天,地点是敌伪占领下的省城(即河北保定市)。
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极艰难复杂的时刻,在上级党的委派下,地区团队政委兼县委书记杨晓冬,以失业市民的身份打入敌占区,作地下工作。同时上级指派城郊武工队梁队长为杨晓冬的外线配合者,共产党员金环为外线交通员。内线力量是高氏叔侄和金环的妹妹银环。高老先生是伪省政府的参议,他侄子高自萍在伪市政府任职,银环是市立第三医院的护士。上级还指示杨晓冬动员自己的母亲做地下交通员。杨晓冬在金环的掩护下闯进省城内,并偶然碰到老战友老韩的儿女韩燕来和他妹妹,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就在他们这里住了下来。
不久,通过银环的关系,杨晓冬在高宅与高目萍相见,首先谈了自己无合法证件,请内线同志掩护的要求。高自萍态度冷漠,想让杨晓冬先回去。杨晓冬又告诉他近来敌人严密封锁交通要道,组织上想从内部开通一条交通路线,护送同志过路,并托高自萍来做这件事。高自萍脸上不满意,并大发牢骚,埋怨组织没有重用他。还说他与叔父正在放长线钓大鱼,待大鱼上钩后,一声令下,省城四门大开,可让解放区军民排着队开进城来。杨晓冬抑制内心的激愤,离开了高家,与银环来到万家楼东口,被早已等在那里的韩燕来用三轮车接走。高自萍一夜没睡好觉,埋怨银环不该贸然领着杨晓冬到家里来,又觉得自己对杨晓冬这位新来的上级有失检点,决定设法弥补一下。恰巧伪省长吴赞东新兼任警备司令,商会在省城大戏院唱戏祝贺,送给高参议两张戏票。高参议因病不能去,高自萍以为这是个好机会,就让银环请杨晓冬见面。杨晓冬按约定的时间来到戏院,高自萍一反常态,殷勤地与晓冬交谈,说今天一则让晓冬散散心,再则也可看一下这个地区的敌伪上层人物。不一会儿,伪省长吴赞东、日本顾问团的总顾问多田、伪治安军集团军司令高大成及其手下的几个团长都到了,但是由于敌人内部的种种矛盾,日本人走了,高大成也愤愤而去。杨晓冬把高自萍带到休息室外面的平台上,让他细谈他们叔侄的工作,他才说出要策反吴赞东的事。杨晓冬告诉他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对吴赞东寄予厚望。高自萍不以为然,但在谈到护送同志过路的事时,他交给晓冬一枚市政府的铜质证章,说:“路西是治安军的防地,比日本军好说些。带上它,在一般情况下,能顶用。”杨晓冬接过证章,辞别高自萍,回到韩燕来家。杨晓冬接到上级指示,要把隐藏在路东的两位病弱的负责同志,设法在日内送到路西。他虽然对这里的情况还不甚熟悉,但却同金环和韩燕来兄妹一起,巧妙地利用伪治安军到城里拉煤的大车,把平原军区政治部的袁主任和北方局的一位部长送出了敌伪严守的关卡,到达城郊的西马庄,与金环和梁队长接上头。
正当大家高兴之际,伪治安军的谍报队长“黑鬼子”蓝毛带着一些人,突然闯进晓冬他们落脚的赵医生家中。大家坚壁起来,只有金环和杨晓冬面对敌人,临危不俱,机智周旋,巧言善辩,终于使狡诈的蓝毛没有发现任何破绽,误认为晓冬是敌伪的高级特务,不得不失望而去。晓冬他们化险为夷,完成了转移领导同志的艰巨任务。银环不见晓冬回来,心中很着急,当她回到医院时,知道父亲生病了,要她回家一趟。可是当她到家时,却发现父亲没有病,而是杨晓冬的母亲受肖部长的指派,来到她家送情报。她同杨母谈了许多有关晓冬的事情,对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再想起他近来的表现,不禁对他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因而在第二天向他转达消息之后,便委婉地向他倾吐了真情。杨晓冬却冷静而严肃地告诫她要公而忘私,使她感到失望。
这年春节前夕,韩燕来被诬蔑偷了车外带,心情愤懑,乘夜打了查勤的蓝毛,被迫无奈,竟然误入省城赫赫有名的经济顾问、经济特务龟山家中,打死龟山,救出被龟山压在身下欲行强奸的姑娘蒲小蔓。除夕这天,杨妈妈来到省城,把许多宣传品交给银环和杨晓冬,她多么想把儿子带回家过年,但是为完成党的任务,她心甘情愿地独自回家了。除夕之夜,银环机智地把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息,规劝伪军的许多宣传品,送进了敌伪高级官员聚会的宴乐园,使敌人惊慌失措,沮丧已极。伪省长吴赞东回家后,看着银环在宴乐园让人转给他的信,心中不宁。就在这同时,小燕把类似的信送到伪团长关敬陶家。燕来把剩余的宣传品弄到高高的楼上,借助西北风撒遍全城。杨晓冬他们为胜利完成任务而高兴万分。几天以后,杨晓冬在高参议的安排下,深入虎穴,首次会见伪省长吴赞东,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斗争,不欢而散,但却认识了吴的本质。
不久,杨晓冬和韩燕来到根据地见了肖部长和陈司令等首长,研究了内线工作的情况,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到争取敌伪军队上来,对吴赞东要警惕,应争取关敬陶。杨晓冬回到省城后,日军和高大成的伪治安军联合起来,对山区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城里只留下了关敬陶的部队,使司令部相对空虚。杨晓冬立即摸清情况,组织武工队夜袭司令部,活捉了关敬陶,对他教育一番,予以释放。这次奇袭使敌人深感震惊,他们对内采取许多措施,对外加紧盘查行人,清查户口,还组织五千人的兵力,连夜四处“讨伐”,并逮捕了关敬陶。斗争形势异常紧张,金环被捕,软硬不吃,在对质时,保护了关敬陶;在多田独审时,乘机簪刺多田喉咙、壮烈牺牲。高大成到北京医院看望受伤的多田时,多田把“肃正思想”的重任交给他。他正想借机报复夺了他的宝座的吴赞东,“剿共委员会”主任范大昌告诉他,吴赞东可能与共产党有联系。高大成命篮毛秘密追查,很快发现高参议叔侄与此事有关,决定逮捕他们。但高参议闻讯而逃,高自萍被捕投敌,供出了与杨晓冬会面的地点和时间,使杨晓冬也被捕。高大成与范大昌把晓冬接到“宴乐园”给他“压惊”,妄图制造晓冬投降的舆论。但没想到杨晓冬竟在宴会上无情嘲弄和揭露敌人的罪恶,踢翻桌子,大闹宴乐园。敌人软的一招失败了,就把晓冬带到早已捕到的晓冬妈妈的牢房,妄想以母子之情动摇晓冬的意志。杨妈妈识破敌人的诡计,勇敢地跳楼自杀。杨晓冬悲愤之余,决心以母亲为榜样,同敌人斗争到底。这时,梁队长同打进敌人内部的韩燕来通过“关系”转告晓冬,做好劫牢营救的准备。晓冬机智灵活,逐渐使高大成和范大昌对他放松了警惕,因而能在一个夜晚,同潜入监狱的韩燕来一同逃走,隐藏到银环和她的好友小叶安排的教会医院里,在太平间里躲过了高大成亲自指挥的全城大搜捕。杨晓冬十分感激银环,也十分佩服她的勇敢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终于把母亲留下的红心戒指戴到了银环的手指上,确定了两人的恋爱关系。银环百感交集。高大成同范大昌合谋,把高自萍押赴西关菜市口枪毙了,谎称越狱“共党”被就地正法,以此来欺骗日本人,保住面子。武工队梁队长和队员“膘子”没有完成从牢中救走晓冬的任务,又听说高大成要枪决被捕的越狱“共党”,以为要枪决晓冬,因而匆忙来到法场想劫夺刑场。他们一看,不是枪决晓冬,就把手枪又插回腰间。不料,他们的动作被混迹人群的范大昌发觉,并被特务逮捕。晓冬对此十分着急,听说一星期后敌人要把他们押往马驹桥,而银环也从关敬陶那里得到了同样的消息。于是晓冬想请求上级派部队配合,伏击敌人,抢救梁队长和“膘子”。上级同意晓冬的想法,晓冬也做好了充分准备,可是敌人的押送行动忽然提前,而梁队长也从狱中传出信息,说他们已联络好狱中同志,决定中途暴动,希望外面同志给予配合。杨晓冬当机立断,带领很少的同志,化装袭击敌人的车队,救出梁队长等同志,并敦促关敬陶率领一团人马起义,又计杀了蓝毛、多田,俘获范大昌,还把高大成打下马来,战斗胜利结束了。当天夜里,晓冬和银环这对革命伴侣前往北京去开展新的地下工作,韩小燕加入共产党,并和哥哥继续回省城从事地下工作,去迎接新的革命斗争。
作品鉴赏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斗争有正面战场上同敌人的较量,也有地下工作者敌占区里同敌人的较量。《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故事属于后一种,它通过我党地下工作者杨晓冬、金环、银环等同敌人的周旋和一系列的斗争,反映了在抗日战争的另一条战线上的斗争的复杂、紧张和尖锐,以及这一斗争在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歌颂了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颂扬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以战胜任何敌人的伟大力量。
小说突出地表现了我们党和党的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关系和鱼水之情。共产党所从事的事业和所进行的斗争,完全是为了千百万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打击日寇,拯救祖国,保卫家园。杨晓冬和他的同志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省城和郊区人民支持和配合的结果,都包含着人民的智慧、力量和血汗。他们没有人民的支持和配合,没有袁主任和北方局的领导同志,无论如何也逃不出省城,到不了根据地。杨晓冬和梁队长的劫狱和中途暴动,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加,绝对不会成功。小说形象地告诉人们,只有人民才是革命成功的靠山,只有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尤其是地下的革命斗争,如果离开人民,那就一事无成。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位地下工作者的英雄形象,在当代中国小说中显示出独特的风貌。
杨晓冬是小说的主人公,是地下工作的领导者的形象。他正确分析敌情,奇袭敌伪司令部,使全城敌伪官兵心惊肉跳,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才能、坚定和果断,说明他是富有斗争经验的领导者。他对人民充满着无限的爱,对敌人无限蔑视和仇恨,对革命的胜利充满坚定的信心,对党和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在他被捕后,敌人软硬兼施,他则从容对敌、正气凛然,宁死不屈。在对待银环的爱情和对待母爱方面,他先公后私,以革命力重,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崇高品德,作家为读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小说中的杨母,虽然作者没有作更多的描写,但她的几件事足以显示出她的高贵品质。她有着悲惨的身世,把唯一的儿子献给了革命,为支持儿子和党的事业,她毫不犹豫地做起了交通员的这项危险工作,多次为党组织传递消息和宣传品,特别是在被捕后,她机智地识破敌人的花招,毅然坠楼身亡,为儿子树立了忠于党的光辉榜样,用行动激励儿子英勇斗争,宁死不屈,表现出一个革命母亲的崇高情操,感人至深。
金环是小说中的成功形象之一,她是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新婚几个月就劝丈夫参军。丈夫牺牲后,她带着女儿离乡,到省城当了革命交通员。她对敌人仇恨无比,对革命忠心耿耿,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真诚火热,斗争中坚强勇敢。这一切在她被捕后表现得尤为集中而突出,她英勇不屈地牺牲了,但她的遗书却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情怀。她在遗书里说:“他们(敌人)能够敲碎我的牙齿,能割掉我的舌头,甚至剖腹挖出我的心肝。但是他们只有一条不能,不能从我嘴里得出他们所需要的话。”他说:“敌人也想让我活下去,还答应叫我在物质生活上活好一点,只要从我身上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我想活,我知道‘死’并不是个愉快的名词,它的含义里有痛苦。但是我不能避开它而丢掉我最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不用说作为一个党员,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是不能失掉的。”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话语,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自白,是一个无限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伟大战士的誓言,这正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掩护同志,在危险中拔簪刺杀多田的原因和动力。她的遗书将和她的名字一样闪光,永远激励人们去战胜敌人,克服困难,争取最后的胜利。这部小说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波澜起伏,富于传奇色彩。
小说一开始写杨晓冬受命深入虎穴,金环和梁队长护送同志入城,就把读者带进惊心动魄,悬念横生的故事中来,接着描写晓冬、银环接近敌伪上层人物,会见伪省长,除夕之夜的“宴乐园”,奇袭敌伪司令部,中途暴动等等事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前后照映,表现出作者驾驭长篇小说的才力,这也是作者向古典小说学习的结果。
作品改编
1963年,同名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小说主人公,地下工作者杨晓冬可以说是李英儒的化身。李英儒、李天、严寄洲三人,耗时近三年,将30多万字的小说改编成了3万字的电影剧本,还将第一主角由杨晓冬改为银环,着重刻画银环的成长与战斗。演员王晓棠成功饰演性格对比强烈的金环、银环两个角色,在1964年的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委投票中以全票当选最佳女演员。
1995年,陈锐沈慧芬原华主演的11集电视剧版《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央视播出,10年后,连奕名执导,王亚楠王力可陈实主演的电视剧版《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
2021年4月23日李英儒之女,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导演李小龙带队到保定市采风,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准备将《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为话剧。
荣誉评价
2019年9月23日,李英儒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李英儒因与史立德、张渤(张静芝)同乡,且均参加抗战革命,故被当地(保定市清苑区何桥镇)称为“桥上三杰”。
参考资料
李英儒.知网百科.
李英儒 - 文化艺术界 - 保定地方志.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13-02-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23:33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