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垆土
地质学名词
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具有残积粘化层(俗称黑垆土层)的黑钙土型土壤。
简介
黑垆土的剖面上部有一暗灰色的有隐粘化特征的腐殖质层;此层虽较深厚和疏松,但腐殖质含量不高。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黄土塬地、黄土丘陵和河谷高阶地。其中以地形平坦,侵蚀较轻的董志塬、早胜塬、洛川塬等塬区为多,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类之一。
形成
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生物和母质间旺盛的物质交换赋于黑垆土以深厚的腐殖质层 (80~100厘米)。但因黑垆土处于中国暖温带热量较高地区,加之成土母质的通透性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有机物的合成和腐殖质的累积,其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仅在1~3%之间。高温与多雨季节同时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并使黑垆土因残积粘化而具有隐粘化特征;另一方面土壤中水溶性盐类的溶解度提高并随下渗水流迁移,又使明显下移的钙、镁等盐类在剖面下部形成淀积层。土壤碳酸盐新生体以假菌丝状和小结核状为主,碳酸盐淀积的深度可达3米上下。因土壤中水溶性盐类的淋溶较充分,剖面无盐渍化特征。从粘土矿物成分特征看,土壤风化仍处于初期阶段。
性状
黑垆土在长期耕作和施肥(土粪)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构型。其堆积最厚的剖面具有:①熟化层。厚20~30厘米,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耕层暗灰棕色,粉壤土,强石灰性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疏松软绵,易耕作。犁底层的团块状下部见有鳞片状结构,紧实,容重大(1.4克/厘米3),有砖瓦碎块和炭屑等侵入体,向下过渡明显。②古耕层。厚10~15厘米,暗灰带褐色,粘壤质,稜块状结构,较多假菌丝和霜粉状石灰新生体,有砖瓦碎块和炭屑,向下逐渐过渡。③腐殖质层。厚50~80厘米,暗灰稍带褐色,粘壤土,拟稜块状结构,有小孔和动物穴。沿结构面的孔壁虫粪上,有大量霜粉状和假菌丝状石灰新生体,呈舌状向下过渡。过渡层厚约70厘米,颜色不均一,有时有少量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④石灰淀积层。厚约150厘米,淡棕带黄色,粘壤土,块状和拟稜柱状结构,稍紧实,多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有少量小孔和动物穴,经显微观察,见有大量针、棒状的石灰晶体和雏形结核,并有大量植物残体,向下逐渐过渡。⑤母质层。浅棕带黄色,粘壤土,有个别根系和动物孔穴,并有少量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通常在熟化层之下紧接着为腐殖质层;但后者因耕种和侵蚀而日见浅薄。
黑垆土的颗粒组成以粉砂粒为主,其含量约占一半以上;物理性粘粒在腐殖质层约占40%,在母质层和耕作层约占28~30%。微团聚体较多,结构呈多孔状,容量低(1.1~1.4克/厘米3)。最大吸湿水4~6%,凋萎湿度7~8%,田间持水量约19~23%,如按2米深土层的田间持水量(以土壤容积%表示)计算,可储蓄550毫米水分。
黑垆土含矿质养分丰富,全钾含量1.6~2.0%;全磷0.15~0.17%,但有效磷较低;全氮量0.03~0.1%。阳离子交换量9~14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呈微碱性反应(pH7.4~8.0),石灰含量7~17%。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含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
类型
除典型黑垆土外,尚可分下列亚类:①黑焦土。多见于黄土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分别与栗钙土和灰钙土相连接。发育于砂黄土。腐殖质层厚1~1.5米,质粗色暗;物理粘粒20%,约为母质的4倍。石灰淀积层明显,土壤pH8.5左右,石灰含量0.2~2.8%。阳离子交换量低。土干性热,发苗快,后劲差。②粘化黑垆土。多见于黄土高原的南部与?土相连接。腐殖质层厚40~80厘米,粘化现象明显,呈灰褐色。淀积层有较多豆状和瘤状石灰结核,全剖面呈强石灰反应,石灰含量为1~12%。保水保肥力较强,肥力高。③黑麻土。多见于六盘山以西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丘平坦处,腐殖质层厚1米以上,颜色较黑,有机质含量2~3%,全剖面强石灰性反应;土湿性凉,耐旱不耐涝。
利用
由于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深厚,适耕性又较强,已全部为耕种土壤。但为防止土壤侵蚀,利用时应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3 23:38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