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鸢
鹰科黑翅鸢属鸟类
黑翅鸢是隼形目鹰科黑翅鸢属鸟类,又叫灰鹞子。体型较小,体长约33厘米。整体呈灰白色;头顶至后颈、背、尾、翼上覆羽和次级飞羽浅灰色;额、脸部、下体及翼下覆羽白色;眼先及眼上方有黑色斑;外侧初级飞羽黑色;眼红色,嘴黑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动物学史
命名
黑翅鸢于1789年由法国博物学家勒内·路易奇(René Louiche) 博士描述,并命名为“Falco caeruleus”。该物种现在是“黑翅鸢属”(Elanuscaeruleus” 在拉丁语中是“蓝色”的意思。
基因
黑翅鸢有68条二倍体染色体,一些早期的研究声称黑翅鸢指名亚种(E.c.caeruleus)为64条,黑翅鸢南方亚种(E.c.vociferus)为66条,具有明显的核型,与鸢属蜂鹰属相似,并表明在早熟鸟类中的基本位置。
形态特征
黑翅鸢两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额白色,到头顶逐渐变为灰色。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蓝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后缘,次级和初级覆羽蓝灰色,初级飞羽暗灰色,外侧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缀有沙皮黄色,两侧尾羽灰白色,尖端缀有皮黄色,其余具暗灰色羽轴。整个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级飞羽下表面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幼鸟头顶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上体更褐,亦具宽阔的白色羽缘;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缘;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轴纹,羽缘缀有茶褐色或灰色,其余似成鸟。
虹膜成鸟血红色,幼鸟黄色或黄褐色,嘴黑色,蜡膜和口角淡黄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310-340毫米;嘴峰20-21毫米;翅259-300毫米;尾116-134毫米;跗蹠30-34毫米。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该物种栖息地在海拔范围内占据相对开阔的栖息地(西古北极地区为0-750米;南亚地区为0-2000米;非洲为0-3000米),从半沙漠到森林边缘,以及密林地区的空地。通常在连续的林地和陡峭的山区不存在,并会利用火灾后清理的区域。栖息于有树木和灌木的开阔原野、农田、疏林和草原地区,从平原到4000米多的高山均见有栖息。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北纬44°至南纬35°,横跨非洲热带和印支、马拉西亚地区,在古北极西部和北澳大利亚很少出现。
生活习性
迁徙
该物种通常定居在古北极地区,冬季会迁移到更开放的栖息地。亚成鸟通常会从出生地离开。在热带地区,个体更为游牧,随着降雨和猎物数量的变化,进行季节性迁徙。热带非洲和印度都可能爆发迁徙运动。该物种在中东被记录为游荡动物,但该地区没有定期迁徙的记录。
多数地区系留鸟不迁徙,中国在云南省为留鸟,在浙江、广西、河北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习性
常单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有时也在空中盘旋、翱翔,并不时地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滑翔。间或也鼓翼飞翔,两翅扇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地面食物时突然直扑而下。叫声细而尖,似‘Kyuit’或‘knee’。
食性
猎物包括小型草原哺乳动物(高达90克)、爬行动物、鸟类和昆虫,从栖息和悬停的有利位置猎食猎物,以及在地面设点和飞行中捕捉昆虫。主要以田间鼠类、昆虫、小鸟、野兔和爬行类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守候在电线杆上和高大树木顶端,等候过往小鸟和昆虫,然后突然俯冲而下捕之;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无声无息地在天空长时间地盘旋、滑翔、观察地面动静,发现猎物再俯冲而下抓取。
分布范围
留鸟: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金)、刚果(布)、科特迪瓦、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史瓦帝尼、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伊拉克、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葡萄牙、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坦桑尼亚、东帝汶、多哥、突尼斯、乌干达、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繁殖地: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法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非繁殖地:伊朗和沙特。
游荡(非繁殖地):阿富汗、奥地利、比利时、文莱、保加利亚、捷克、丹麦、吉布提、德国、直布罗陀、希腊、中国香港、以色列、意大利、科威特、黎巴嫩、马达加斯加、荷兰、阿曼、波兰、罗马尼亚、瑞士、叙利亚、土耳其、阿联酋和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卡塔尔。
繁殖方式
西古北区的繁殖季节从2月到8月,而在非洲和印度,繁殖期在雨季结束时开始,也会根据食物供应情况进行一年双育。
通常营巢于开阔地带的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位于离地面3-20米的树枝上或高的灌木上。虽然通常每年都会建造新的巢穴,但同一棵树可能会连续几年被重复使用。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有时放有细草根和草茎,或根本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5枚,白色或淡黄色、具深红色或红褐色斑,呈卵圆形,大小为36-42毫米×29-32毫米,平均39毫米×31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育雏,孵化期25-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30-35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是其广泛分布范围内最常见的猛禽之一。 欧洲种群估计有1,100-2,600对,相当于2,200-5,300只成鸟个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
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种群数量稳定。 据估计,欧洲的小种群数量正在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
尽管该物种在埃及北部的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但历史上的数量一直在波动,这可能是由于在整个分布范围内使用了啮齿动物毒药和杀虫剂。 一般而言,该物种能够利用受干扰或清理的区域,并在有利的猎物条件下提高其繁殖生产力,因此,总体而言,它们是成功的。
物种发现
2024年12月,黑翅鸢现身陕西西安渭河湿地,一骑绝尘,傲立枝头,成为渭河湿地独特一景。
参考资料
Elanus caeruleus.The IUCN Red List.2022-01-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08:17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