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霜,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在春、秋季农作物生长的时期内,土壤表面和作物表面的
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此时百叶箱内的气温可能不低于0℃)时,
作物遭受
冻害的现象。
由于近地面产生
霜冻时空气湿度有差异,若湿度大,在降温中近地面水汽达到
饱和,就会在地面凝结成
冰晶,即通常所说的“白霜”;若湿度很小,地面水汽达不到饱和,不出现冰晶,即不伴有白霜的霜冻,被称为“黑霜”或“杀霜”。
俗言“霜降杀百草”,说的是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其实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例如,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没有危害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大量热量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从而减轻或者避免冻害。因此,更准确地说是“霜冻杀百草”。
从气象上讲,在气温还没有降到0℃以下的深秋时节,只要天空晴朗,静风或微风的夜间和清晨,就容易出现结霜,而出现白霜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面或植物表面的温度至少要降到0℃,二是地面附近的空气要达到一定的潮湿程度,否则就不会出现白霜。
如果地面或植物表面的温度已经降至0℃,而地面附近的
空气湿度却达不到结白霜的程度,就会出现黑霜。
植物的茎叶组织在黑霜出现时会遭受
冻害,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
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茎、叶变成暗绿色并且萎蔫下垂,当气温回升后,受冻组织难以恢复。所以黑霜不仅是看不见的霜,还是一种没有白霜伴随的较严重的冻害。
白霜则不然,换言之,有白霜不等于有霜冻,白霜只是一种水汽
凝华现象,对作物造成危害的实际上是白霜出现时的低温。这是因为
水汽在形成冰晶时,需要释放出
潜热,加之其冰晶层有
隔热的作用,使降温不那么剧烈,这样冻害反而减轻。而黑霜不然,由于无水汽
凝结,当然就无潜热提供,加之它是在暗中作用,使人们容易产生麻痹情绪,往往导致危害严重。
若出现霜冻,可采取熏烟法,即燃烧以不污染环境为度、易形成
烟雾的植物废弃物,既能增加近地层温度,又能形成烟幕抑制辐射冷却;也可通过事先田间灌溉,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导热率,使夜间土温下降缓慢,加之空气中水汽含量会增多,如在植物表层凝结,可放出潜热;此外,还可在作物表面加上覆盖物,既防外来
冷空气侵袭,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