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盖
鼓室盖
鼓室壁上壁,为一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骨板。
鼓室壁的解剖结构
1.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故又名鼓膜壁。在鼓膜的上方为骨部.即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瓣膜,直径约lcm与外耳道底形成约45°~50°的倾斜角。小儿的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
鼓膜边缘的大部分附着于颞骨上,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两襞之间:鼓膜上1/4的三角形区,薄而松弛.称为松弛部,活体呈淡红色。鼓膜下3/4区,坚实紧张,为紧张部,活体呈灰白色。紧张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严重时可使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鼓膜的组织结构分为3层。外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与外耳道的皮肤相续连;中层为纤维层.鼓膜的松弛部无此层;内层为黏膜.与鼓室黏膜相连续。
2.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盖壁向后延伸形成乳突窦的上壁。中耳疾患吋侵犯此壁.引起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3.下壁亦称颈静脉璧,仅为一薄层骨椒,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球。部分人的鼓室下壁未骨化,仅借黏膜和纤维结缔组织分隔鼓室和颈静脉球。这种情况施行鼓膜或鼓室手术时,易伤及颈静脉球而发阻严重出血。
4.前壁也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为颞骨岩部和鳞部的交界处,有两个小管,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下方为咽鼓管半管。
5内侧壁又称迷路壁,与内耳相隔。其中部有圆形的隆起,称岬.由耳蜗第一圈的隆凸形成。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孔,称前庭窗或卵圆窗,通向前庭。在活体,由镫骨底及其周缘的韧带将前庭窗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蜗窗或圆窗,在活体上由第二鼓膜封闭。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面神经管壁骨质甚薄.中耳炎或手术时易伤及面神经
6.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入口,鼓室借此连通乳突内的乳突小房中耳炎易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乳突窦入口的下方有一锥状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面神经管由鼓室内侧壁经锥隆起的上方转至后壁,然后垂直向下,达茎乳孔。在茎乳孔的上方约6mm处有鼓索(神经)自面神经管穿出,经鼓索后小管进入鼓室。
鼓室壁相关疾病
鼓室的顶壁即鼓室盖,是分隔鼓室与颅腔的薄骨板,中耳疾病可能侵犯此壁,从而引起颅内并发症;鼓室底壁又称为颈静脉壁,是分隔鼓室与颞骨下方颈静脉窝的薄层骨板。此壁有时可出现先天性缺损,对这种病人施行鼓膜或鼓室手术时,极易伤及颈静脉球而发生大出血。鼓室的前壁为颈动脉壁,将鼓室与前方的颈动脉管分隔开,这个壁的上方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管道的开口,即咽鼓管口。鼓室的后壁为乳突壁,有个比较大的乳突窦开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人乳突内的乳突小房,因此中耳炎可经此延至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鼓室的外侧壁又称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室内侧壁,也称迷路壁,即内耳前庭部的外侧壁。此壁的中部隆凸为鼓岬,其后上方有一卵圆形的孔洞,称为前庭窗,面积约3.2平方毫米,该窗被镫骨底板所封闭;后下方有一圆形的蜗窗,它的面积更小,只有2.8平方毫米,蜗窗被蜗窗膜(第二鼓膜)封闭。前庭窗的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为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此处骨质很薄,甚至缺损,在中耳炎症或中耳手术时容易伤及面神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3 08:57
目录
概述
鼓室壁的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