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圣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天圣鼓是灵宝市阳平镇苏南村传统的民俗舞蹈艺术形式,堪称中原一绝。艺人模仿孙悟空的击鼓姿态和鼓点节奏,节目极富鼓舞性、趣味性、幽默性。2006年,齐天圣鼓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介绍
所属地区: 河南 ·三门峡 · 灵宝市
文化遗产名称:齐天圣鼓
遗产编号:Ⅳ-4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三门峡市灵宝市
遗产级别: 省
起源传说
齐天圣鼓起源于唐朝。相传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回来后,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在行宫接见了玄奘并盛情款待一行。宴席之后,孙悟空欲返花果山,宫廷乐队和宫女鼓乐欢送,正好花果山众猴前来迎接,两队相逢,鼓乐喧天。孙悟空非常兴奋,从小猴手中夺过鼓锤尽情击打,鼓声时儿缓慢悠扬,如远山滚雷;时儿激越高昂,如波涛汹涌。现场的人们如痴如醉、目瞪口呆。后来唐宫大臣模仿孙悟空的击鼓姿态和鼓点节奏整理出了“齐天圣鼓”。
当时在唐宫担任大臣的灵宝人佐乐,现灵宝市程村乡人,告老还乡时,把“齐天圣鼓”带回家乡。使“齐天圣鼓”在灵宝得以生根发芽,后经广泛流传并传承至今。
表演形式
齐天圣鼓鼓点乐曲灵活、多变,表演时一组猴鼓乐队为15人,猴王1人或打锣,或击镲,边演奏边舞蹈,以摹拟猴子机智灵巧、滑稽可爱为主,以活泼热闹见长,表演多用于站场形式。
阳平镇苏南村猴鼓队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百余人。鼓手在表演中摹拟猴子种种机智灵巧、滑稽可爱的动作,边演奏,边舞蹈,有时锣钹高举头顶,有时弯腰垂手背后;时而转身相背,时而互相对击;有的仰首望天,有的弯背俯首;时而大鼓独击,时而小鼓联鸣。数十人或上百人足踏鼓点节拍手舞足蹈,并且不断变换动作与阵容。
传承人物
苏南村民间艺人左昌义是齐天圣鼓的第64代传人,一生痴迷猴鼓艺术,五十多年来致力于这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的表演与保护传承,在民间“复活”了这一传统的锣鼓艺术,受到群众的喜爱。
左昌义从 8 岁时就跟从爷爷左振开始学读鼓谱练打鼓,他天资聪颖,活泼好动,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很快掌握了猴鼓一些基本技法,深得猴鼓真会传。农忙时,他和父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则和村里喜欢打鼓的人一起研读鼓谱,练习打鼓的技法。家里的盆盆罐罐、锅、碗、瓢、勺都成了他练习的东西,不知敲坏了多少。而今,他把猴鼓当成了他人生追求的一项事业,已经到了痴迷的境界。
由于长期置身这一种民间打击乐的演奏,而今年事已高的左昌义听力下降,但是,一旦到了演出现场,他演奏猴鼓的技法还是那样的炉火纯青,动作惟妙惟肖,激昂撼人。他完全是在用心擂响这一种民间艺术的永不衰竭的声音。
发展现状
“猴鼓”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上百年来,它一直由民间自发组织,用于当地祭祀、丧葬礼仪、欢庆节日等,每遇重大节日就要表演助兴。随着时间推移,被当地民间艺人世代传承、延续、挖掘、创新而流传至今。
1992年12月,苏南村的齐天圣鼓在“广州中国百绝博览会”上,以精湛的技艺获得了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曾制作专题节目多次播出。
2000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苏南村两委和左昌义的长期探索创新,猴鼓的表演套路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猴相百变”、“猴子练兵”、“仙女散花”、“众星捧月”、“过关斩将”、“五彩缤纷”等节目,使猴鼓艺术的表演性、娱乐性、观赏性进一步增强。
传承意义
“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是国际公认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极具中国传统风格。挖掘和保护《齐天圣鼓》,对发扬我国人民崇拜自然、崇拜英雄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单.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06-10-12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4 14:00
目录
概述
遗产介绍
起源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