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学仁(1935.5—),字秋石,
天津人。自幼酷爱写字,上小学时就多次获得大字、小揩比赛一等奖。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和世界书法大赛,并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博物馆和纪念馆收藏,有的分别刻在黄河碑林、翰园碑林、淮河碑林等,有的刊在《当代国际书法篆刻大观》和《当代著名书画家福寿大观》等书。不少作品传到港、澳、台和美、日等国。1988年11月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深得日本书道界和其他各界朋友的好评。 曾为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蚌埠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蚌埠市淮河画院艺术顾问、紫光阁怀仁艺术俱乐部会员、
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并获得由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国学研究会所颁发的“人民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齐学仁,1935年5月生,字秋石,天津人。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蚌埠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联国兴书画院安徽分院副院长。
艺术人生
走近齐学仁
走近齐学仁
李凤山
蚌埠市民认识齐学仁,多是由齐先生题写的匾牌开始。从早期的百货大楼,到后来的蚌埠二中及各大公司、各大医院的牌匾,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敦厚、古朴、庄重。在交通枢纽的蚌埠市,齐学仁先生的榜书牌匾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走近齐学仁,你会发现,先生的品性和他的榜书艺术风格惊人的一致,如果用简洁的文字来概括,那一定也是敦厚、古朴、庄重。
齐先生有很多朋友,涵盖了体育界、文艺界、企业界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知名人士。对年轻人,齐先生尽全力予以提携;对中老年人,齐先生永远以诚相待。先生珍视友情,堪比窖藏美酒,经年逾久,逾见香淳。
齐先生已经75岁高龄,因为年轻时酷爱体育,炼就了一副好身体,也结交了一大批热爱锻炼的朋友。以如此高龄仍然能够将精气神凝聚于笔端,成就一副副敦厚、古朴、庄重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启示,人生在世,养生十分重要。
齐先生出生于天津,成就于蚌埠。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先生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赞誉,没有沾沾自喜,仍旧是谦谦待人,谨慎做事;齐先生有时也会听到一些人的不敬之词,他没有斤斤计较,仍旧待人谦谦,做事谨慎。在事非众多的文艺圈里,齐先生只有朋友,,没有敌人,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启示,人在江湖,当以养性为重。
手边有齐先生的两副作品,一副是先生为年青朋友孙虎所书的条幅: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谈的是处世。一幅是先生1992年元旦书写的诸葛亮诫子书译文,谈的是寄托。人的一生只有自己的奋斗是不够的,还要关心儿孙的成长,儿孙的上进。非如此,事业难以长久,社会难以进步。齐先生的这幅诫子书,我留下了。我要让子孙们去临摩这幅正楷书法作品,更要让子孙们在临帖的同时,去体味诸葛亮、齐学仁盼望子孙成才的苦心,去争取人生的大好前程。
[随笔] 周而不比
读到李凤山老师一篇文章《走近齐学仁》,也因为这篇文章,有缘结识了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的引荐,又有缘结识了齐学仁老先生。后来,看到有人拿齐学仁先生的书法和
赵朴初先生的书法比较,有人认为各有所长,有人认为没有可比性。我本人不练书法,也从不收藏,与书法之道可谓什么都不懂。但我突然想到了两人的名字——齐学仁、
赵朴初。因为我们经常会说:字如其人,名如其人。
一般来说,我们很多人的名字都是父母或者父母请人起的,我们的名字上会寄托着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而传统的思想中,中国向来以孝修身,齐家,治国。孝则是人之根本。而古有大成者,也没有一个人是不忠不孝之人。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不改其行者就可以算做孝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位老人肯定都是一个孝子,那么他们的行为修养和他们的字的风格也必然如他们的名字一样。
这个想法让我在百度搜了一下
赵朴初的书法风格,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返朴归真,悟初笃静”,这虽然是父亲为
赵朴初起名的原意,但用这八字来形容赵字的风格特色和笔墨精神,却是再恰当不过。”
“第三个阶段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其逝世,这时
赵朴初的书法风格逐渐由秀逸开张的风格转为温和内敛的气象,笔法由圆而方,笔画连带者益少,淡化了外在的繁华之美,转为更加注重内在韵致的气魄疏散、恬静冲和、虔诚无争的字形。”
“在笔法上融入了碑意以外,随着
赵朴初佛教思想的确立形成,禅定、忍辱、精进等释家精神也透过书法这一形式外化出来。若观读晚年圆融了
赵朴初佛学思想精髓的书法,诚可谓字字如莲花,笔笔有梵音。”
从这个答案也可以看出,
赵朴初的书法特点一如我当初的设想。但毫无疑问,
赵朴初先生书法艺术的名气比齐学仁先生的名气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古人云: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赵朴初先生不光是单纯意义上的书法家,从严格的意义上,综合多方面来说,他不仅是中国乃至
世界宗教界的领袖人物,还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诗人、词人、作家;他兼容民主党派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和国务活动家和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于一身,在国内和国际社会都享有盛誉,极受拥戴推崇。这样的评价是后人客观公正的给出的,这说明什么?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子在解释亲民的意思时说,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用自己的修为来影响改变百姓的思想。那么在这个方面,
赵朴初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无疑要比齐学仁先生大。回到答案的本身,所以,虽然
赵朴初先生练书法并非是为了追求成名,但他本人在修身上达到了一种境界,同时又用自己的修身去感化了很多人,那么很显然他的名气就会大很多。但从书法艺术本身的意义来说,书法艺术的成就大小除取决于作者的天分以外,还取决于作者本身的修养。我个人认为,天分固然重要,而后天的修为更加重要,否者会一如仲永,泯然众人。而从这一点来说,齐学仁先生也是可以和
赵朴初先生相提并论的,只是世人被书法本身以外的光环耀花了眼睛而已。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和齐学仁先生有过一面之缘。
我是看了李凤山老师的《走近李学仁》之后跟李老师说:“书法艺术高的人,人品必高。因为好的作品是用心写出来的。”而李老师则回答说:“齐学仁是一位可处的朋友。”所以当某一天的晚上我在读书的时候读到“广博易良,乐教也”的时候,感到自己对《乐》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体验这种教化对自己的影响了。因为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方面,我就突然想,要是能和齐学仁老先生是朋友就好了。这个想法一起,我就给李凤山老师打了电话。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李老师立刻热情地说:“那你明天到我工作室来,他刚好明天跟我约好到我这来。我帮你们引荐一下。你们真是有缘分”
后来,因为齐先生临时有些事情走不开,我和李凤山老师一起去了先生家。在去的路上,李凤山老师对我说,别忘了,跟齐先生求一幅字。当时我有点不太好意思,更确切的说是不太敢。因为我只是一名后生晚辈,而且是一无名小卒,初次见面就开口讨要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似乎是不太礼貌。但李凤山老师说:“没关系的,你只要开口求就可以了。”我知道李老师和齐老是多年的至交好友,既然他这样说了,我就放下了所有的顾虑。但真正放下顾虑是在见到齐先生之后。和齐先生的一席谈话,我知道了,齐先生是名如其人,齐先生的一生是用儒家思想来修身践行的。
已经七十有六的齐学仁老先生在说起每次答应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而有信;在和一些年轻的后辈或者行相处之时,看到一些自己认为不好的行为总是反省自己做得如何?比如他每次应邀参加一些书法书法交流聚会的时候,总是带齐笔、墨、砚台和印章,从不做甩手掌柜。齐老说,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说君子不怒自威,就是君子尊重自己并尊重别人的结果啊。齐老总是说他自己没有学历,没有文化,但他却时时刻刻用儒家思想去实践自己的做人做事。这不正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所谓“高行微言,用以修身”,学问是做出来的,齐老一生严谨低调的做人态度就是大学问啊!
后来,当李凤山老师对我说“卢畅,把你想求的字写在纸上,马上好给你写”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写下了我想要的字:
“心生善时病始愈,心生恶时病始生。”——这是
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始人爱新觉罗载河送给其徒弟的一句话。
于是,先生给我写了一个斗方。写完后,先生对我说他原本想给我写的是“心善是福”四个字。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那么神奇,我们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也许,就是因为这份缘分,先生不仅给我写了字,还送了一本自己刚出的一本作品集。这是原本要送给其内定的朋友的,竟送给了我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后辈。
从齐先生家走出来的时候,我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更加充满了信心。我知道,是先生的仁爱之心给了我力量。
回到家后,用心翻读先生的作品集,均是先生的作品。其中三幅作品勾起了我的兴趣——一幅是《白居易念佛偈》,一幅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另一幅却是儒学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齐学仁老先生正是用
仁义礼智信来修身践行,用温良俭恭让修身处事。所以齐学仁先生的字给人的感觉是敦厚、温和、简朴
儒学经典可谓比比皆是,先生在练字润笔的时候却用佛家经典,这说明什么?释儒大道相通。佛家说世人皆有佛像,相信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教人求佛就是求自己,信佛就是信自己;而儒家学说则是仁者爱人,大爱无疆,教人以孝为本,爱人要先会爱自己。修佛的最高成就是成佛,求仁的最高境界是成圣。从这个角度来说,齐学仁先生和
赵朴初先生在践行的路上所用的术不同,但大道相通。他们的书法作品,路子不同,风格迥异。所以,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不需要带有比较的观念,正所谓君子周而不比。也许齐学仁先生并不如赵本初先生有名气,但在学问的修养上,子贡和孔子的问答则可以值得我们玩味:有一天子贡问老师,人穷了,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低头,不拍马屁;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这样做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可以。但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什么意思呢?安贫乐道之人其实更难能可贵。
于事认真,于艺执著——著名书法家齐学仁印象
齐学仁先生七十有五,精神矍铄,人很随和,让人感到温暖。我与齐老的女儿是好友,齐老也把我当小辈般爱护,坐在宽敞的客厅里,我边啜饮着浓郁的香茗,吃着时令水果,边聆听齐老谈人生,谈书法、拉家常……其实齐老与我所谈的都不是什么大事情,也不过是小节,但就在这点滴之间,我体会着他的高尚品格。
齐学仁先生是一位享誉很高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不仅在我市首屈一指,而且名扬海内外,齐老的书法,写得多、写得好、影响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朴实自然,笔墨温润的“齐体书法”就风靡我市,墨迹遍布珠城。在蚌埠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齐老书写的招牌或匾额;作为家喻户晓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影响着珠城一代人,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在延续。
齐老说自己是平民书法家,字也是“雅俗共赏”,其实这也应该算是他的一个书法理念。他认为写字最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明白,乐于接受。齐老就是这样严谨有规,他的书体清新自然,落落大方。 他的作品,不是那种大开大合颠狂放纵的狂草,而是寓情趣于微妙变化之中动势较小的甚至中规中矩的一类。 说起来挺有意思,一位用毕生时光来写字,在书法领域修得正果的老人,面对汉字竟同小学生般恭恭敬敬,每一笔都工整认真,一丝不苟,每一个字都那么平和、朴素、安详。在咀嚼品赏中,你会感觉到这也正如齐老的品质:人不张扬、书不轻狂,从齐老的字,可以看出他的为人是普慈和善的,且对自己却又是极其严谨和自省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尽管已名声在外,但齐老从不以书法家自居,若有人求字,一定会认认真真为人写字,决不敷衍。在他眼里,创作书法作品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疏忽和将就,一件作品的问世,必须要对得起自己和社会,否则就不应该将它流传出去。就是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齐老创作出的每一幅作品自然会有一种独具的品格,因而才产生了一幅幅可以真正称之为“作品”的佳制。
做为知名的书法家,他的大名是人尽皆知;或许不为人知,齐老的体育项目运动:举重、体操、跳绳等也是非同一般。五十年前就曾在全省职工举重比赛过关斩将,获得次轻量级总成绩第二名。至于双杠上的 “绝活”那就更帅了,60多岁时,他还能从双杠中间蹬足起上杠、大摆浪、腾空、拍巴掌、拿倒立、纹丝不动。想当初齐老在双杠上下翻飞那真是观者如堵,掌声一片呢。这就是任时光悠然而过,有一颗年轻的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淡定从容,坦然处世的齐学仁老先生。。
2007年1月,
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和
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蚌埠市书法家齐学仁先生为“人民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授奖词这样写道:
齐学仁先生的作品沉厚、质朴而不乏现代美,是因为他的艺术来自于对生活、对人生、对命运的理性思考。他用作品记录生活,努力传递着生活带给他的主观感受。扎根在人民之中,从人民大众中吸取艺术营养,这种力量正是一个艺术家应具有的,也是他能获得这份荣誉的主要原因。谨将“人民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授予齐学仁先生。
短短百十字,言简意赅,这是对于事认真,于艺执著的齐学仁先生的真实写照。
本文作者:王蕾(蚌埠市作协副秘书长,教师、兼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