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世辉
中国作家
龙世辉(1925年12月30日—1991年8月18日),湖南武冈湾头桥镇龙门村人,侗族,1952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小说组副组长、《当代》编辑部副主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时,编辑出版了《林海雪原》、《三家巷》、《子夜》、《瞿秋白文集》、《赤橙黄绿青蓝紫》、《芙蓉镇》、《将军吟》等文学作品200部以上;在作家出版社工作期间,参加主持出版了《当代小说文库》等;1953—1990年,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散文等150余篇,主要著作有《龙世辉寓言集》、长篇小说《蓝光》、文学评论集《编余随笔》。
早年经历
龙世辉(1925—1991),侗族湖南武冈市湾头桥镇龙门村人。
少时受过严格家庭教育,先后在武陵镇小学、自治小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洞庭中学、云山中学邵阳省立六中就学,黄埔军校第19期生,后负笈北上,考入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
1952年从该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选拔进入中央文学研究所深造,成为第一期第二班学员、在萧殷、张天冀、陈涌等文艺界前辈的指导下,研究文学理论,开始文学创作
短短数年时间,先后创作发表小说、散文《不服气不行》、《“第一”和“零”》、《难忘的一天》和《论哭的艺术》等10篇,发表《<萨希亚短篇小说集>及其作者》、《读苏联中篇小说<星>》、《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全人”》等文学评论38篇。
文学编辑
1952年底,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先后编辑萧军的《五月的矿工》、《瞿秋白文集》、欧阳山的《三家巷》和《苦斗》等小说。
1953年9月,龙世辉负责对已经出版多年的茅盾的《子夜》,做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等工作,《子夜》于1954年再版时,总计修订620余处;龙世辉在审编《青春之歌》和《林海雪原》初稿时花费几个月时间,夜以继日地为初稿润色加工,作了数万字的修改,倾注了大量心血;《林海雪原》再版时又帮助修改120多处;鲁迅文学院李一信仔细研究了这部小说后认为:“没有龙世辉这样第一流的编辑,也就不会有《林海雪原》。”
文化大革命”中,文学编辑出版工作处于瘫痪状态,龙世辉被调到北京大学语言学院任教,业余时间关门读书,掇笔耕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龙世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回社后着手编辑《历史的回声》,担任当代文学编辑室小说南方组副组长,编审了《代价》、《将军吟》等新时期代表性作品;1979年5月他创作短篇小说《小柳》、《老少对弈》以及《大石头和小石头》、《小草、柳树和杨树》、《鼻子和嘴的争斗》、《四个好朋友》、《鹰》等五则寓言;五则寓言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其配音,广播一年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0年5月,龙世辉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结识学员古华,古华将《遥远的山镇》初稿交他,他将古华的文稿交一位编辑先看,那位编辑初审后,他又一口气看完,认为,人物非常可爱、可颂,是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决定留古华在京改稿,龙就初稿中黎满庚这个人物形象提出再雕塑的建设性意见,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也提出商榷,并建议改书名为《芙蓉镇》,这部作品后被公认为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1981年,龙世辉任《当代》文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该刊物于1979年创刊,历期作品平凡,发行量日益下降。他莅任后,亲自组稿、编稿、发稿,在《当代》先后刊登的中篇小说《宿愿》、《这一家人》、《威风乡人》、《马班长闲话》、《白莲湖》等等,都是他发现并加工的;《当代》终于被誉为大型文艺刊物“四大名旦”中的“正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有关部门的表扬。
龙世辉从事文学编辑工作27年,主要是在人民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度过的,经他组织、编辑或提供编辑意见的稿件就有200部(集)以上。
出版图书
个人著作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文学评论65篇、小说及散文22篇、寓言100余则,1988年获全国优秀寓言奖第一名,不少作品分别选入《新时期寓言选》、《当代寓言百家》。
1990年6月出版《龙世辉寓言集》,作家楼适夷评价称:“精致的册子,奇巧的智慧,风趣的幽默,寓义亦寓情,是文也是诗。”
1991年8月18日,龙世辉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中国作家出版社发表《龙世辉同志生平》,赞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文学编辑家……一生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热情助人。”
参考资料
湖南武冈历史人物:龙世辉.湖南省武冈市人民政府网.2008-01-16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5 15:15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