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耳方壶是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青铜器,现馆藏于
河南省博物院。
文物特征
龙耳虎足这种写实的动物装饰纹样,则是楚文化的踪迹。
产品介绍
原件规格尺寸:高79.2CM 口径22.7×18.8CM
复制件规格尺寸:高34CM 口径14.5×12.5CM
出土地址: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用途:家居摆放、商务礼品、外事礼品、高档文化礼品
春秋后期。容酒器。有盖。长方口,长颈,鼓腹,长方圈足。颈部附龙形双耳,壶底俯卧两兽承托全器。盖饰镂空夔龙。颈、肩、圈足饰蟠虺纹和云雷纹。造型奇特,形体雄伟,器形与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
莲鹤方壶颇有近似之处。
1997年由洛阳
钟鼎青铜器开始复制,历时5个月之久,此件一出便获得行内人士的赞许,并得到多名文物专家的好评。
从2007年开始,历时五年,龙耳方壶做为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
制作工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优质青铜器的出产,靠的是优良的制作工艺
制作过程
(1)用特制的泥巴做成待铸青铜器的实心泥模
(2)在泥模上分块翻制外范
(3)修整外范并加刻详细的花纹,把小块外筑拼接成大块
(4)在青铜器预定位置制作相应铭文
(5)在泥模上刮去一层厚度,这层空隙就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
(6)制作浇口和冒口后的剖视模范
(7)用约600度的温度焙烧成陶质,对合成整体范预热并灌注铜液
(8)打碎,取出青铜器
失蜡法
(1)泥质范料塑出熏炉内范,使之阴干。
(2)内范内贴蜡片。
(3)片雕空。刻花。
(4)用蜡料塑出蟠龙和口衔的蜡柱。
(5)制蜡质浇口,排气通道,并焊接成整组蜡模。
(6)范料稀释成泥浆,反复涂于蜡模之外形成能承受浇铸铜液所需的厚度。阴干后,取较干的范料包覆于泥浆层外,再阴干成整体的泥范。
(7)口杯朝下,烘焙范料,蜡料熔化流出,焙至摄氏600-850度成陶范。
(8)注青铜液前将陶范预热至烧结的温度。
(9)铜凝固冷却后,脱除内、外范,割除浇口。
(10)形状复杂的完整熏炉,加以适当抛光。
现代过程
仿古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是属于失蜡浇铸。失蜡浇铸属于精密浇铸的一种,顾名思义是工艺要求较高。它和大部分顾客想象中的工艺方法大不一样,有些顾客会错误的想:“浇铸不就是做一个模子,倒一个出来一个,非常简单。”其实并不如此。
失蜡法浇铸的工艺过程:
第一步,先制作蜡型。每做一个青铜器都必须先做蜡型。也就是说,蜡型是什么样,青铜器就是什么样。制作蜡型分为四部:
先是塑形,即用蜡先雕出第一个蜡型;
其次就是给雕出的第一个蜡型做模具(模具由石膏或硅橡胶制成),目的是为了能减少每次都要塑性,因为通过模具就能做出和第一个蜡型一模一样的很多蜡型;
接着就是通过模具压型,即将蜡溶化后通过压力设备将蜡压入作好的模具中,使其成型;
压出的蜡型需要修饰,因此就要精修蜡型,即修型人员运用专用工具一笔一笔对蜡型修饰(精修蜡型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质量因素的重要一环);最后就是组型,即将精修好的蜡型组合到一起(为了便于浇铸)。
第二步,结壳,脱蜡,焙烧浇铸,组好的蜡型,先必须挂沙,结壳。将组好的蜡型沾入事先配好的胶体溶液中,随后再将耐火石英沙由细到粗,一遍一遍,一层一层涂挂在蜡型上,这样就使蜡型壁的内外结壳(这样蜡型就被石英沙层裹在了中间)。
接着就是脱蜡,即将结壳好的模壳放入热水中,因为蜡受热会融化而且比水轻,就会从模壳中涌出并浮出水面,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空腔。最后就是将空腔的模壳放入焙烧炉中,升温至800度焙烧,再将已溶化的青铜液灌入焙烧好的模壳中成型。
第三步,清壳、打磨及作旧。清壳就是将已灌注成型模壳外部及内部的石英沙层除去,再利用机器设备对清壳后的产品稍做打磨,最后对产品进行表面处理(化学反应,配方保密)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旧是制作中及其重要的一个工序,现今出土的青铜器因为经历了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绿色的锈,而今要在短短四五天的时间内产生绿锈,这就需要通过现代的化学反应加速铜的自然腐蚀,一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高仿品,仅锈色一道关就要制作长达近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冶铸时的比例及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器物的锈色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水锈,黑漆古,绿漆古,红锈等等,要想达到逼真的效果就需要经过多次处理,并且要随时调节环境的酸碱度和干湿度。
由于经过作旧后所产生的锈色是铜的自然化学反应,所以即使是同一种产品其锈色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使得
仿古青铜器更具收藏价值。
仿制工艺
锈色处理
通过化学腐蚀自然产生的颜色有点绿,那是青铜器刚生成的青铜绿。因为是新作的,时间不久所以颜色鲜亮一些,一般养护一段时间后后,颜色就会自然变得更旧一些。还有黑色和枣红色,主要还是受青铜器出土环境影响。
青铜绿——在化学上主要是
碱式碳酸铜和硫酸铜的混合物,是空气中存在的碳和硫两种元素长期与铜氧化反应形成的。这种绿色一般不直接食用是没有害的,所以青铜器不能直接盛放是酒或食物。
有些青铜器是黑色的,还有些带红色,真品青铜器的黑色是氧化形成的,一般是传世品,埋藏时间很长,在自然界中形成铜的氧化。红色的我们称为”枣皮红”,是水锈的一种,是青铜器长期在水中浸泡形成的。 如果想要高仿锈的,那成本就会高一些,因为锈色的生成是需要时间处理的,短则半个月,长则需要3、4个月,要求越高,锈色处理就越长,当然效果也会越好。
其他青铜器复仿制地点的青铜器颜色是黑色底、蓝色锈的,和钟鼎青铜器产品颜色不一样,这主要是主要材质、工艺不一样。钟鼎青铜器的产品是青铜材质,化学自然腐蚀的锈色,出厂前还要做环保灭菌处理,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青铜颜色会变的很温润。而其他厂家的产品,大量的是用杂铜或锌合金材料,因为不能自然腐蚀出青铜锈色,只能做成黑色,纹饰中上蓝色颜料,这种出来的锈,用手一擦就会掉色,长期摆放对人体还会有害。
仿制材质
钟鼎青铜器的产品是青铜材质的。青铜不是纯铜,它是铜铅锡的合金,古代叫“吉金”。纯铜称为“紫铜”,也就是电线里用的铜,很柔软,但硬度不够。 青铜里铜的比例有70%左右。青铜材料价格之所以高,也是因为铜的含量较高,而且含的锡价格比铜更贵。铜大概7、8万一吨,而锡12万左右一吨。
仿制环保
钟鼎青铜器的产品,经过室内陈设品环保检测,有害放射线只有国际标准允许值的1/160,国际标准为32微伦/小时,而钟鼎青铜器产品平均只有0.2微伦/小时。 这主要得益于制作工艺,在制作过程中不使用强酸处理,减少了酸铅的形成,从而减少了有害放射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在产品出厂前,还要针对青铜器锈色产生时伴生的有害病菌进行灭菌消毒,主要是白色粉末状的
氯化亚铜,它的产生会使青铜器在短短的1年内就能腐蚀透,是青铜器上致命的病毒。
文物故事
龙耳方壶在分离半个多世纪之后,分别存放于北京
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两只
莲鹤方壶,终于得以团聚。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还有一对有着同样命运的国宝级“姐妹壶”仍然骨肉分离,不能团聚。它们就是和莲鹤方壶同时出土的
龙耳虎足方壶。
1923年8月,河南省新郑市大旱,似火的骄阳烤得庄稼都打了蔫儿。新郑市李家楼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决定在自家的菜园中打口井,以解灌溉之急。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菜园下面,竟然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大墓。经过发掘,100多件青铜器及数百件玉器、陶器等文物重见天日,其中就包括一对
龙耳虎足方壶和一对莲鹤方壶。这批文物后被河南古物保存所(今
河南省博物院)收藏。
1937年“
七七事变”后,华北告急。为了保存这批宝贵的文物,冯玉祥下达了“河南博物院馆藏精品即刻南迁”的命令。于是,含龙耳虎足方壶和莲鹤方壶在内的部分重要文物被连夜打包,分装68箱,转移到了抗战大后方——重庆。然而,在这里,这两对方壶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1949年11月,战败的国民党开始撤往台湾。临走之前,他们没有忘记带上河南博物馆的那68箱国宝。两只龙耳虎足方壶被分别放入两个箱子里,分别装到了不同的飞机上。当其中一架装有龙耳虎足方壶的飞机在炮火中起飞后,解放军便犹如神兵天降般封锁了整个机场。余下的飞机以及飞机上所装载的文物,逃脱了背井离乡的命运。这其中,包括一对莲鹤方壶,及剩下的一只龙耳虎足方壶。在一同经历了入土、出土、南迁之后,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姐妹”——另一只龙耳虎足方壶,离自己越来越远……
点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争的硝烟也已消失殆尽。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馆里,一只龙耳虎足方壶静静地矗立着,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所历经的人间沧桑,它的身影显得苍凉而孤独。同时,在海峡的另一头,台北历史博物馆里,另一只龙耳虎足方壶也孤单地矗立着。两只共同经历了2700多年风风雨雨的“姐妹壶”,如今被一条小小的海峡阻隔而不能相聚,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如果龙耳虎足方壶能够“姐妹”团聚,那将不仅仅是文物界的一大盛事,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