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说》是唐代文学家
韩愈创作的一篇
古文。这篇文章根据典籍和传说写成,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君臣之间,务必声气相应,才可相得益彰。全文颂物言志,直抒胸臆;借物抒情,寓意深远。
作品原文
龙说⑴
龙嘘气成云⑵,云固弗灵于龙也⑶。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⑷,薄日月⑸,伏光景⑹,感震电⑺,神变化⑻,水下土⑼,汩陵谷⑽,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⑾。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⑿,失其所凭依⒀,信不可欤⒁!异哉⒂!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⒃。”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龙说:关于龙的评说。
⑵龙嘘气成云:指龙呼出的气变为云。这是古代的一种传说。嘘,喷吐。
⑶固:本来。弗:不。
⑷茫洋穷乎玄间:到达宇宙的任何地方。茫洋,深远广大。穷,尽,到达。玄,幽远。
⑸薄:接近。
⑹伏光景:遮住日月的光芒,隐藏起影子。伏,遮蔽,隐藏。景,同“影”。
⑺感震电:驱使雷电。感,通“撼”,撼动。震,雷声。
⑻神变化:《
管子·水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神,指变化莫测。
⑼水下土:指云化为雨,润泽大地万物。水,名词用作动词,降水。
⑽汩(gǔ)陵谷:淹没大山深谷。汩,本指水流的样子;此处作动词,淹没。陵,高大的土山。谷,山谷。
⑾灵:神奇,神通。
⑿无以神其灵矣:其玄妙神通是无法施展的。无以,无法,不能。
⒀凭依:依托。
⒁信:的确,实在。欤(yú):语气词。
⒂异哉:真奇怪。
⒃云从龙:《
周易·
乾卦·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跟随。
白话译文
龙吐气为云,云原来并不是由龙赋予其神灵,但因为龙吐气变成云并乘之,致使云变化莫测,神奇无比。它能够在宇宙的任何空间飞行,甚至接近日月,遮住他们的光芒。并能驱动雷电,化作雨雪,撒遍山川大地。不仅滋润万物生灵,而且形成万条江河,流过大山峡谷。云是多么神奇啊!
云,之所以如此神奇,完全是由龙给予的。云虽然不能给龙以神灵,但龙如果没有云,其挟雷掣电、行云布雨、变化万端的神通就无法展现出来。看来,龙所依托的是云,龙若没有云,其玄妙神通是无法施展的。因此,实在让人感到奇异:龙借以显示神通的云,竟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易经》上说:“云从龙。”既要说龙,就必然要说到云。
创作背景
此文具体写作时间难以确证,大致写于《
送穷文》和《进学解》前后,大约在贞元十九年(803)年至元和八年(813年)之间。这十年期间,韩愈一是在仕途上屡屡受挫,极不得志。先是拜监察御史不到三个月时间,因上书直言关中天旱人饥状,而被幸臣
李实所谗,贬徙到岭南阳山为令三载。接着调任京师,不久又遭到与他争夺翰林之位的人的攻击和谤毁,被迫分司东都任职。在东都四年,韩愈虽殚精竭虑,奋发蹈励,但又因其反对宦官弄权,抵制佛老泛滥,而为朝中权贵和阉党所忌,最后被平调入京,做了个小小的职方员外郎。然而到京不久,又因韩愈主持正义,为华阴县令柳涧辩曲直,再次遭到牵连而降为国子博士。二是在社交上,韩愈因刚正不阿,喜方恶圆,对朋友剖肝输胆,直言不讳,却常常遭到朋友的误解和指责而不予帮助,故此韩愈在思想上受到极大创伤。此文就是韩愈在这种心情下所作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
马说》的姊妹篇。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用阐说龙和云的相互作用,来论说明君和贤臣,个人和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抒发韩愈希望朝廷能够重贤任能,朋友之间能够互相关爱的愿望。文章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主旨,可处处扣题。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意味深远。“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文章首先叙述了云的形成和其飞驰环宇、变化万千,感雷化雨,充溢江河的神奇。接着论述了云和龙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指出:云的神能来源于龙,是由龙赋予的;但如果没有云,龙的神奇也施展不出来。文章最后阐明云离不开龙,龙也离不开云,两者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是韩愈哲学思想的主要体现。文章精辟地阐述了以下四个观点:
一、龙创造了云,并赋予了云的神奇。龙不仅吐气为云,而且使云飞驰环宇,变化万千,化为雨雪,充溢江河,暗寓贤臣只有遇到明君,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作用,做出惊天动地,流芳千古的伟绩。这表达了韩愈半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希望能遇到明君以展宏图的愿望。
二、龙只有凭借云,才能实现其无穷神力。龙若没有云,就不可能驰聘环宇,挟雷掣电,行云布雨,暗寓明君必须努力去举贤任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才能实现霸业,夺取和治理天下。这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心情。
三、云从龙,是上天赋予云的使命。文章以《易经》“云从龙”为结束语,暗寓贤臣良士必须像云那样始终追随龙、忠于龙,并为龙贡献一切,做到以天下为己任,忠君报国,鞠躬尽瘁。这充分反映了韩愈一生所主张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四、文章通过论述龙和云的辩证关系,既暗寓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借喻朋友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指出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支持与合作,才能使自己的作用得到最大地发挥。韩愈也经常把自己比作云,韩愈在贞元十三年(797年)所作的《
醉留东野》一诗中,就有“吾愿身为云,东野变成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何由逢”之句。
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借物抒情,寓意深远。韩愈一生不仅刚正不阿、愤世嫉俗,而且自幼就立下济世安民,中兴大唐的奇志。此文通过借用写龙与云的相互作用,来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举贤任能,君臣之间能互相信任支持,朋友同僚之间能互相关爱帮助的思想。这与韩愈的《送穷文》《进学解》《马说》等文章在立意和写作方法上同工异曲,起到了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颂物言志,直抒胸臆。韩愈怀珠抱玉,志在社稷;但因性格刚直、不愿投靠权贵,故仕途坎坷,难展报国宏图。文章通过对龙和云的神奇描写,以表达韩愈胸怀环宇,志在腾飞,希望能驰骋云天,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
名家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露蕾:“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以龙喻君,以云喻臣。君虽圣明,若无贤臣,无以显其德;臣虽贤良,若无圣君,无以成其用。”“全文虽龙、云并提,实以龙为主而云为宾,这正好反映了韩愈想作贤臣的心理和对最高统治者的幻想和希冀。”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
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