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宝铨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
龚宝铨(1886—1922),原名国元,字未生,号薇生。祖籍上海南汇,清乾隆时迁居嘉兴(今秀洲区油车港镇马厍汇)。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光复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同盟会会员。
人物生平
龚宝铨,出生于医药世家,16岁考取嘉兴秀水学堂,学习成绩为全班之冠。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退学回家不久,留学日本,先后在清华、振武两校读书。心忧国患日深,立志推翻清朝。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为反对俄国吞并我国东北的阴谋,在东京与黄兴陶成章钮永建杨笃生等成立拒俄义勇队,后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
1904年(光绪三十年)回国,热心暗杀活动,在上海发起组织暗杀团,在上海与蔡元培、陶成章等创立光复会,为光复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还先后介绍章太炎、徐锡麟等人入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同盟会。为掩护革命活动,徐锡麟与陶成章、龚宝铨密商,通过捐官取得清政府同知官职,以掌握实权。其后,徐锡麟以捐官身份去日本、北京、安徽活动;宝铨与陶成章则深入浙东内地,联络会党,壮大光复会力量。与陶成章、徐锡麟等建立绍兴大通学堂,以之作为据点培养革命骨干力量。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夏,宝铨与陶成章去安徽芜湖中学堂,以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同盟会在萍乡一带起义失败,宝铨与陶成章因避祸而离职。1906年章太炎出狱后,曾以女妻宝铨。
1922年6月染疫离世,享年37岁。
人物事迹
龚宝铨出身医药世家,为救国而弃医从武。1903年,为反对沙俄吞并我国东北的阴谋,龚宝铨在东京与黄兴、陶成章等成立拒俄义勇队。龚宝铨在日本时,章太炎正任《民报》主编,于是他请章太炎讲学,邀鲁迅等人一起听讲。1904年在上海龚宝铨参与创立光复会,与秋瑾、蔡元培等一起并肩战斗。后又创办绍兴大通学堂,培养革命骨干力量。1906年夏,龚宝铨等到安徽芜湖中学堂,以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同盟会在江西萍乡一带起义失败。龚宝铨等远赴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等地,联络侨领,创办学校,集聚革命力量。
在辛亥革命前近10年里,龚宝铨一直从事艰苦卓绝的革命。那时,清廷派遣大批特务到日本各大城市搞“暗杀”。龚宝铨冒着生命危险,销毁了由他掌握的浙藉党人名册,保全了同志。
1912年4月起,龚宝铨担任浙江图书馆副馆长。同年12月18日,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直至1922年6月25日病逝。
龚宝铨任职期间,主持孤山路馆舍落成后的调整布局、修订章程、组织开放等事宜,并于1916年呈准接收清末建造之孤山路迎宾馆(即红楼)作为馆舍。创办《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组织刊行《浙江图书馆丛书》(即《蓬莱轩地理丛书》)、《章氏丛书》,与前任馆长钱恂共同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浙江图书馆旧有翻印日本弘毅书院佛藏,龚宝铨还派人到日本复购日本续藏及其他佛典。
红楼,原为清政府预备为德国皇太子来杭下榻之宾馆,后为官僚宴会作乐的场所。1911年12月,浙江临时省议会议员王卓夫等人提议并经省议会议决通过,将红楼拨为浙江图书馆馆舍。然此议案由于浙江军政府未执行,红楼仍为当政者用作宴酬场所。1912年,钱恂任馆长时,将红楼与白楼间隔墙挖开,把原藏文澜阁的书迁到红楼。当时有人为此到教育司说话。张宗祥就此事到图书馆找钱恂,并带回钱恂关于红楼用途之书信一封。时任教育司司长的沈钧儒就此信在政务会议上提出通过,红楼就此定为馆舍。1916年7月,龚宝铨以阅览人数日增,馆舍不敷,呈请省民政厅转经省长批准,于8月13日正式接收红楼。
龚宝铨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期间,经手刊印章太炎的《章氏丛书》。《章氏丛书》收录了太炎先生的学术著述,且经太炎先生亲自审定。初版由上海右文社1915年排印,但章太炎对右文版的排印质量颇有意见,曾在致龚宝铨信中多次谈及,并谋重新刊刻。12月19日《致龚未生书》中说:“此书错乱百出,校亦难清,已书致通一,令将原稿归足下处。”12月23日《致龚未生书》中论及木刻刊行《检讨》和《国故论衡》的设想。作为太炎先生的门生和女婿,为了《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刻本的刊行,龚宝铨是费了不少心血的。当时因议会的无理“质问”, 加上所需6400圆经费的无款可筹, 此事迟迟不能如愿。
亲属关系
其父龚寿人,继祖业为医;母吴氏出自文学绘画世家。
人物故居
龚宝铨故居”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马厍村。故居坐北朝南,有两层楼高,院落的北边是当年龚家制药的同善堂,西边则是当年生活起居的地方。
2007年7月4日下午,嘉兴文化界人士范笑我、薛荣与龚宝铨的外孙龚肇智一行来到了油车港镇,他们觉得,如果龚家老屋就这么荒废了,不能不说是嘉兴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他们的行动也得到了有“乡村毕加索”之称的农民画家缪惠新的赞同。
2008年1月,油车港镇政府把修复龚宝铨故居一事列入了2008年十件实事之一。从2008年4月份开始,缪惠新、范笑我、陆明等人开始收集龚宝铨的生平资料,整理故居内遗留下来的一些衣服、书籍、家具等等。今年6月28日,龚宝铨故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历时4个多月。 两次前往杭州寻找遗骨龚宝铨去世之后,葬在灵隐寺五字桥,文化大革命期间迁葬到龙门山麓。今年9月,缪惠新、陆明、龚肇智等人商议之后,觉得应该将龚宝铨的遗骨运回油车港,让其叶落归根。于是,缪惠新和陆明一行就赶往杭州,与龚宝铨先生的外甥女张克华商量此事,张克华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在寻找龚宝铨遗骨时,却遇到了麻烦。30多年前,将龚先生遗骨迁葬到龙门山的老人早已去世十多年了,老人的儿子当初迁葬时也在现场,但毕竟时过境迁,只有一个大致印象,骨骸应该葬在半山腰,却已找不到确切地点。 10月26日,缪惠新等一行再次来到杭州,他们放弃了寻找龚宝铨先生的遗骨,改取原葬墓地上的泥土,拿回来建一个衣冠冢。同时见到了张克华处保留的龚宝铨原墓的照片,上面有章太炎题写的墓碑。这让大家欣喜异常,决定按照片上的墓碑进行复制。
2008年,记者见到了修复后的龚宝铨故居,它整旧如旧,保留了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布局。恢复了前厅的药店门面,“同善堂”牌匾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见。小天井里也已经种上了芭蕉,院里有三个小花坛,其中一个花台特地种了一株樱花,代表龚宝铨曾留学日本。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8 19:1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