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縡
朝鲜王朝中期学者、文臣
李縡(이재,1680年—1746年),朝鲜王朝中期学者、文臣。字熙卿,号陶庵、寒泉,本贯牛峰。他是右议政李䎘之孙、进士李晚昌之子,同时也是闵维重之外孙、仁显王后之外甥。为老论“洛论”的代表人物,谥号“文正”。有《陶庵集》等作品传世。
人物生平
1702年,谒圣文科丙科及第,历任承政院假注书、承文院副正字、艺文馆检阅,参与编纂《端宗实录》。1704年任世子侍讲院说书,翌年升司书。1707年文科重试乙科及第,翌年任世子侍讲院文学、兵曹正郎、弘文馆副校留等职。1709年任司谏院献纳、吏曹佐郎、北评事,被肃宗“赐暇读书”。
1711年升任吏曹正郎,其后历任弘文馆修撰、副校理、应教、世子侍讲院弼善、辅德、司宪府执义。1712年任掌乐院正、水原都护府使。1713年任刑曹参议、大司成。1715年任兵曹参议、礼曹参议。翌年任承政院同副承旨。期间他围绕《家礼源流》问题与少论展开激烈斗争,作为老论的中心人物而活跃。
1719年任刑曹参判、承文院提调、副校理等职,被派为京畿道均田使,因议论土地政策而被罢职。翌年起用为咸镜道观察使。1721年任大司宪兼同知春秋馆事,参与修《肃宗实录》。后历任吏曹参判、礼曹参判、都承旨等职,随即发生辛壬狱事,少论当权。其叔李晚成死于狱事,他虽未被牵连,但决意隐退,在雪岳山专心研究性理学。
朝鲜英祖即位后,于1725年掀起乙巳换局,重新起用老论,他被任命为艺文馆副提学,后历任大提学、;吏曹参判等职。1727年发生丁未换局,老论再次倒台,他被“门外黜送”(罢官并逐出都城),此后隐居于龙仁之寒泉,培养了许多学者。1740年,英祖又征召他的工曹判书,被他推辞,此后多次征召,他都不应。
1746年去世。英祖末年世孙李祘代理听政时,赠谥“文正”。
人物思想
李縡提出“义理论”来否定英祖所倡导的荡平策,是老论中“峻论”的代笔人物。与尹凤九、宋明钦、金亮行等作为“山林”儒者,对英祖朝政局有很大影响力。
在“湖洛论争”中,他是“洛论”的代表人物,继承李柬的“人物性同论”(人类和动植物本性相同),反驳“湖论”韩元震的“人物性异论”。同时,他对礼学也有很深的造诣。
主要作品
李縡有《陶庵集》《陶庵科诗》《四礼便览》《语类抄节》等书传世。
历史评价
朝鲜王朝实录》:禀性清粹,少以词章名,既立朝,标望冠一世……四方来学者甚众,近世诸儒皆以縡为宗匠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6:3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