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00年为
庚子年,
大德四年。云南行省左丞刘深倡议攻八百媳妇(土司名,在今缅甸
掸邦东部),因命领兵往攻。
王祯字伯善,东平(今
山东东平)人。
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宜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尹。
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尹。为政
颇有治绩,致力推广先进农具。在任旌德县尹时,
王祯即开始编著《
农书》,到了仁宗
皇庆二年(1313)最后定稿。《
农书》共二十二卷,分三大部分。《农桑通诀》是农业通论,包括农业历史、
耕垦、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百谷谱》分别叙述各种
农作物、
菜蔬、
瓜果、
行木等的种植法:《农器图谱》包括各种农具和农业机械图三百零六幅,每一幅图后有文字说明该农器的构造、用法等,这是全书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农书》是
中国第一部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研究的专著。书末还附有
王祯用自己创造的木活字排印
《旌德县志》的资料及转轮排字盘。
美国汉学巨头
费正清( John K.Fairbank)与
赖肖尔(Edwin O.Reischauer)合作撰写的名著《
中国:传统与变革》,在写到
宋朝经济时,所用的标题就是“
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写道:“
中国经济的大
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
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
发展使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
社会模式。”另一本权威著作,被誉为可以和汤因比《历史研究》相媲美的
《全球通史》,其作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在“
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
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这些学贯中西的
历史学家当然不会
信口开河,他们是在比较了欧洲的
商业革命之后,才确信这种商业革命在
宋朝已经出现了。那么,何以
中国历史学家竟然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呢?这里面有理念问题,也有视角问题,正如
苏东坡的诗句所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吾丘衍(公元1272—1311年),
浙江开化人,
元代印学大家,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寓居
杭州,以教书为生。
吾丘衍投身金石学,作了大量的编撰、考证和整理工作,在推动印学
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实事,他力矫唐宋
六文八体失真之弊,以
玉筋篆入印,并撰写了关于印章和古文字学的著述。
他比
赵孟頫小18岁,两人是密友。他古书读得多,通晓经史百家,熟懂音律,写得一手好篆书和隶书,能篆印,时人称其有“小篆精妙,当代独步,不止秦唐二李(指
李斯、
李阳冰———编者)间”之美誉。尤其是他关于印学的研究,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提倡用汉代铜器、碑额上的文字入印,于大德庚子年(公元1300年)写成《学古篇》一书,卷一为《
三十五举》,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
三十五举》为此书主体,叙列
汉印篆体与印式的纲要,阐述篆隶演变及
篆刻知识,对古印的
篆法、格式等作了论述,是
中国最早出现的研究印学的理论指导书,被后世推崇备至。
吾丘衍提倡“
学古”,崇尚
汉印的“平正”、“浑厚”的印风,是
元代最早站在印学高峰上倡导汉印印风的大家之一。元人治印沿袭宋时“
随俗”、“
浮华”的陋习,印面不仅粗俗,而且被屈曲盘绕的九叠文充斥;不讲
篆法,不合六书,任笔为体,随意肢解的文字被用于制印;不讲章法结构的
自然和谐、疏密得宜,非平板闷塞,即浅陋怪诞。总之,
秦汉印章那种纯朴
自然的高格调已荡然无存。对于这种状况,
吾丘衍在
《三十五举》中批评说:“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在
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曲,且以为法,大可笑也。”
在人类历史有记载以来的大部分
时间,
中国是地球上科技最
发达的地方。和通常的情况一样,
技术革新创造了财富。哥罗宁根大学的经济历史学家奥格斯·麦迪逊认为,直到公元1300年前后,一个普通的
中国人还要比一个普通的西欧人
富裕。
朱世杰(公元1300年前后),字汉卿,号松庭,寓居
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
《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
朝鲜、
日本数学的
发展。《四元玉鉴》则是
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
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