掸邦
缅甸东部的民族自治邦
掸邦(英语:Shan State,掸语:မိူင်းတႆး,缅甸语:ရှမ်းပြည်နယ်),是缅甸的自治邦,位于缅甸东部,东北与中国交界,东与老挝泰国毗邻,南连缅甸克耶邦克伦邦,西接曼德勒省实皆省二省,北靠克钦邦,面积158225平方千米,是缅甸面积最大的邦,约占全国面积的23%。截至2024年,在缅甸政府的行政区划中掸邦下设21个县、4个不设县自治区(特区),首府为东枝,分为北掸邦和东掸邦两部分。截至2023年10月,掸邦总人口为680万人,有34个民族,是缅甸民族最复杂的自治邦,缅甸掸族62%居住在境内。
名称衍变
掸邦的名称源于掸族,掸族自称为“泰”(tai),英文为Tay。缅甸政府、中国称为Shan(掸),缅甸部分少数民族把他们称为“泰”(tai)或暹(siam),缅甸的华侨称他们为摆依。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新石器时代,掸邦境内已有居民生活,考古学家曾在掸邦高原西部的巴德哈林洞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以赤铁矿颜料画成,内容有野牛、鹿、象、野猪、鱼等动物形象,也有人类的掌印,还有太阳从两座山之间升起的图像。约在战国秦献公(前383年前后)部分景颇族向西迁到今缅甸西北掸邦一带。
1世纪时,掸邦建立了古掸国,与中国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关系。东汉永元九年(97年),永昌徼外蛮及掸邦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南北朝时期,傣人在掸邦地区和云南德宏西双版纳地区建立起了傣族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果占璧王国
唐时,掸邦属南诏管理,当地果占璧王国混等王朝统一了掸邦与云南的南部、泰国北部以及老挝的一部分地区。902年至937年间,掸邦先后属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统治。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掸邦属大理国管辖。9世纪中期,缅人建立了蒲甘王朝,其势力开始向北部和东北部的傣掸民族地区扩张。蒲甘王朝末期,蒲甘王朝一度控制了掸邦部分地区,但大部分掸邦和掸邦地区并未受其直接控制,或为勐卯龙王国(麓川)、建都王国等所控制,或在各自头人领导下,处于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破大理国,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先后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佤邦地区设立太公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设立蒙怜路和蒙莱路,后设木邦路。13世纪缅甸北方掸邦约9000人进入阿萨姆邦,建立阿豪马王国(Ahom,又译作阿豪姆王国、阿洪王国),后日渐强大,并逐步印度化。大德四年(1300年),元政府派大军远征八百媳妇国。至顺四年(1333年)在缅甸本部设立邦牙等处宣慰司,在南部地区建立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后于至正二年(1342年)撤销邦牙等处宣慰司,交由缅王治理,云南行省西南部的一段边界退回到太公路南部地段。元朝末年,今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一带地区的傣掸民族逐渐摆脱元朝控制,建立了麓川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建文元年(1399年),麓川思伦法卒,原傣族各部纷纷脱离自立,明朝分别建立了许多土司政权,先设了孟养、木邦、孟定三府,隶云南;又设干崖、潞江、大侯、湾甸四长官司,隶金齿,此外设有威远、镇康、孟琏、孟艮、促瓦、散金等土司政权。但在思伦法之子思任法统治麓川时期,先后侵入这些土司地区。明征麓川之役后,掸邦土司恢复向明朝进贡。
16世纪上半叶,缅甸东吁王朝兴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莽应龙开始向掸邦地区和中国德宏境内侵扰,先后占领木邦,侵占陇川、干崖、孟养等地。莽应龙死后,莽应里进一步向傣掸民族地区进犯,并一度侵入云南内地,随后爆发了明缅战争,明朝收复了部分地区。但到明代后期,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孟密宣抚司蛮莫安抚司孟定御夷府、孟艮御夷府等掸邦北部和东部地区沦于缅甸。缅甸在掸邦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引入了谬都纪制度,通过纳质、联姻、授予封号等巩固王室和土司之间的关系,并将缅甸社会文化制度和佛教引入掸邦。明末永历帝逃入缅北,有大批臣民随往,永历帝被吴三桂稽拿至昆明杀害后,其部分随行人员定居于掸邦,与掸族结合。
清朝初年,一些附缅的掸邦傣族首领在中缅之间徘徊。乾隆十七年(1752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不断侵扰掸邦清朝土司领地,爆发了清缅战争,期间清军四次攻入缅甸的实际控制区,掸邦不少土司附降清朝。清廷设置一些“边外土司”,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双方确立宗藩关系,清军退守战前的边界。
殖民时期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占领了缅甸王都曼德勒,随即挥师北上,于1886年11月进军掸邦,同年英国制定的《上缅甸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掸邦的地位,掸邦被划分为北掸邦、南掸邦、梅勒、密支那、上钦敦5个行政区。1887年6月,南掸邦投降英国。
1888年1月,英国占领了北掸邦,基本上控制了掸邦大部,将掸邦分为3个大土司和33个小土司。殖民当局给予小土司收取市场税、屠宰税、赌场税和鸦片税的权利,向小土司出售开烟馆的执照。同时要求各个小土司推广殖民者由印度带来的罂粟种,并根据人口的多少向殖民者交纳不同数量的鸦片。1888年制定的《掸邦法》,从法律上确认掸邦土司的地位,即成为英属缅甸的正式行政官员。1890年,英军越过萨尔温江,征服了掸邦的最后一个地区景栋。1897年5月6日《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附款》在北京重议并签字,原属云南地区的果敢被正式划归英属印缅殖民地,属木邦土司管辖。1898年通过的《缅甸法》修改了1888年《掸邦法》的部分内容,明确规定了土司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初,傈僳族的南部支系迁徙至缅甸的掸邦境内,并在1918年到达了泰国。1922年9月17日,英国殖民当局发布第31号通告,确定成立“掸族联邦”,北掸邦的昔卜、孟密等7个政区,以及南掸邦(含原南掸邦和梅勒行政区)的景栋、孟乃等33个政区,联合成立掸族联邦。在英国殖民体系中,掸族联邦是一个与英属缅甸或缅甸本部同一级别的行政机构,由掸邦专员和掸邦委员会共同治理。掸邦委员会又称“掸族联邦土司委员会(掸族酋长联邦委员会,Federal Council of Shan Chiefs)”,是掸邦专员的顾问机构,掸邦所有土司均为委员会成员。掸族联邦成立后,掸邦土司的大部分自治权得以保留。
1935年,英国议会通过《缅甸政府组织法》,宣布自1937年4月1日起实行印缅分治,缅甸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掸邦等少数民族地区被划为“规划区”,但掸邦土司仍在殖民当局的领导下管理地方事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短暂占领缅甸。日本宣布废除英国殖民当局对山区民族的分治政策,允许少数民族地区与缅甸内地之间、山区民族与平原民族之间自由交往,掸邦土司乘机恢复传统的统治秩序,势力大为加强。1941年6月18日,英国以控制滇缅公路要挟国民党政府在重庆采取外交换文的方式与英国政府签订了边界协议,划定“1941年线”,将已经明确归属中国的户板、户算、班果和未明确归属的班老、绍兴、绍帕、王冷、大蛮海等区域划归英属缅甸。1942年5月,泰国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与中国远征军第六军第九十三师吕国铨部爆发四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并吞并掸邦东部部分地区,设立源泰邦。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转战于缅北掸邦一带。
日本投降后,英国重返缅甸。1945年5月,英国发布对缅白皮书,宣布缅甸由英国总督直接统治三年,然后根据1935年宪法举行立法议会选举,最后取得英联邦自治领地位;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作为“特区”置于英国总督的直接管辖之下,直到山区民族表明他们愿以某种形式与缅甸内地合并为止。1947年2月,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掸邦、克钦族、钦族、英国政府等各方势力的代表,在掸邦首府东枝附近的彬龙镇召开会议。掸邦所有土司作为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签署了《彬龙协议》。9月24日,缅甸制宪会议通过《缅甸联邦宪法》。1947年宪法第一章《国家构成》第五条规定了掸邦的地位及其辖地构成,第十章“脱离联邦权”规定掸邦、克耶邦在10年后有脱离联邦的权利。
缅甸独立后
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布独立。随着缅甸联邦政府在掸邦地区统治的不断深入,掸邦土司和缅甸政府开始产生冲突,在压力下部分掸邦土司于1951年交出行政权,缅甸政府承诺一次性付给这些土司一笔赔偿金。1950年,元江战役后,国民党两支残军辗转来到缅甸。
1952年,缅甸政府以反击国民党残军为由,宣布对掸邦33个土司邦中的22个实行戒严,军队直接干涉诸邦事务,引起掸邦百姓的不满。缅甸联邦军队于1954年把政权交还给土司。由于联邦政府迟迟未能满足土司提出的交出行政权的条件,1955年以后土司的态度转为强硬。1959年3月,掸邦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对规定掸邦土司地位的1947年宪法第183条作了修改。1959年3月17日,缅甸国会通过掸邦委员会提交的宪法修正案,宣布成立掸邦新政府,33位掸邦土司分别在把世袭行政权移交给掸邦政府的协议上签字。
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其中勐卯三角地归属缅甸,部分佤族地区划属缅甸。1962年3月,奈温以防止国家分裂为由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吴努政府实行军人执政,并废除了《1947年宪法》中允许建立少数民族自治邦的条款。1964年3月25日,掸邦独立军、掸邦民族统一阵线和果敢革命力量的代表在泰国北部城市清迈组建掸邦军,后解散。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缅甸共产党开始掸邦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根据地,设立了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1974年6月1日至1975年1月17日,缅共人民军先后三次挥师“西伐”,渡过萨尔温江到缅甸中部与缅甸政府军作战,均失败。1978年7月,缅甸共产党中央总部迁到掸邦的邦康,组建了北佤县、南佤县、景北县、邦康特区。
1985年3月,毒枭坤沙与禅族革命委员会革命军联合成立了掸邦军(蒙泰军),并在掸邦东枝附近的贺蒙寨成立了掸邦革命政府,推举莫亨为主席,坤沙则自任“禅邦军总司令”。1989年3月至4月间,缅共内部发生大分裂,3月11日,原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果敢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领导,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彭家声出任同盟军司令。随后北佤县县长、12旅旅长赵尼来,中部军区副司令员鲍有祥在4月17日脱离缅甸共产党的领导,成立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和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后更名为佤邦联合军和佤邦联合党。4月19日,林明贤率815军区全体军民脱离缅甸共产党,组建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此后彭家声、鲍有祥、林明贤先后分别与缅甸军政府和谈,缅甸军政府将三个辖区分别改编为掸邦第一特区(果敢)、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此后三个特区开始在中国的帮助下实施替代种植的禁毒计划,以消除当地的罂粟种植和鸦片生产。缅共解体后,掸邦军成为金三角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民族武装,控制着金三角地区80%的毒品生产基地。
1993年12月,坤沙自任“总统”,宣布成立“掸邦共和国”。在缅甸政府军和佤邦联合军的打击下,1996年1月1日,坤沙正式宣布向缅甸政府投降。2009年8月8日,缅甸政府以涉嫌制造武器和制造甲基苯丙胺为名,对掸邦第一特区进行了武装搜查,爆发了果敢八八事件。8月28日,缅甸政府军遭遇短暂抵抗之后,控制了掸邦第一特区。
2023年10月27日凌晨4点开始,果敢地区军事部署区、收费站、警察哨所、城市军队、警察局均同时受到武装力量攻击并爆发交火,袭击由彭德仁率领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主导,被称为“1027行动”。11月26日,缅甸政府军驻老街部队在自治区代主席吞吞敏的带领下向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投降,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控制果敢全境。12月,德昂自治区被德昂民族解放军控制。
2024年6月25日,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及其盟军向掸邦东部的昔卜、皎梅、诺恩格乔和腊戍的缅甸军政府营地发动了进攻。7月3日,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开始袭击腊戍的军事前哨。8月5日,缅甸军政府公开承认掸邦第二城市腊戍已被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占领。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掸邦位于缅甸东部,东北与中国交界,东与老挝泰国毗邻,南连缅甸克耶邦克伦邦,西接曼德勒省实皆省二省,北靠克钦邦,在北纬19°28′至24°09′,东经96°25′至101°13′之间,南北长约500千米,东西宽280一450千米,面积158225平方千米,是缅甸面积最大的民族邦,约占全国面积的23%。
气候
掸邦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冷热差异较大。3~5月为热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腊戍地区最高温37.2°C,最低温1.7°C,凉季部分山区有霜、个别山峰有小雪。5~10月为雨季,年雨量1200~1500毫米,萨尔温江谷地则在2000毫米左右。干季晴天上午多雾。
地质
掸邦位于掸泰马板块的北部,属青藏西印支板块的一个部分,西面与印度板块拼合,东面与中国南方-东印支板块接界。掸泰马板块经历了长距离、长期的漂移、碰撞、缝合、俯冲,再分开、再缝合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后,方形成如今统一的印支板块构造形态。
掸泰马板块西侧为一南北向展布的印缅岛弧带,系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岛弧,东侧的地缝合线即是燕山早期地质形迹。掸泰马板块东侧为昌都-思茅-南邦中间板块,存在一系列晚海西~印支期岛弧构造,两板块之间为澜沧江-清莱晚海西-印支期缝合线。北部为察隅-腾冲板块的腾冲-锡当山-比劳克山燕山期陆缘山弧带。掸泰马板块在与周边其它板块之间的碰撞、拼接,除接合带发生一系列地质事件外,在板块内部也相伴着一系列地质事件,几次运动均造成板块内部地壳的抬升、褶皱、岩浆活动或变质作用等。
掸泰马板块北段克钦邦-掸邦地区最早地层属掸泰马克拉通基底-下元古界抹谷群,是原始冈瓦纳古陆核的一部分,为一套厚逾1000米的区域变质岩,由片麻岩孔兹岩麻粒岩片岩大理岩组成。中元古界,掸泰板块沉积了一套厚达3000米多的地槽复理石砂、页岩地层-昌马支群。上元古界,掸泰马板块东侧进入冒地槽阶段。前寒武纪的岩浆活动主要为抹谷群中的区域变质岩浆岩。早古生代晚寒武世掸泰马扳块再次转入冒地槽沉积,沉积了一套厚达1100米的紫色砂岩,夹凝灰岩奥陶系-志留系继续沉积厚达3000米的下部以砂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地层-农干支群。
泥盆纪早期,掸泰马板块抬升,出现短暂的沉积间断后接着沉积了一套厚达2000米多的碳酸盐岩。石炭纪晚期再次抬升褶皱后,二叠系~中三叠统又沉积了一套厚达3000米的诺瓦班支白云岩。晚古生代的岩浆表现为酸性岩浆活动。中生代印支早期,掸泰马板块、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缝合、拼接,形成统一的大陆板块,东南亚地区洋盆消失,转入中特提斯残留海盆发展阶段。中生代燕山期早侏罗纪开始,全区发生褶皱,结束海相沉积史,进入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阶段。新生代,喜马拉雅早期地层普遍缺失,在零星断陷小盆地中有中新统—上新统湖盆相含煤沉积。喜马拉雅早期是若开板块结合带碰撞及其内侧岛弧带的形成期。南坎-抹谷一带的彬马那、东吁等地,有早第三纪含锡钨花岗岩呈岩株状侵位于早期晚白垩世花岗岩带中。
地形地貌
掸邦属云贵高原外延部分,位于掸邦高原,地势由东北向南倾斜山地面积占70%,一般海拔100~200米,最高峰在腊戍东南。海拔2673米。西部边缘高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80~100米,萨尔温江将掸邦高原分割为东西两部,萨尔温江以西的山脉为中国高黎贡山南延部分,多南北走向。北部、南部和西部山岭连绵,在狭长的山岭间,有许多谷地和大而积的盆地。萨尔温江以东的山脉为中国怒江山脉南延部分,主脉成南北走向,支脉由西侧斜向东南和西南。大部地区为起伏连绵的山地,谷深坡陡。南卡江以北的地区几无平地,道路多沿山脊而行。景栋地区则有许多河谷,是中缅、缅泰间的通道。沿河谷有许多盆地,地形平坦。
水文
缅甸第二大江萨尔温江南北贯穿掸邦,缅甸与老挝的界河湄公河流过掸邦,其他河流有楠马图河、楠班河、楠登河、南卡江、楠垒河等。萨尔温江为缅甸第二大河,由云南潞西出境进入缅甸,在缅境内1660千米,流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经过掸邦、克耶邦、克伦邦和孟邦,最后由莫塔马湾归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双版纳进入缅甸,主要流经缅甸掸邦与老挝、泰国的边境线。
自然资源
缅甸掸邦—德林达依(Shan-Terasserim)高地集中分布着如铅、锌、银、锡、钨、锑、宝石和玉石等矿产,其中有著名的包德温(Bawdwin)铅锌银矿、汉因基(Hermyingyi)钨锡矿、茂奇(Mawchi)钨锡矿、抹谷—孟密(Mogok-Momeik)地区的宝玉石。
掸邦森林资源丰富,是称为“树木之王”“缅甸之宝”的袖木和硬木产区之一。主要森林类型为湿润上层混合落叶林、干燥上层混合落叶林、常绿森林、干山森林和松树林,由一些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树种组成,如柚木、黄檀、娑罗树,还有IUCN列为“近危物种”的龙脑香树。掸邦的森林面临着大规模非法砍伐的问题。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在缅甸政府的行政区划中掸邦下设21个县、4个不设县自治区(特区)。掸邦首府为东枝,掸邦分为北掸邦和东掸邦两部分,北掸邦首府设于腊戌,东掸邦首府设于景栋。
政治
掸邦政府(Shan State Government)是掸邦的行政管理机构。掸邦议会(Shan State Hluttaw)是掸邦立法机关,成立于2016年2月,为一院制机构,由137名议员组成,其中103名民选议员和34名军事代表。
掸邦合法政党有掸族民主联盟(Shan Nationalities League for Democracy)、掸邦进步党(Shan State Progressive Party)、佤邦联合党(United Wa State Party)、果敢民主团结党(Kokang Democracy and Unity Party)等,其他不被缅甸政府承认的政党有缅甸民族正义党等,掸族民主联盟为境内最大政党,该党于1988年10月成立,为掸邦少数民族政党,总部设在仰光,主要在掸邦活动,宗旨是建立多党民主制,促进掸放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维护掸族民众利益。在2015年大选中赢得联邦议会16个席位、省邦议会25个席位,成为联邦议会第四大党。2023年1月31日因抵制大选拒绝重新登记,被缅甸当局取消合法政党资格。
军事
掸邦是缅甸反政府民族武装最多的地区之一,境内的主要军事力量为缅甸政府军,在此设有第二特战局,下辖东北军区、东部军区、三角军区。其他民族武装主要有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佤邦联合军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北掸邦军南掸邦军等6个。其中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与缅甸政府军,北掸邦军佤邦联合军南掸邦军,南掸军与德昂民族武装多次爆发武装冲突。有报道指出,自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后,缅甸政府军在掸邦犯下许多战争罪行,包括炮击村庄、抢劫并焚烧平民房屋、枪杀平民等。
2015年,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在果敢爆发冲突。2016年11月,德昂民族解放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参与组成的“北方联盟(缅北联合阵线)”对政府军控制南坎、木姐、勐古地区发起进攻。2017年4月,在佤联军牵头召开的第四次邦康峰会期间,七个民族武装组织联合成立“联邦政治谈判协商委员会(FPNCC)”,其成员组织有佤邦联合军克钦独立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北掸邦军若开军。2024年10月,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若开军和德昂民族解放军三支缅北民地武装结成“三兄弟联盟”,对掸邦多地的缅军军事据点发动武装袭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10月,根据缅甸移民监督及人口管理部发布的预估数据,掸邦总人口为680万人,其中包括340万男性和340万女性。
民族
掸邦为缅北华人主要聚居区,境内有34个民族,是缅甸民族最复杂的自治邦,缅甸掸族62%居住在掸邦境内,另有缅族、勃欧族、东林族、崩龙(德昂)族、克钦族、克耶族、基达族、达努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依高(哈尼)族、勃族、当约昆族、傈傈族、万达族、尹族、桑多族、朗族、陀菜族、茵菜族、尹甲族、尹乃族、苗族、泰尼族、果敢族、云族等民族。果敢族主要居住在果敢,佤族聚居在佤邦,拉祜族分布在掸邦东部的孟冬、孟萨、蒙布枝等地,掸邦拉祜族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尼(红拉祜)三个支系,其中拉祜纳的人数最多,崩龙(德昂)族分布在掸邦北部和西北部的腊戍、滚弄等地。
语言
掸邦境内,英语为掸邦的唯一通用官方语言,傣语为通用语言,其他大部分民族都会说傣语,其他语言有汉语、佤语、拉祜语、布朗语、德昂语、缅甸语等。其中掸邦境内使用的缅甸语主要为达努方言、茵达方言和刀尤方言,达努方言分布在掸邦高原西部与缅甸中部平原交接处,使用人口约13万,主要为达努族使用,茵达方言主要分布在掸邦茵莱湖地区,下分东岸土语、西岸土语、茵南话、湖心话4个次方言,刀尤方言分布在掸邦西南的梅腊摆一带,使用主体为刀尤族,使用人口约7万,分雅都话、宾都话、大刀尤话3种次方言。
宗教
掸邦居民信奉佛教、基督教、万物有灵论、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境内的掸族多信奉小乘佛教,95%是佛教徒,境内佛寺庙宇遍及各村寨。寺庙、佛塔的建筑形式和佛教节日及佛事活动都和缅族及中国傣族相似。
经济
综述
掸邦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稻谷,其他作物有咖啡、茶叶、玉米、牛油果、蔬菜和瓜果等,有少量工业,北部地区开设有大量的边境赌场,商业在东枝、腊戍、眉苗、景栋、高佬等城市比较发达。,南部地区旅游业发达。
第一产业
农业是掸邦的经济基础,2018年,农业对掸邦GDP的贡献为34.2%。掸邦以稻谷为主,年产约75万吨。主要生产咖啡、茶叶、玉米、牛油果、蔬菜和瓜果等农产品。2018年,农业对掸邦GDP的贡献为34.2%。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有豆类、芝麻、葵花、小麦、洋芋、烟草、棉花、甘蔗、鸦片、桐油、茶叶、水果、蔬菜等,农业耕作技术较落后,以自给自足农业为主,定居的农业次之,经济作物的产品较少。
第二产业
掸邦建立有东枝埃达雅工业区、木姐工业区、大其力工业区,但外国投资者相对较少。工业规模较小,为一些小型的碾米厂、锯木厂和加工厂等。手工业则较发达,主要是纺织业和编织业,良瑞的丝纱笼和茵莱布行销缅甸。
第三产业
掸邦第三产业主要以服务业、旅游业为主,其中部分地区入如掸邦第四特区首府勐拉、掸邦第一特区首府果敢开设有大量的边境赌场。商业在东枝、腊戍、眉苗、景栋、高佬等城市较发达。掸邦南部旅游业发达,有超过180家酒店。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掸邦由于缅甸政府无法控制大片地区,教育以各地地方武装管理,境内有众多华校。在英国殖民之前,掸邦的教育主要为在佛教寺院学习佛经。英国殖民后,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引入英式教育。掸邦教育仍为初级阶段,主要依赖于寺院、普耶班和由大学志愿者教师授课的临时学校提供基础教育。掸邦的学校总数只占缅甸全国学校总数的11%,掸邦教师只占缅甸教师总数的4%。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后,掸邦境内频繁的武装冲突导致大量掸邦学校被毁。
据缅甸教育部统计,掸邦小学生约有80万人。2020年,掸邦有6万多名高中生参加了高中升学考试,超过1.6万名学生通过了考试,通过率达27.27%。截至2024年,掸邦北部腊戍共有973所基础教育学校已,其中包括87所高中、272所初中和614所小学。掸邦的主要高校有腊戍大学(Lashio University)、东枝大学(Taunggyi University)、东枝医科大学(University of Medicine,Taunggyi)、彬龙大学(Panglong University)、景栋科技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y,Kyaingtong)、腊戍科技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y,Lashio)、彬龙科技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y,Panglong)、东枝科技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y,Taunggyi)等。
医疗卫生
掸邦医疗服务薄弱,药品短缺,缺乏有效的社区卫生中心,居民主要疾病有艾滋病等,是登革热等传染病暴发区域。英国无国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医疗组织在当地通过建立基本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参与性社区健教活动,提高当地妇幼保健、儿童计划免疫、疟疾规范诊治等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及疟疾等传染病发病率。
社会治安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数据,掸邦是缅甸鸦片产量最多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帮助掸邦三个特区进行毒品替代种植,2005年至2008年,云南省有198户替代企业累计投资13.34亿元人民币,开展替代项目231个,累计新增替代发展面积达219.2万亩。但从2007年开始,缅甸境内的罂粟种植面积开始反弹,2009年缅甸境内的罂粟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28500公顷增至2009年的31700公顷,其中95%的增种面积来自于掸邦。同时掸邦的人工合成毒品产量也开始攀升,2007年,缅甸政府摧毁了5家甲基苯丙胺秘密加工厂,加工厂均位于掸邦东部与佤邦地区。美国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国际毒品控制策略报告》宣称,有迹象表明佤邦联合军南掸邦军控制区内的甲基苯丙胺产量日趋增长。
由于管理松懈,国家意识淡薄,边境线地势复杂无天然屏障且全线开放的特点,掸邦靠近中缅边境的相关特区成为近年来中国国内犯罪分子“跑路”的庇护所,成为全球及东南亚地区电信网络诈骗话务窝点的聚集地,部分地区当地家族或建立电信诈骗园区从事电信网络犯罪活动,或将园区租给外来犯罪集团收取高额租金,出现了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服务”的专业化配套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电诈上下游产业链,使当地经济高度依赖电信网络犯罪,绑架人口贩卖非法拘禁等衍生犯罪愈演愈烈。截至2024年5月,累计4.9万名缅北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被移交中方。
交通
公路
掸邦有238条公路,共计49877英里,主要公路干线为AH2和AH14,其中4号公路横贯掸邦中部,全长800多千米,与泰国公路网相联,另一条由曼德勒—腊戌的3号公路,是缅甸与中国滇西联络的主要通道,也是滇缅公路直通仰光的必经之道。
铁路
掸邦境内铁路有2条,为曼德勒至腊戌的铁路、塔泽—东枝的铁路,别长286千米、158千米,境内设有分腊戍站等火车站。
航空
掸邦有黑河机场、景栋机场、腊戍机场、孟密机场、孟东机场、猛撒机场、南桑机场、南桑机场、大其力机场9个机场,其中3个位于掸邦东部,1个位于掸邦南部,1个位于掸邦东部。腊戍机场(英文:Lashio Airport,IATA代码:LSH,ICAO代码:VYLS)位于缅甸掸邦的腊戍,运营的航班分别有腊戌-仰光、腊戌-曼德勒、腊戌-大其力、腊戌-密支那、腊戌-黑河等航班。该机场在2024年7月30日被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占领。
文化
饮食
掸族食物以大米为主。乡村掸人一日有三餐,爱吃糯米饭。掸人嗜酒,爱吃酸辣的东西,喜欢嚼槟榔。日常喜吃紫色糯米制作的糕点,在喝茶时要放一点盐。家家户户备有卷烟和槟榔斗盒,以招待客人。槟榔斗盒分三层,首层放石灰膏、槟榔子和小剪刀,二层放烟叶和红颜料,底层放槟榔叶。
习俗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泰老缅等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亦称“浴佛节”,傣语又称“楞贺尚罕”。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4月中旬,一般持续3~5天。一般在傣历6月中旬(即农历清明节后10天左右)举行,一般在公历4月13~17日,节日持续3~5天时间。傣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赶大“摆”,举行浴佛和互相泼水祝福。
艺术
掸邦境内音乐根据不同族群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傣族—掸族传统乐器、景颇族—克钦族传统乐器、德昂族—崩龙族传统乐器、阿昌族—迈达族乐器、傈僳族传统乐器等。按照乐器演奏方法可以分为打击乐器、吹管乐器以及弹拨乐器等。打击乐器乐器主要有象脚鼓、铓、排铓、钹、水鼓、韵板、木鼓等;吹管乐器主要有葫芦丝、吐良、洞巴、笛子、口弦、芦笙等;弹拨乐器主要有三弦、傈僳琵琶、牛角琴、叮琴、竹琴等。有些乐器在多个民族当中广泛流传,有些乐器则主要在某个族群内部流行。
象脚鼓、铓和排铓是普遍流行的打击乐器,一般用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当中等。韵板是缅甸南传佛教中所使用的乐器或法器,主要用于南传佛教各种佛事活动当中,在开经、诵经、段落的终止以及收经时都要敲击韵板数声;在开坛以及收坛等仪式活动当中,大韵板属于领奏的乐器,然后鼓、铓、镲以及海螺等乐器才能一起奏响;当僧侣起居、餐饮、上下佛堂时也要敲击韵板作为信号。水鼓是缅甸崩龙族的传统民族打击乐器,也是德昂族和崩龙族特有的传统乐器,其乐器形制、演奏技法等基本相同。木鼓(景颇语:增疆)、吐良(缅甸称冬勒)、洞巴等是缅甸克钦族广泛流行的传统民族乐器,主要运用于景颇族与克钦族的各种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活动当中,也是景颇族与克钦族所特有的传统民族乐器,象征着景颇族与克钦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葫芦丝(缅甸称为瑟欢)是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民族吹管乐器,广泛流行于各少数民族当中。
缅甸掸族民歌有光瑟欢(葫芦丝歌)、光叮(串寨歌)、光木龙空(叙事古歌)、光握赶(男女对唱)、光撒呆(逗乐歌)、光色得乐(使用吹奏乐器多月伴奏的民歌)、光木哈(情歌)、光莫达(喜事歌)、光木郎布埃(节日歌)等。
缅甸掸邦主要传统舞蹈有象脚鼓舞、嘎秧舞、三弦舞、芦笙舞等;有的舞蹈则主要流行于单一的民族或族群中,如孔雀舞、神鸟舞、马鹿舞、大象舞、目瑙纵歌舞、刀舞、银袍舞、统嘎舞、大嘎舞以及水鼓舞等。掸族的“神鸟舞”与滇西傣族的架子孔雀舞极为相似,舞者身上都套有用竹和布等材料做成的孔雀或鸟的翅膀、尾翼等道具,在鼓、铓、排铓、钹等乐器的伴奏中翩翩起舞。
马鹿舞是滇西中缅傣-掸民族特有的舞蹈种类,马鹿舞在傣语中称为“戛朵”,“戛”具有玩、耍之意,“朵”据佛教中传说是一种既像马又像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是一种保护佛祖的神兽。马鹿舞广泛流行于缅甸掸邦等地区的傣族、掸族当中。马鹿舞是一种佛教性舞蹈,具有祈求上苍保佑人们能够风调雨顺的寓意。舞蹈由两个人钻进用竹条和彩布做成的马鹿神兽道具进行表演,其道具制作精致,舞蹈形象逼真,动作刚健有力,步伐轻快、节奏明快,构成了马鹿舞的风格特点。
民族服饰
掸族男子上穿衬衣,再套一件没有衣领的大襟或对襟短卦,喜穿宽大的土布裤子,用布或毛巾包头。身上挂有利刀一把,用来砍柴和防御野兽。掸族男子一般都有纹身习惯。妇女喜穿白色或浅颜色的上衣,宽而薄的筒裙,用白花毛巾包头。经常挂上一个挎包,手持斗笠,赤着双脚或穿拖鞋。未婚少女多穿短上衣和纱笼,纱笼色彩鲜艳,花纹美观。
风景名胜
综述
掸邦各地均建有不同时代的僧院和佛塔,旅游景点较为集中在南部掸邦的东枝、茵莱湖、良瑞等地。
主要景点
茵莱湖(InleLake),为缅甸第二大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掸邦首府东枝附近的良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溶蚀湖,湖南北长约22.5千米,东西宽6.5千米,面积14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900米左右,水深2~3米,雨季湖水上涨,水深可达6米以上。皮卢河从湖的一端注入,又从另一端泄出,流入南邦河,南汇入萨尔温江。湖周三面环山,东、西、北三面有小溪流入。湖滨有小片平原。湖上多人造浮岛,浮岛上主要生活着茵莱族人。
东枝坐落在山顶,是掸邦的行政首府,有历史悠久的教堂、缅式风格的清真寺、为数众多的佛教建筑,及缅甸第一家酒庄(Myanmar Vineyard)。
良瑞位于茵莱湖北端,是去往茵莱湖的主要入口,在良瑞东郊4千米处的红山庄园(Red Mountain Estate),可品尝到本地葡萄酒。
格劳为山地城镇,周边有500年历史竹胎金装大佛的尼佛塔(Hnee Pagoda)和由天然洞穴建造的瑞乌敏佛塔(Shwe Oo Min Paya),还有建于1931年由意大利神父管理的耶稣君王教堂(Christ the King Church)。
参考资料
缅甸投资合作指南之一:缅甸投资宏观环境分析.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矿委会微信公众号.
掸邦将实施10年投资促进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08:56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