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
201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时间段
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2015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2015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域中热带气旋的活跃时间段。受超强厄尔尼诺发展等因素影响,2015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程度较常年大幅偏高,台风整体强度较高、寿命偏长、生成源地偏东偏南,超强台风数量异常偏多,累计气旋能量指数显著偏高,但台风生成总数与常年平均相当且台风活跃期不突出明显。
风季总述
范围总述
太平洋台风季的地域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属于太平洋飓风季范畴。2015年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15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会给予该地区其认定的热带低压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以正式编号,通常以三位略缩编号xxW或八位完整编号WPxx2015表示(W与WP指代西北太平洋)。
活跃特征
2015年为超强厄尔尼诺发展年,自2014年9月形成的“李小龙”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在该年进入强烈发展阶段,并于11月达到顶峰,使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升温从而激发西北太平洋海气状态异常,利于南海北部至菲律宾一带建立与发展异常气旋性大尺度环流、热带夏季风槽偏东偏南偏深,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区域深入远洋偏东偏南水域,从而得以延长生命周期、提高发展强度与累积能量。该年厄尔尼诺发展的异常海气响应等因素促成了该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源地的显著偏东偏南、大量高强度台风的生成活跃与异常偏高气旋能量的累积。但由于厄尔尼诺状态对南海以及菲律宾以东地区的对流活动产生明显抑制,台风生成数量并未较常年明显偏多,且发展盛期仍出现台风生成数量偏少的情况。
2015年全年最终一共有27个台风获得国际编号(西北太平洋本土生成命名25个+中北太平洋进口2个),生成数量与常年统计平均持平,其中有14个达到中央气象台认定的超强台风水平(不含西太以外部分),超强台风数量及比例均较常年平均水平异常偏高,且为有记录以来首个全年12个月每月都有热带气旋获得命名的台风季。该年台风整体强度亦较高且寿命显著偏长,大部分高强度台风均有着较长寿命;生成源地显著偏东偏南,其中西北太平洋本土生成的台风有12个生成于东经150度以东水域;美国气象部门统计该年西北太平洋累计气旋能量指数(ACE)达462.9万平方海里/平方时,较常年平均水平显著偏高,为21世纪以来仅次于2004年的第二高。但该年台风活跃期不突出明显,上半年台风活跃程度及生成数量较常年平均异常偏高,但台风生成数分布较均匀;夏季台风活跃盛期台风生成数量偏少,但大部分台风都达到较高强度且寿命较长;秋季以后台风活跃程度则逐渐较常年秋季同期平均水平偏低。登陆中国的台风数量偏少但强度明显偏强,个别台风出现近岸近距离擦边转向,且灾害影响严重。整体而言,该年台风季是一个异常高度活跃且台风个性鲜明突出的台风季。
总述清单
活跃时间线
2015年上半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出现异常升温,呈现为中部型厄尔尼诺发展趋势,在多年代变暖趋势的影响下,西热带太平洋继续保持基本正常但略有变暖的趋势。与前几个月相比,2015年1~3月期间,赤道地区的沃克环流增强,同时该年1~5月天气尺度扰动及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在均处于异常有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发展的相位,从而使得该年前期台风活跃水平较常年异常偏高,促成了多个早季台风与春季超强台风的生成活跃与发展。台风米克拉于1月生成并达到台风级,而后对菲律宾产生影响。台风海高斯于2月在西北太平洋远洋低纬水域生成并短暂发展达到较高强度,成为2019年台风蝴蝶以前西北太平洋2月最强的台风。台风巴威于3月中旬在西北太平洋远洋低纬水域生成后长时间保持稳定向西行进,强度仅达到热带风暴级,但对此后于同月下旬同在西北太平洋远洋低纬水域生成并西行发展的台风美莎克清扫了发展路径上的不利条件,使得后者于月末发展为17级以上超强台风,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3月与4月全球最强的热带气旋之一。台风海神于4月上旬在西北太平洋远洋低纬水域短暂生成活跃,填补了该年4月单月命名台风的生成空白。5月,台风红霞台风白海豚分别生成于菲律宾以东近岸水域与西北太平洋远洋低纬水域且都达到超强台风强度并有着较长的生命活跃周期,使得该年5月西北太平洋累积气旋能量居于历史前列。台风白海豚在5月下旬消散后,近一个月都没有台风生成,直至6月下旬台风鲸鱼生成。
历经了5月下旬至6月下旬近一个月的台风空窗期后,6月下旬以来再次出现一段台风集中生成期。台风鲸鱼于6月下旬在南海生成并成为2015年登陆中国的首个台风,但强度仅达到强热带风暴级。6月末,台风灿鸿于西北太平洋远洋低纬水域生成;7月初,台风莲花台风浪卡分别先后在菲律宾以东近岸水域与国际换日线以西低纬水域生成;三者分别在南海北部、菲律宾以东近海、远洋海域一字排开组成三台风;此后台风灿鸿以高强度逐渐靠近长三角地区,但在接近浙江舟山时则以极近距离略过舟山岛后转向东北方向行进,最终并未登陆;台风莲花在登陆广东前发展达到强台风级后以台风级登陆粤东沿海;台风浪卡西行发展增强为17级以上超强台风,而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转为北上袭击日本。7月中旬,中北太平洋飓风哈洛拉移入西北太平洋获编成为台风哈洛拉,成为该年西北太平洋首个进口台风,其一度濒临消散后再次取得发展并达到强台风级,在琉球群岛近海转向北上影响日本。
进入仲夏,随着赤道太平洋东部迅速增暖,暖水中心向东移动,逐渐转化为东部型厄尔尼诺,与此同时,热带西太平洋变得异常偏冷,沃克环流减弱,西北太平洋对流活动因而减弱,同时热带大气低频振荡转为长时间处于不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发展的相位,导致7月下旬至8月台风生成数量显著减少,且生成源地显著东移,但远洋水域的热力与时间空间优势依旧支持了该时期的大部分台风发展为超强台风。7月末,台风苏迪罗在西北太平洋远洋低纬水域生成后西行发展为该年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最强风暴,而后先后登陆中国台湾省与福建省并造成严重灾害。8月上旬,台风莫拉菲在日本以南水域生成活跃,强度达到热带风暴级。8月中旬,台风天鹅与台风艾莎尼分别在关岛附近海域与远洋中低纬水域生成,前者一路西行至菲律宾近海后转向北上影响日本与朝鲜半岛,并在较高纬度转温后西折影响中国东北地区,三度发展为超强台风;后者则在远洋水域弧向行进,最强发展为17级以上超强台风;两者在该年七夕形成双台风“共舞”的景象,且在同一时间均达到较高强度。
进入秋季,随着热带大气低频振荡不利相位逐渐解除,西北太平洋跨赤道气流与季风槽的重新活跃,9至10月台风生成数恢复至正常水平,但该年前期台风高强度活跃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能量消耗逐渐使得后期活跃程度较常年秋季同期偏低。9月初,中北太平洋飓风基洛移入西北太平洋获编成为台风基洛,成为该年西北太平洋第2个进口台风;上旬台风艾涛在日本以南洋面生成北上并对日本造成严重暴雨影响;中旬台风环高在越南近海短暂生成活跃后登陆越南并减弱消散;下旬台风科罗旺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域生成并弧向行进,发展达到强台风级;台风杜鹃在关岛以西水域生成并西行发展为超强台风,而后登陆中国台湾省与福建省。10月上旬,南海长期无热带气旋活动积累的深厚热能促成了南海超强台风台风彩虹的近岸爆发,并对粤西地区造成严重灾害;台风彩云则在偏东北上发展达到台风级;10月中旬,台风巨爵台风蔷琵分别在关岛以西与远洋水域生成,前者在菲律宾近海爆发增强为超强台风后在吕宋岛北部长时间滞留,对当地造成严重灾害;后者则在关岛西北水域转向北上,峰值强度亦达到超强台风级。
11月以后,随着厄尔尼诺发展至顶峰与季风槽逐渐衰退,西北太平洋逐渐形成大尺度反气旋环流,盛行气流逐渐转为下沉,热带系统活跃再次趋于平静,但最后两个月仍分别有一个台风生成且达到超强台风水平。11月中旬,台风烟花在西北太平洋远洋低纬水域生成后西行发展为超强台风;12月中旬,台风茉莉在菲律宾以东低纬水域生成后西行发展为超强台风,并吹袭菲律宾中部,对当地造成严重灾害,使得2015年台风季成为有记录以来首个全年12个月每月都有热带气旋获得命名的台风季。至此,2015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活动全部结束。
机构业务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六个等级,最弱的三个等级和日本气象厅所规定的是同样风速,“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日本称“猛烈台风”)和日本气象厅不同。中国采用二分钟平均风速来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本词条中描述每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的最高强度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认定的二分钟平均风速为准。
日本气象厅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台风”等级再细化为三种不同的强度,最弱的三个等级与中国气象局规定风速相同。日本气象厅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气旋会被日本气象厅命名,采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认证使用的台风命名系统进行命名。日本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十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日本的“猛烈”“非常强”“强”之说法分别对应中国的“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之说法,且对于同一强度的热带气旋,由于计量标准不同,台风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定强数值方面日本十分钟平均风速<中国二分钟平均风速<美国一分钟平均风速。
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分级法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采用一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三级台风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属于“强飓风”(Major Hurricane)水平,持续风速达到150英里/小时(130海里/小时)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非官方分级中属于“超级台风”(Super Typhoon)水平。
注:下表的风速数据为各机构在台风公报中所给的最常见的数据,定强依据来自德沃夏克分析法等主要分析方法。本表只反映相对大致对应强度,实际定强并非完全与本表数据一一对应。
以下是对应表:
预测展望
中国
2015年3月23日,香港天文台台长岑智明由天文台所召开的新闻简报会中表示,本年预计进入香港五百公里范围内的热带气旋数目预料有4~7个,属于正常水平,而2015年香港风季可能会于6月或以后开始,并计划在2015年风季将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时效由3天延长至5天,但指由于部分热带气旋移动飘忽,5天预报仍会出现较大误差。
2015年4月14日,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气象监察中心代主任黄振星于中在会议上表示,预测2015年将有4~6个热带气旋将影响澳门,至少1个可能有机会悬挂8号风球,首个热带气旋于6月中旬出现。澳门气象局2015年将会利用关闸大楼门外的电子显示屏,发布热带气旋、暴雨或风暴潮警告讯息。
2015年6月30日,中国台湾省气象部门召开台风展望记者会,预估2015年夏季将2~4个台风侵台,在正常值范围。受圣婴-南方振荡现象影响,台风发展位置偏东,洋面表温偏高使得侵台台风强度较强,皆为中度台风以上。气象部门亦预测台风夏季影响台湾的概率比秋季高。
2015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所发表的《南海区2014年海洋灾害概述及2015年海洋灾害展望》所预测,年内在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海域出现的台风浪过程较常年平均偏少,约为23~25次;全年南海海域出现的台风浪过程接近常年平均,约为8~10次。同时该文预计年内有3~4次台风浪过程严重影响广东、广西及海南沿海,其中有2~3次台风浪过程严重影响广东沿海。而在7~9月期间可能有1~2个强台风或超强台风为华南带来灾害性海浪过程。另外,初次影响华南沿岸的台风浪过程可能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较常年偏晚,末次影响华南沿岸的台风浪过程可能出现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接近常年平均略偏早。
另据海南省气象局于5月23日预测,2015年汛期(5月~10月)影响海南本岛的热带气旋有3~4个,较常年偏少2个;登陆海南岛1个,较常年偏少1个。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强度较常年偏强。首个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7月中旬,最后一个可能出现在10月下旬。海口市气象局亦于同月26日预测年内3~4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口市并会有1~2个对海口市造成严重影响或登陆海口市。
菲律宾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预计年内达到台风级(118km/h)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数量会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而增加。该局亦预测本年6~12月内进入菲律宾预报责任区的热带气旋会达11~16个。
命名法则
综述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成员国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名称方面,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责任范围(PAR)以内的热带低压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都会给予其菲律宾当地命名,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有时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国际名及菲律宾名)。另外由于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采用同一翻译名,而中国台湾省气象部门的译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热带气旋也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中文名。
国际名单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即国际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后,就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称。名称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称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在2015年的风暴名称中,新名称“艾莎尼”“蔷琵”“烟花”分别取代已被除名的“莫拉克”“凯萨娜”“芭玛”,同时已经使用过的名称中,“红霞”“白海豚”“莫拉菲“”彩虹”分别取代已被除名的“凤仙”“欣欣”“伊布都“”鸣蝉”。2015年的风暴名称与2002至2003年、2008至2009年部分风暴名称相同。如果有从中太平洋或其他洋区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同样会给予其国际编号,西北太平洋命名名单上的名字的国际编号将依次顺延一位。
以下是名单:
菲律宾名单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使用一套当地的热带气旋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或地区(不论强度高低,热带扰动以上强度级别,不包括热带扰动),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即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单对其进行当地命名。名单每四年循环使用一次,故2015年名单与2011年名单相同。其中,新名称“Perla”“Sarah”取代已被除名的“Pedring”(台风纳沙,国际名未除名)“Sendong”(台风天鹰)。
以下是命名表:
除名台风
台风苏迪罗(1513):苏迪罗是2015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最强风暴,大多数官方部门均评定苏迪罗比同年3月至4月的台风美莎克及5月台风红霞更强,是日本气象厅年内第3个评定达“猛烈”程度的台风,亦是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年内第5个超级台风,以及香港天文台于年内第7个超强台风。其生命史内两度发展“双重眼壁”,对该时期近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而言相当罕见。最终造成数十人人员伤亡与超过240亿元经济损失,因此于2016年2月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第48届台风委员会议中被除名,次年由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提供的新名称“沙德尔”替代。
台风彩虹(1522):彩虹在路径方面是一个典型的西进风暴,于菲律宾以东海域形成后,穿越吕宋并进入南海北部,吹袭华南,不过强度上则比各官方气象部门预期猛烈,原先预计只达强热带风暴上限或台风下限强度,最终彩虹却发展为一股成熟台风,更成为1949年以来10月登陆中国的最强风暴,超越1964年台风黛蒂之记录。“彩虹”一名上一次使用是在2009年,当年的台风彩虹(热带风暴级)也是吹袭南海北部和华南地区,但强度就远远不及。最终本次“彩虹”造成数十人死亡与上百人受伤,经济损失超过270亿元,因此于2016年2月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第48届台风委员会议中被除名,次年由朝鲜提供的新名称“舒力基”替代。
台风巨爵(1524/Lando):各官方气象报门预计巨爵肆虐吕宋后会北上吹袭台湾岛,然而这预测未有实现,原因正是巨爵长时间徘徊吕宋附近一带,导致其结构不断遭当地地形磨蚀,而最终巨爵在吕宋海峡上空减弱为低压区,其残余低压区重返西北太平洋,并移至硫磺岛附近后消散。由于在吕宋以北长久滞留,最终造成超过50人伤亡与超过140亿比索的经济损失,因此于2016年2月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第48届台风委员会议中被除名,次年由日本提供的新名称“小熊”替代;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亦决定将其当地名称“Lando”除名,替补名为“Liwayway”。
台风茉莉(1527/Nona):台风茉莉于12月中旬以高强度吹袭菲律宾群岛中部,令菲律宾继2013年台风海燕后再次宣布进入全国灾难状态,最终造成超过50人伤亡与超过70亿比索经济损失,因此于2016年2月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第48届台风委员会议中被除名,次年由马来西亚提供的新名称“查帕卡”替代;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亦决定将其当地名称“Nona”除名,替补名为“Nimfa”。
活跃系统
国际命名系统
其他系统
除了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热带气旋为未获得国际命名的热带低压,或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定为热带风暴,或获得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本地命名。
风季影响
每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系统的活跃都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下表列出所有于2015年在西北太平洋活跃的热带气旋相关影响数据,包括该热带气旋影响地区、登陆地区、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总计等。括号内的名称为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所使用的当地命名;未获日本气象厅国际命名的热带低压,则采用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的热带气旋编号(如果有)或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热带低压编号(如果有)或菲律宾本地命名(如果有)。
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期间西北太平洋周边国家地区所受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多国多地遭受各重影响台风严重灾害。其中台风苏迪罗登台入闽、横扫中国多地,台风彩虹近岸爆发、以超强台风强度登陆广东湛江,皆对中国造成严重灾害;台风巨爵以高强度吹袭吕宋岛后在当地长久滞留,台风茉莉以高强度横扫菲律宾中部,皆对菲律宾造成严重灾害;台风艾涛在日本引发极端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台风天鹅对日本、朝鲜半岛等多地造成连续影响,各地伤亡总人数超过70人,为该年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台风。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5 16:31
目录
概述
风季总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