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浪卡
2015年第11号超强台风
超强台风浪卡(英语:Super Typhoon Nangka,国际编号:151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1W)为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1个被命名的风暴。“浪卡”一名由马来西亚提供,意为菠萝蜜果,本次为“浪卡”一名第三次使用。
命名由来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其中“浪卡”是马来西亚提供的10个名字之一,意为菠萝蜜果,黄色椭圆形状,流行于马来西亚,本次为“浪卡”一名第三次使用。
发展过程
风暴生成
2015年7月1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东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1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于给予扰动编号97W。此时该系统仍然在原地停滞发展,结构亦显得散乱。受中等程度的垂直风切变影响,中心几乎完全外露。1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低”。但于入夜后,有对流云团于系统附近持续发展,在卫星云图上螺旋性更若隐若现。
7月3日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升对该系统评级为“MEDIUM”(中)。从风场图上更显示该系统南侧风力已达烈风程度。8时,日本气象厅于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13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20时,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11W。
发展增强
7月4日,浪卡身处于高海面温度、低等程度垂直风切变的大气环境下有较佳的发展。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编号1511,并命名为浪卡。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大韩民国气象厅亦紧随升格。台湾中央气象局亦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表示浪卡的西方存在着干空气,仅只能够缓慢发展,由于从风场图上测得40节,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7月5日2时,从风场扫描图上,浪卡的结构逐渐改善、风力持续提升,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于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亦在同日晚上8时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7月6日2时,韩国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从卫星云图上浪卡逐步发展出一“云卷风眼”。1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将其升格为台风等级。20时,日本气象厅和大韩民国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亦同时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
7月7日的卫星云图上,浪卡的高层风眼逐渐清空并持续发展。14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台风,17时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20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强烈台风。数日来浪卡中心风力持续提高,中心气压甚至一度达到925hPa(27.3英寸汞柱)却未产生双眼墙,可见浪卡所处海域的各项条件能使其达到的强度可能非常强。即使如此,浪卡外围云团整合仍属普通,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仍未提升其为超级台风。
7月8日,由于浪卡上空的垂直风切变逐渐增强,与大气环境所提供的优良条件互相抵消,浪卡于翌日起强度开始维持而不再增强,甚至有所减弱。
7月9日,经过一日的衰弱期后,大气环境逐渐改善,浪卡重新整合并稳定发展。2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
眼壁置换
7月10日,由于浪卡受到干空气及偏北方的垂直风切变影响,浪卡开始缓慢减弱,风眼逐渐被填塞。同日2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率先在将其降格为台风。
7月11日2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降格为强台风。09时45分,浪卡进入香港天文台的责任范围,香港天文台将其强度评级为强台风。2210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
7月12日晚上,进入眼墙置换,因此其强度继续减弱。而浪卡亦开始出现双眼墙,环流亦开始缩小,但同时亦逐渐修复西面的弱对流区。同时浪卡短暂停滞,为其转向的先兆。
7月13日凌晨,浪卡开始缓慢而稳定地向北移动。同日稍后,浪卡完成眼墙置换,开始重新增强,并同时达到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的强度。
7月14日下午,浪卡眼墙置换完毕,其发展出约直径100公里的大型风眼。但其环流继续缩小。同日晚上,西面更只剩下与风眼直径相若的中心密集云团,而北面云团虽然具有一定大小,但其强度偏弱。此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浪卡强度仅评为90节。但研判其将于7月16日凌晨增强至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100节(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23时,香港天文台再次将其升格为强台风。
减弱消散
7月16日,随着浪卡身处的纬度愈高,浪卡并未能如预期般增强或维持强度。同日2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将其降格为台风。04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浪卡稳定向西北偏北方移动,并逐渐靠近日本四国。22时,浪卡在日本高知县室户市附近沿海登陆。浪卡登陆后结构受损并持续减弱。
7月17日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率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并表示浪卡于冈山县仓敷市附近再度登陆。8时,日本气象厅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同步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10时,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14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16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18日2时,日本气象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在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停止编号。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7月19日2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表示浪卡在已经并入锋面。
台风特点
台风“浪卡”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发展期间生成的远洋超强台风之一,具有生成位置显著偏东偏南、发展强度强、生命周期长、累计气旋能量指数高等特点。
受厄尔尼诺发展影响,2015年7月,“灿鸿”、“莲花”、“浪卡”组成的三台风接连肆虐西太平洋地区。其中,“灿鸿”和“浪卡”都达到过超强台风级别。通常,群台风同时存在时间通常不会超过24小时,而此次三台风共存数天之久,实属罕见。由于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热带气旋生成区将整体东延,并且成群出现的几个热带气旋间相互影响,这将加大对台风的预测难度。
台风影响
据日媒报道,2015年第11号台风“浪卡”16日沿日本高知县室户岬以南海域强势北上,预计将于今夜至当地时间17日凌晨登陆日本四国附近。因其移动速度缓慢,恐将造成长时间暴风和大雨,日本气象厅提醒民众保持警惕。
据日本气象厅称,当地时间16日上午,神奈川县山北町每小时雨量达到70.0毫米,静冈县伊豆市也观测到了每小时69.5毫米的强降雨。室户岬最大瞬间风速达到33.1米/秒。
预计西日本和东日本的太平洋一侧将持续出现大雨和强风天气,到17日中午为止的24小时多雨地点降雨量预计为四国地区800毫米、近畿和东海600毫米、关东甲信300毫米、中国地区200毫米、东北地区150毫米。局部地区恐将出现每小时8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
2015年7月17日下午,第11号台风“浪卡”进入日本海,以25米每秒以上风速穿越日本四国地区。日本四国、近畿、东海地区至17日早晨的24小时累计雨量已达400至600毫米。据悉,台风已导致日本2人死亡1人失踪16人受伤、20多万日本民众接到紧急疏散指示。
第11号台风“浪卡”的中心于16日上午8点钟位于日本四国岛高知县南偏东方大约3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31.1度、东经134.8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7级风圈半径400-460公里,10级风圈半径180公里,12级风圈半径80公里。
受第11号台风“浪卡”影响,预计7月16日和17日,日本南部沿海地区将有中到大雨,并伴有7级大风。台风期间,上海区域去往日本方向的航班将受到影响。
受台风浪卡影响,吉祥航空取消以下航班:HO1335/HO1338(浦东=大阪=浦东);HO1339/HO1340(浦东=大阪=浦东)。7月17日补班信息如下:HO133Q浦东(16:00)-大阪(19:35);HO134Z大阪(20:25)-浦东(21:45)。
中央气象台预计,“浪卡”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并逐渐向日本西南部一带沿海靠近,将于16日夜间到17日早晨在这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12-13级,35-40米/秒),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并于17日白天进入日本海南部海域,然后转向东北方向快速移动,并减弱消失。
16日14时-17日14时,东海东部海面将有7-9级大风,阵风可达10级。
据日本气象厅称,当地时间16日上午,神奈川县山北町每小时雨量达到70.0毫米,静冈县伊豆市也观测到了每小时69.5毫米的强降雨。室户岬最大瞬间风速达到33.1米/秒。
预计西日本和东日本的太平洋一侧将持续出现大雨和强风天气,到17日中午为止的24小时多雨地点降雨量预计为四国地区800毫米、近畿和东海600毫米、关东甲信300毫米、中国地区200毫米、东北地区150毫米。局部地区恐将出现每小时8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
至17日,最大风速预计为四国地区35米/秒、中国及近畿地区30米/秒、九州地区23至25米/秒、东海地区20米/秒。太平洋一侧将迎来恶劣天气。
日本和歌山县24日发布消息称,受第11号台风“浪卡”影响,串本町海域约1.1万条蓝鳍金枪鱼死亡。据悉,它们是业主在鱼塘培育的金枪鱼,损失额约达12.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476万元)。
据报道。该县统计显示,串本町用于养殖的鱼塘因台风受损,损失额高达3亿日元。此外,有田川町等地区的橘子也受强风等影响,全县农林水产业整体损失额高达约23.8亿日元。
据此前报道,2015年第11号台风“浪卡”于本月17日穿越日本四国地区,在当天早晨抵达冈山县仓敷市附近,再次登陆日本。
台风已导致该国2人死亡,1人失踪、另有16人受伤。此外,还有20多万日本民众接到了紧急疏散指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07:06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