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太平洋台风季
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时间段
2023年太平洋台风季(2023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2023年西北太平洋南海水域中热带气旋的活跃时间段。该年台风季为2020年以来连续第四年活跃程度低于平均水平,尽管台风强度整体较高,但生成数量为中央气象台有记录以来历史第三少。尽管该年厄尔尼诺发展为台风活动创造利好条件,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与经向模强负相位、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强正相位等不利因素仍然显著抑制着该年的台风活动,导致该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肥大强盛,台风活跃程度远不如预期,更成为了该年北半球唯一一个热带气旋活跃程度低于年平均水平的洋区。
风季总述
范围总述
太平洋台风季的地域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属于太平洋飓风季范畴。2023年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23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会给予该地区其认定的热带低压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以正式编号,通常以三位略缩编号xxW或八位完整编号WPxx2023表示(W与WP指代西北太平洋)。
活跃特征
2023年为三重拉尼娜衰退与厄尔尼诺发展年,利于南海北部至菲律宾一带建立与发展气旋性大尺度环流、热带夏季风槽偏东偏南偏深,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发展;但该年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太平洋经向模(PMM)同处于较强负相位,同时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处于较强正相位,多种因素的协同响应反而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肥大与西伸,从而使得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源地盛行下沉气流、大尺度环流呈现为反气旋,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发展。最终该年各不利因素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的抑制作用超过了厄尔尼诺发展对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的促进作用,导致该年西北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强、肥大与西伸,持续挤占台风生成源地,从而对该年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季最终成为了2020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台风活跃程度低于年平均水平的年份,且在生成数量与累积气旋能量指数(ACE)等多方面均低于历年统计平均,有4个月没有台风生成,与同为厄尔尼诺发展年且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异常强盛的2015年和1997年相差甚远,为西北太平洋有记录以来最不活跃的厄尔尼诺发展年台风季之一;同时,西北太平洋更是成为了该年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中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印度洋等热带气旋活跃洋区中唯一一个热带气旋活跃程度低于年平均水平的洋区。
2023年全年最终一共有17个台风获得国际编号(西北太平洋本土生成命名16个+中东北太平洋进口1个),生成数量严重少于历年统计平均,较常年平均(26.8个)偏少9.8个,在中央气象台有记录以来为1949年以来历史第三少,仅多于2010年与1998年;尤其是9~11月秋季热带气旋明显偏少,仅生成4个,较常年平均(11.3个)偏少7.3个;更是西北太平洋有历史记录以来继2005年、2010年、2020年以来第四次以及在厄尔尼诺发展年首次在单年命名热带气旋数量方面少于北大西洋(20个),同时该年西北太平洋本土的命名热带气旋数量(16个)亦少于东北太平洋(17个)。
尽管受厄尔尼诺发展影响,该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具有强度整体偏高、超强台风比例较高,寿命整体偏长、路径复杂多变、预报难度大、生成源地整体较此前拉尼娜年偏东偏南等特征,且在高强度台风数量、比例、强度维持时间与累积气旋能量指数(ACE)等方面高于过去三年拉尼娜年;热带风暴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平均强度为44.7米/秒(952百帕),较常年平均(39.8米/秒、965百帕)偏强;此外,2023年西北太平洋共8个热带气旋达到了超强台风级(计入台风多拉中东太北太平洋部分),比率高达47%,是常年平均(22.6%)的2倍多;但从数量严重偏少的角度而言,该年台风季仍然是一个明显不活跃的台风季。此外,不少机构与数值的前期预报基于厄尔尼诺发展的环流背景对该年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给予了较高强度的上望,相较前期此类预报而言,该年台风季亦是一个远不如预期的台风季。
总述清单
活跃时间线
继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发生的上一次拉尼娜事件暨2020年以来发生的三重拉尼娜结束后,赤道中东北太平洋的海面温度继续上升,逐渐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尽管赤道中东北太平洋海温持续上升,但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则依然保持在显著偏高水平。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冬季到早春一直保持在偏东偏弱的状态,自5月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发展增强,逐渐导致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减弱,导致前期台风生成偏少。
2023年4月中旬,2023年首个热带气旋01号热带低压于4月11日生成,随后首个命名热带气旋台风珊瑚于4月19日在远洋低纬海域生成,强度达到热带风暴级。5月下旬,台风玛娃在关岛东南海域生成并发展为2023年以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最强风暴之一,强度达到中央气象台认定的68米/秒,存活时长达近2周。6月上旬,台风古超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发展达到强台风级。
夏季中后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分裂成为东西两环,导致中国近海地区盛行东南风,利于生成的台风向西北方向行进。同时,由于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不稳定,副高出现多次南北摆动,一定程度导致该时期热带气旋路径复杂多变。
7月中旬,台风泰利在南海生成,发展达到台风级,并成为2023年登陆中国的首个台风。随后台风杜苏芮台风卡努于7月下旬先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并发展为超强台风,前者以偏南路径通过巴士海峡后登陆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并北上深入内陆,后者则长时间存活并走出罕见的之字形北上路径。8月上旬,台风兰恩在日本以南生成并发展为超强台风,随后北上登陆影响日本。8月中旬,原中东北太平洋飓风多拉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获编成为台风多拉。8月下旬,台风苏拉台风达维台风海葵台风鸿雁先后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前后接力形成2023年首次与第二次三台风,其中“苏拉”在菲律宾以东近海回旋数日后于巴士海峡发展为17级以上超强台风,最终在中国广东省登陆;“达维”为远洋北上发展,达到强热带风暴级;“海葵”西行发展达到强台风级,先后登陆中国台湾、福建、广东三省并维持其残余环流直至广西;“鸿雁”为远洋北上发展而后逐渐转为偏西行进,达到强热带风暴级。9月上旬,台风鸳鸯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并向东北行进靠近日本,强度达到热带风暴级。9月中旬至月末,西北太平洋副高再度出现异常加强西伸并挤占台风生成源地,进而导致9月台风活动长时间趋于平静,除9月下旬热带低压13W(04号热带低压)在南海生成外再无其他热带气旋取得成功发展,直至月末台风小犬生成。
9月末,台风小犬生成并在太平洋两次发展为超强台风,而后短暂登陆中国台湾省鹅銮鼻后进入南海,并在南海再次发展为强台风。10月上旬,台风布拉万在远洋低纬地区生成并发展为超强台风,强度达到中央气象台认定的68米/秒,与“玛娃”并列为年度全球风王之一。10月中旬后期,台风三巴在南海生成并先后三次在海南、广东两省沿海登陆,期间最强达到强热带风暴级。10月下旬以后,台风活动再次进入平静。
10月中旬后期至11月,副热带高压继续保持异常偏强、西伸肥大、持续挤占台风生成源地的状态,导致该段时期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跃持续低迷。11月中旬前期曾被数值预报将重新进入一段台风活跃期,但该段活跃期最终未能如期到来,仅有一个热带低压17W生成且未能发展为台风,持续数月的活跃低迷使得该年秋季的台风活跃程度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之一,更是成为1951年以来台风生成数最少的秋季。11月最终无一个台风生成,是为2011年以来12年首次11月无台风生成(“空台”)。12月中旬后期,台风杰拉华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以东近海生成,打破了西北太平洋持续了两个月的台风空窗期,也避免了2023年终台出现在10月的“离谱”情况,强度达到热带风暴级,旋即登陆棉兰老岛并减弱消散。至此,2023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活动全部结束。
机构业务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六个等级,最弱的三个等级和日本气象厅所规定的是同样风速,“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日本称“猛烈台风”)和日本气象厅不同。中国采用二分钟平均风速来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本词条中描述每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的最高强度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认定的二分钟平均风速为准。
日本气象厅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台风”等级再细化为三种不同的强度,最弱的三个等级与中国气象局规定风速相同。日本气象厅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气旋会被日本气象厅命名,采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认证使用的台风命名系统进行命名。日本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十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日本的“猛烈”“非常强”“强”之说法分别对应中国的“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之说法,且对于同一强度的热带气旋,由于计量标准不同,台风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定强数值方面日本十分钟平均风速<中国二分钟平均风速<美国一分钟平均风速。
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分级法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采用一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三级台风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属于“强飓风”(Major Hurricane)水平,持续风速达到150英里/小时(130海里/小时)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非官方分级中属于“超级台风”(Super Typhoon)水平。
注:下表的风速数据为各机构在台风公报中所给的最常见的数据,定强依据来自德沃夏克分析法等主要分析方法。本表只反映相对大致对应强度,实际定强并非完全与本表数据一一对应。
以下是对应表:
预测展望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2023年汛期气候预测,2023年登陆中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预计,2023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个数为24~27个(常年为25个);登陆中国的台风个数为6~8个(常年为7个);台风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中国华南和华东沿海,其中发生北上高影响台风的可能性较常年大;初次登陆中国的时间较常年(6月29日)偏早,末次登陆时间较常年(10月3日)偏早。
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热带风暴风险(TSR)2023年8月预测,考虑到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将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尽管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置信水平在历史上属中等到良好。预计,2023年西北太平洋累积气旋能量指数(ACE)有90%的可能性高于1991~2020年30年平均水平,有79%的可能性达到该30年间的高度活跃水平。
命名法则
综述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成员国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名称方面,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责任范围(PAR)以内的热带低压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都会给予其菲律宾当地命名,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有时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国际名及菲律宾名)。另外由于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采用同一翻译名,而中国台湾省气象部门的译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热带气旋也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中文名。
国际名单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即国际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后,就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称。名称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称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在2023年的风暴名称中,新名称“鸳鸯”“小犬”“分别取代已被除名的“启德”“天秤”,同时已经使用过的名称中,“杜苏芮”“兰恩”“海葵“”三巴”分别取代已被除名的“彩蝶”“韦森特”“龙王“”珍珠”。2023年的风暴名称与2005至2006年、2012年及2017至2018年部分风暴名称相同,也是新台风国际命名表自2000年投用以来完成第四轮循环使用并开始第五轮循环使用。如果有从中太平洋或其他洋区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同样会给予其国际编号,西北太平洋命名名单上的名字的国际编号将依次顺延一位。
2024年2月27日至3月1日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56次届会决议通过台风杜苏芮台风苏拉台风海葵因造成严重灾害被正式除名,并将于2025年台风委员会第57次届会完成名称更替。另外,台风多拉因涉及舆论问题因而亦在2024年飓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被正式除名。此后若仍有成员对该年台风有除名请求而未及于台风委员会第56次届会提出,可于2025年台风委员会第57次届会提出并进行除名流程,并将于2026年台风委员会第58次届会完成名称更替。
以下是名单:
菲律宾名单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使用一套当地的热带气旋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或地区(不论强度高低,热带扰动以上强度级别,不包括热带扰动),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即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单对其进行当地命名。名单每四年循环使用一次,故2023年名单与2019年名单相同。其中,新名称“Tamaraw”“Ugong”取代已被除名的“Tisoy”(台风北冕)“Ursula”(台风巴蓬)。该年进入或形成于菲律宾责任区并获得当地命名的热带气旋仅有10个,为有记录以来与2010年并列历史最少。
因造成超过10亿比索经济损失,事后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决定将“Egay”(台风杜苏芮)与“Goring”(台风苏拉)从本地名单中移除,以后不再使用,并分别由“Emil”“Gavino”替代,将于2027年首次投入使用。
以下是命名表:
除名台风
台风杜苏芮(2305/Egay):对中菲两国皆造成严重灾害,其残余环流更在中国北方引发极端暴雨天气,造成严重灾情。据菲律宾事后统计,“杜苏芮”共造成菲律宾30人死亡、171人受伤,9人失踪,经济损失约153.18亿比索。据中国事后统计,“杜苏芮”共造成中国闽浙皖赣粤五省直接经济损失149.5亿元,其残余环流长期影响共导致154人死亡失踪,经济损失1873.1亿元,入选中国2023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台风多拉(2308):以近乎平西路径“长途跋涉”横跨太平洋,没有对任何国家造成直接吹袭影响,但在过境中北太平洋时对美国夏威夷州发生的大规模山火灾情造成的间接影响引发了一定的舆论问题,因而美国事后决定在2024年飓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要求将其除名并获得通过。
台风苏拉(2309/Goring):以诡异路径在菲律宾近海回旋滞留,联合西南季风为当地长时间输送水汽,造成持久降水灾情。据菲律宾事后统计,“苏拉”联合西南季风共造成菲律宾2人死亡、3人受伤、2人失踪,经济损失约24.21亿比索。
台风海葵(2311):以与前身2005年台风龙王相似路径吹袭中国,残余环流在华南地区持续造成长时间影响,导致闽粤港等多地出现破纪录极端暴雨,其中福州的降水更是打破前身“龙王”于2005年创下的记录。截至2023年9月12日,本体及其残涡导致中国15人死亡。据中国事后统计,“海葵”共造成中国闽赣粤三省直接因灾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入选中国2023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活跃系统
国际编号系统
其他系统
风季影响
每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系统的活跃都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下表列出所有于2023年在西北太平洋活跃的热带气旋相关影响数据,包括该热带气旋影响地区、登陆地区、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总计等。括号内的名称为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所使用的当地命名;未获日本气象厅国际命名的热带低压,则采用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的热带气旋编号(如果有)或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热带低压编号(如果有)或菲律宾本地命名(如果有)。
2023年太平洋台风季期间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及系统减弱后残余环流带来的长期灾害极端严重,极端降水事件多发;据事后统计,直接经济损失与系统残余长期灾害经济损失累加后高达367亿美元,在有记录以来仅次于2019年。在影响中国的台风方面,该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略偏少但强度较高,影响较重,破坏力强,特别是台风杜苏芮台风海葵带来严重风雨及洪涝灾害。前三季度台风灾害共造成807.8万人次受灾,8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24.8亿元,福建、广东两省受灾相对较重;经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有关成员单位会商核定,2023年中国台风灾害共造成1131.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2人,倒塌房屋70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474.9亿元。其他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关岛受到台风玛娃严重吹袭破坏,日本受到台风玛娃台风鸳鸯带来的强风雨影响,菲律宾遭遇台风杜苏芮台风苏拉严重灾害。但该年影响与登陆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热带气旋明显偏少,更是越南统一以来继1976年与2002年以来第三次无命名台风在越南本土登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11:53
目录
概述
风季总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