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
罗睿驾驶
小米SU7,与两位同学从武汉出发,前往安徽考编,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事故造成3人身亡。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为116km/h。
事故经过
事故发生
2025年3月29日晚9点,武汉某高校学生罗睿、同学李某与另一所学校朋友霍某,结伴出发安徽池州参加某岗位的事业编制考试。罗某的母亲张洁(化名)告诉《正在新闻》,罗某出发前告诉她,三人会乘坐高铁前往池州,“她嘻嘻哈哈的给我说,她们已经上高铁了。”
2025年3月29日晚上10点多,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行驶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主驾驶位罗某、副驾驶位李某、后座霍某;10点27分,罗某以116km/h时速开启智能辅助驾驶。之后,在铜陵枞阳高速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的时间是22:44:24,尽管在1秒后驾驶员便介入接管了车辆,并操作了方向盘、踩了刹车。但是,在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该起事故造成3人身亡。曝光于网络的视频及图片显示,安徽一新能源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另有被烧毁的车架显示事故车辆为小米SU7,车头已经基本全毁。罗某、李某当场死亡,霍某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罗某、李某的多位家属告诉《正在新闻》她们三人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是大学应届生。
小米SU7标准版车型采用双目纯视觉智驾方案,目前业界主流的双目视觉智驾方案最大可探测距离约在200米左右,显著低于三目摄像头视觉方案(约300米-350米)或激光雷达(约250米-500米)的有效探测距离,这也导致此次事故中,从智驾报警提示驾驶员接管到事故发生仅有短短数秒。此次事故发生前,车速达到116km/h时,折算每秒行进距离约31米,按纯视觉智驾最大探测距离200米计算,从智驾系统识别、判断风险预警到事故发生,期间总共也不过6-7秒时间,而这还是建立在理想的环境状态下。而此次事故发生在夜间,而弱光、雨雪、雾霾等环境下纯视觉智驾的可探测距离还会进一步下降。
亲人讲述
2025年3月,自称遇难者家属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
在网络流出的微信聊天记录中,一位名为“华”的人士自称系其中一位遇难者的男朋友,他介绍了事故的大致情况:车辆在撞击后起火,车内三人全部死亡,其中一位系车主,也是他的女朋友;事故原因主要是车辆在撞击开始燃烧后车锁未解锁,遇难者无法打开车门,侧向的施救者也来不及破窗施救,因为车辆快速起火并蔓延。他提供了事故车辆的照片,照片显示车辆被严重烧毁,只剩下车架,车门均处于关闭状态。从照片判断,起火点应位于车头,车头几乎被烧掉,后轮胎还在,车舱内只剩下金属架。因此可以大致判断火是从车头向车尾燃烧蔓延。
他还声称,车辆开启了辅助驾驶,但出现了系统故障,导致人为介入情况下也无法刹车,“交警的初步判断是车机失控”。但系统是否遇到故障以及刹车是否出现问题,仍然需要等待调查结果,这一调查的核心是EDR数据—这个数据总共有三个备份,其中有一份应该由设施厂商小米汽车提供。
而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一个ID为“静守流年”的人士自称系其中一位当事人的母亲,她声称这辆车购于2024年5月,10月19日交付,距离事故发生不到半年。她在事故发生后先后在抖音平台最早发布了两条视频,引发大量关注。
摘要公布
2025年4月1日,小米公布“SU7爆燃致3死”详情。
事故处置
小米称,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于3月30日赶赴铜陵,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也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
2025年4月1日,据铜陵市交通运输局消息,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铜陵市已就此次事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另外,铜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事件已经交由专案组负责调查处理,无法作出回应。
2025年4月3日下午,从安徽省公安厅交管总队获悉,针对“小米汽车高速发生事故三人死亡”一事,省公安厅交管总队已指导属地公安机关开展事故调查,事故正调查处理中。
事故回应
相关部门
2025年4月1日消息,铜陵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回应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2025年4月1日,铜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人员回应称,事件在调查处理中。
2025年4月1日,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起事故属于单方责任事故同时是道路交通事故,不属于安全生产事故。
2025年4月1日,安徽省枞阳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事故发生在该县辖区,当地110民警曾出警救助,事故具体调查由铜陵市交警负责。
2025年4月2日,事发高速路段管辖单位池州高速公路管理中心表示,事发路段于3月29日19时许进入施工占道状态,双向车道封闭一侧,车辆需改道至半幅双向通行,即小米通报中“改道至逆向车道”。事故发生后,3月30日早上10时33分,根据现场施工需要及交警要求,此前施工路段的半幅通行,改为了占据双向车道的超车道,也就是紧邻中间绿化带的车道进行施工,双向车道的中间行车道和右侧应急车道正常通行。道路仍为施工状态。
小米
2025年4月1日,小米汽车客服人员称,公司已经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赶赴现场,会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属对事故进行详细的还原调查,协助家属处理后续情况,将根据后续实际调查情况在官方渠道公布。事故车辆已由当地交警暂存。
2025年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微博表示,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于30日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公司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并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事件处理公开透明。
2025年4月1日,小米汽车客服表示,小米SU7全系使用的是L2级智能辅助驾驶,属于辅助驾驶,必须车主时刻关注车辆周边环境,时刻准备接管车辆。不少网友表示,要谨防一些车企过度宣传、少数司机盲目依赖,从而让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所谓智驾功能成为隐形杀手的隐患。
2025年4月2日上午,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客服人员回应称,小米SU7分为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其中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两种电池混装的,是随机安装的,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前述客服人员补充道,Pro版以及Max版仅搭载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
雷军
2025年4月1日晚22时,雷军发布微博回应: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车主
2025年4月1日,车主表示,小米公司暂时没有与家属联系。事故发生时,车上三人曾是同学,事发时已接近目的地高速出口。事故当晚22时许,其女友与他还有联系。车主称跟女友相识多年,两人只差一个婚礼。车主介绍,其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于武汉交付,他与女友均是小米的忠实粉丝,他本人长期在深圳,购买车辆的目的是方便女友出行。车主表示,事故发生后,他与女友家人,曾多次询问事故调查进展,但均未收到任何反馈。针对小米公司发言人回复,他表示:“我保持怀疑态度,(小米联系他的)联系时间是对的。”
宁德时代
2025年4月2日消息,宁德时代回应投资者提问称,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用的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比亚迪
比亚迪一位内部人士称,“我们这边只供电芯,小米自己组装电池包pack。”
死者家属
2025年4月1日下午,张洁称其女儿和她的两个朋友是在3月29号晚上10点45分发生的事故,他们本来打算去安徽那边考事业编考试,她车子的后台和家属的手机是绑定的,第一时间手机就弹出了这个消息,包括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张洁表示,小米发布通告说会成立调查组,但是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小米从来没有人联系过她,也没有来过一个慰问电话。另外,张洁母亲曾多次劝告女儿,盲目相信智驾很危险。张洁笃定女儿罗某一定是开启智驾时发生事故。张洁回忆,这辆小米su7为罗某男友购置,他是第一个知道车辆发生事故的人。张洁也质疑:“作为家属,我们质疑的点有很多,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这都是我们家属的疑问,我们只想要一个说法,我们希望小米能够正面回应我们家属一下,不用躲躲藏藏,那个所谓的调查组,您到底在调查什么?为什么不联系我们家属也是我想问的。”同日,罗某母亲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小米现有的公开声明,无法解释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和水泥护栏相撞后因为什么原因自燃、智能驾驶切换时间为何只有2秒等一系列问题,显得避重就轻,“我的诉求是早一点把事情的真相厘清。”
2025年4月1日21时28分,在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事故中遇难的一位女生母亲回应了几点质疑。对于事故中驾驶员的驾龄问题,王女士表示,其女儿于2022年7月份拿到的驾照,对于“3个月的驾龄”如何传出不得而知;其女儿从拿到驾照之后在家一直都有开家里的车,并且在提车之后曾多次驾驶小米SU7独自一人从武汉开往佛山,小米SU7有记录可以证明。关于车子归属问题,王女士称,这辆车是她女儿男朋友送给女儿的毕业礼物,提车完之后主要是其女儿在开。王女士在回应中还称,“事故图片上明确显示了车辆烧成如此,但是车门完全紧闭,然后AB柱什么都是完全没有变形的,车门是打不开的,并且,在我们驱车赶到后有交警告知有过路司机用外物破窗救人,并且有路人拍摄到车辆燃烧,这一切全部在交警那边有记录的,并且公安部门都是有做笔录。”
2025年4月1日晚22时,雷军微博回应su7事故。SU7事故遇难者母亲留言评论:希望说到做到。
2025年4月1日,遇难者父亲罗先生向南都记者表示,“我女儿和她的同学被活活烧死,第三位女孩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我在殡仪馆见到女儿的遗体已经碳化了。小米汽车所谓的工作小组至今都没有跟我们接触过。”
2025年4月1日下午,驾驶员的父亲罗先生表示,3月29日晚,他的女儿驾驶小米SU7,与两位同学从武汉出发,前往安徽考编。罗先生称,他的女儿23岁(2025年),在2022年拿到驾照,此前在家中一直开别克君越。2024年10月,女儿的男友购入这辆小米SU7,女儿曾单独驾驶这辆小米SU7前往佛山。事故当晚,女儿的男友在后台看到了报警消息,随后通知了他,他在大约23点15分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往安徽,大约凌晨2点50分抵达事故地点。罗先生称,事故地点在高速路口大约500米到1公里,到现场时已经封路。他下高速时看到这辆小米SU7被拖下来。收费站人员告诉他,有两辆殡仪馆的车拉走了两个人的尸体,还有一辆车把另一人送到医院抢救。罗先生向现场交警询问事故情况,得到的信息是,事故前方在修路,车辆撞到水泥桩后自燃,车锁打不开。他想问下小米公司:为什么车会自燃?为什么车锁打不开?如果车门打得开,人可以拉出来。车不着火,人也没事。
2025年4月2日消息,罗先生称,作为遇难者家属与小米的联系,还是在事故发生后自己的女婿(指女儿的男朋友)主动给小米客服打的电话。对于雷军的回应,罗先生直言,第一反应是“虚伪”。罗先生称,3月31日下午,他和现场的交警沟通,小米所谓的专项小组,也没有跟现场的交警沟通过,他不知道他们是和谁沟通的,如果说专项小组跟警方联系了,而不跟家属联系,不是更冷血吗?公司出了事,慰问一下三位家属,不是应该的吗?这件事受关注后,罗先生一直在发声,他称,就是想为女儿讨个公道,也给车企一个警示,不要把定时炸弹放在路上跑,不是把高科技堆在车上,车就安全了。罗先生表示,小米的通报避重就轻,关键细节仍然缺失。几名家长只想要一个说法,希望小米能够正面回应。罗先生称出于信任购买小米SU7,小米宣传他们的车多安全,这个车的技术这么不成熟,何必要卖?
2025年4月2日下午,据其中一位死者的家属介绍,事发时,他的女朋友坐在车辆副驾驶的位置。女朋友没满23岁,三家都在一起,已经跟小米的工作人员见过面了,在等待调查的结果。
事故后续
2025年4月2日晚,记者查询小米SU7事故遇难者母亲“诗雨370491153”微博发现,她清空了所有有关这次小米事故的微博,并关闭了评论功能。有网友猜测,删除事故相关微博可能是和小米公司接触后有了新进展。据悉,4月2日中午,SU7爆燃遇难者父亲称,他们在和交警、小米汽车相关人员碰面,对于事故相关事宜进行商谈。据济南时报报道,诗雨370491153删除了此前发布的有关小米SU7事故的微博。随后,遇难者男友账号也已清空相关内容,此前曾获1.3万粉丝,封面仅留言:我想你了。
2025年4月,据微博社区观察员官方账号围脖侠发布,ID为用户7798715634的账号借近期热点事件,对他人发布极端不友善甚至咒死言论,受到永久禁言处置,后续追加关闭账号的处置。从围脖侠发布的截图来看,用户7798715634所发布的极端不友善言论与近日的小米SU7高速事故有关,而其针对的“诗雨370491153”微博认证信息为“遇难者家属王女士”。据济南时报报道,诗雨370491153已于今日删除了此前发布的有关小米SU7事故的微博。
事故影响
股价走低
2025年4月1日,在小米官方发布声明后,小米集团股价盘中一度跌超5%。4月1日港股开盘后,小米股价放量下挫,盘中最大跌幅达6.3%,终盘收报46.5港元,单日市值蒸发逾120亿港元。4月2日早盘一度下跌近4%后反弹。截至当天10时,涨0.46%,报46.70港元。
厂商回应
2025年4月,禾赛、永新光学等企业加速量产布局,长光华芯技术国际领先,比亚迪全系智驾推动行业爆发。从车载到机器人,激光雷达正重塑智能驾驶感知体系,产业链上市公司订单激增,产能扩张已成主旋律。
关联现象
法规规定,当前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都属于L2级,和真正意义上自动驾驶的区别,L2驾驶辅助是由驾驶者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无论智驾系统是否给出警示、驾驶员都有义务和责任确保车辆行车安全,而不是等着智驾系统报警才想起来接管车辆。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推出智能驾驶功能,并加大对相关功能的传播,一些车企更是把智驾当做产品最大的卖点之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使用智能驾驶相关功能。然而,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法规要求上,当前的智能驾驶都并不是完全的自动驾驶,而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针对驾驶辅助的功能,企业要适当合规宣传,驾驶员也要知道技术边界。
与此同时,在新媒体传播的舆论环境下,一些智驾尝鲜的车主在互联网上经常释放在车上睡觉、主驾无人开车等视频,这种大胆但完全无视风险的行为,甚至被一些品牌的拥趸吹捧成技术领先。
2025年4月4日,据一位数码博主爆料称,途经安徽高速时,高速电子显示屏显示,“高速路况复杂,勿用智能辅助驾驶”。4月5日,德上高速池州路段高速大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确实有发布相关警示,“只是提示车主最好不要使用智能驾驶,安全是第一位的。”池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方面表示,“能不用辅助驾驶就尽量不用吧。按国家规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驾驶车辆。”
关联标准
根据《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40429-2021)显示,驾驶自动化等级分为1至5级不等。其中,2级驾驶自动化系统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持续地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的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 ,且具备与所执行的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相适应的部分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的能力。其技术要求为:持续地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的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具备与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相适应的部分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的能力;当驾驶员请求驾驶自动化系统退出时,立即解除系统控制权。《国标》要求,L2级智驾需要具备横向运动、探测与响应能力,驾驶员在车内角色仍为传统驾驶员。
根据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7)的相关规定,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车门应具备自动解锁功能,以便乘员能够快速撤离。此外,GB 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规定,车辆在50km/h的侧面碰撞试验后,车门需解锁且至少有一个车门可开启。
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中,特别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而工信部在2024年5月发布了GB 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一改上一版国标的留给乘客5分钟逃生时间,将“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2025年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其中附件《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提出了相关要求。根据指南,为确保行车安全,在激活阶段需验证驾驶员状态,执行中持续监测驾驶员注意力,失控时则启动紧急停车程序。若驾驶员连续未响应警告且未接管车辆,系统必须在10秒内启动风险减缓措施。在行车辅助场景中,如果驾驶员的视线离开路面超过5秒或双手离开方向盘,系统将分阶段发出声光警报。如果驾驶员持续未响应,车辆将自动启动双闪,减速并停靠至应急车道。
事故评论
毫无疑问,智能驾驶无疑是汽车行业的未来方向,但智能驾驶必须建立在安全、诚信的基础上。当车企将过度营销凌驾于技术现实之上,却忽视对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教育时,不仅危及用户安全,也在摧毁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高速发展的智能驾驶,需要各方努力,监管机构需要对智能驾驶宣传进行规范,促使车企减少夸大宣传的同时要求车企加强风险教育;车企应加强智驾风险提醒,确保用户理解系统限制;消费者更需时刻保持警惕,将方向盘掌握在自己手中。(凤凰网汽车 评)
每一次重大事故不仅造成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更会严重侵蚀公众对技术进步的信任基础。此次事件不仅是小米SU7单一车型的问题,更是电动车行业高速发展下安全与技术平衡的缩影。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起悲剧以最惨痛的方式为行业安全标准敲响警钟,同时给盲目追捧新技术的人们敲响警钟!技术创新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在追逐续航里程、智能配置和加速性能的同时,更需要保持对安全风险的敬畏之心。科技发展的本质是服务人类,而非制造新的安全隐患。无论是车企、监管机构还是用户,都需从盲目崇拜技术的狂热中回归理性——再先进的算法,也抵不过一道可靠的物理防护;再炫酷的卖点,也比不上生命至上的底线思维。正如中新社一位网友的评论: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安全才是最大的为热爱发烧,安全才是对粉丝最大的诚意!唯有将安全置于首位,才能真正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新网 评)
面对一起惨痛的悲剧,一位痛失孩子的母亲,出现不解、无奈、激动甚至愤恨的情绪都是正常的,要求其冷静、理性、克制可能收效甚微。对此,身处文明社会的我们,理应对其保持宽容。
平心而论,调查需要过程,真相需要时间,一些细节不清楚就不能立场先行。理性来看,一起事故的原因或许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智能驾驶发展阶段的问题、企业宣传的问题、驾驶者和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使用和认知问题,都值得探讨,也应该探讨。但一切的一切,都要遵循事实底线、伦理底线。如果我们还能从这起“失”的悲剧中有所“获”,那一定是认真复盘技术发展、重新校准认知,让智驾技术发展行稳致远,从而避免极端的“因噎废食”或“好了伤疤忘了痛”。
当然,对于真相,遇难者家属需要耐心等待,但追问有关方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部分网友却由此对动机、行为、目的进行联想式猜测,还有一些网友甚至对他们恶言相向。这些对于刚失去孩子的家属来说,无疑是残忍的。在人生至暗时刻,他们不仅要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还要承受网友的二次伤害。
作为围观者,在家属追问真相时,可以有一些猜测,但不必苛求他们“完美”,对他们意图的揣度,也应该有个限度。社会学家孙立平就提出过“短链条正义”的概念,意思是判断某件事情是否正义,先去除掉动机、背景、实质、进一步效果等相关因素,就事情本身做出简单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属追问真相、追问原因,是正义的、合理的。
网友关注公共事件是必然的,但过多纠结于与关键事件不相关的瑕疵,比如家属对车子归属前后不一的表达,无疑偏离了重心,最终可能让事件陷入无意义的口头空转之中。在真相未明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而对于遇难者家属,比起网暴,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在他们一头雾水时,给他们指明方向;在他们陷入慌乱时,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
跳出单个事件来看,网友虽然可以披着“马甲”随意评判、发表观点,但正如哲学家韩炳哲所指出的,匿名削弱了尊重,导致了轻率言论和敬意淡化的文化。这种失去正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试想,倘若“马甲”掉了,匿名去了,我们还能对痛失孩子的家属说出攻击性的话来吗?
眼下,网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一些人在匿名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失去了相处的尊重,模糊了表达的界限。此事也再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对待什么人什么事,都要保持基本的尊重和克制,不要让网络冲浪冲掉了人性中最宝贵的爱与同理心。(红星新闻 评)
一起不幸的事故发生了,无论司乘还是小米,在这次碰撞中都只有失去。没有事实依据、不顾人情伦理的言论,都不够理智,也不负责任。基于个人臆测来攻击死者家属的动机,更显得毫无人情味。在这件事情上,要防止立场先行、对立攻讦的言论造成另一场“碰撞”。在网络和舆论中产生的对撞会造成撕裂,对弥补当事方的创伤,以及以事故为镜鉴改进技术、加强安全,都毫无益处。在事故调查尚在进行中的当下,不妨给真相一些时间,然后基于事实讨论孰是孰非,这是参与公共事件讨论应有的严肃态度。如果观点先行、选边站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就会在舆论场不停制造碰撞,乃至让真相因此成为罗生门。(红星新闻 评)
事故解读
事故焦点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行业将关注焦点由智驾延展至了事故车辆所搭载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小米SU7分为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其中,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所搭载的动力电池为由比亚迪或宁德时代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Pro版以及Max版的三元锂电池则均由宁德时代提供。
2025年4月2日,有投资者提问: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不是用的公司的电池?对此,宁德时代回复:不是我们的电池。截至4月2日17时,比亚迪方面未对相关信息作出回应。
各方观点
媒体五问
2025年4月1日,中新网发布文章《五问小米SU7“爆燃事故”》。
五大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