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复制是指DNA
双链在
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
DNA分子产生两个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DNA复制是通过名为
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
定义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的
分裂间期S期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这个过程通过边
解旋边复制和
半保留复制机制得以顺利完成。
DNA复制过程
DNA复制主要包括引发、延伸、终止三个阶段。以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予以简要说明。
引发
DNA复制始于
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置(
复制起点),即
启动蛋白的靶标位点。启动蛋白识别“富含AT”(富含
腺嘌呤和
胸腺嘧啶碱基)的序列,因为AT
碱基对具有两个氢键(而不是CG对中形成的三个),因此更易于DNA双链的分离。 一旦复制起点被识别,启动蛋白就会募集其他
蛋白质一起形成前复制复合物,从而解开双链DNA,形成
复制叉。复制叉的形成是多种蛋白质及酶参与的较复杂的过程。这些酶包括
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ssbDNA蛋白)和DNA解链酶(DNA helicase)。ssbDNA蛋白是较牢固结合在
单链DNA上的蛋白质,作用是保证
解旋酶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等待单链复制后才脱下来,重新循环。因此,ssbDNA蛋白仅保持单链的存在,不起
解旋作用。
DNA解链酶能通过水解
ATP获得能量以解开双链DNA。
DNA解链过程 DNA在复制前不仅是双螺旋而且处于
超螺旋状态,而超螺旋状态的存在是解链前的必须结构状态,参与解链的除
解链酶外还有一些特定蛋白质,如
大肠杆菌中的Dna蛋白等。一旦DNA局部双链解开,就必须有ssbDNA蛋白以稳定解开的单链,保证此局部不会恢复成双链。两条单链DNA复制的引发过程有所差异,但是不论是
前导链还是
后随链,都需要一段
RNA引物用于开始子链DNA的合成。因此前导链与后随链的差别在于前者从复制起始点开始按5’→3’持续的合成下去,不形成
冈崎片段,后者则随着复制叉的出现,不断合成长约2—3kb的
冈崎片段。
延伸
多种
D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大肠杆菌中,DNA Pol III是主要负责DNA复制的
聚合酶。它在复制分支上组装成复制复合体,具有极高的持续性,在整个
复制周期中保持完整。相反,DNA Pol I是负责用DNA替换RNA引物的酶。 DNA Pol I除了具有聚合酶活性外,还具有5'至3'
外切核酸酶活性,并利用其外切核酸酶活性降解RNA引物。 Pol I在DNA复制中的主要功能是创建许多短DNA片段,而不是产生非常长的片段。在真核生物中,Pol α有助于启动复制,因为它与
引物酶形成复合物。Pol ε和Pol δ负责前导链的合成。Pol δ还负责引物的去除,而Pol ε也参与复制期间DNA的修复。
在复制叉附近,形成了以两套DNA聚合酶Ⅲ
全酶分子、
引发体和螺旋构成的类似
核糖体大小的复合体,称为DNA
复制体(replisome)。复制体在DNA前导链模板和滞后链模板上移动时便合成了连续的DNA前导链和由许多
冈崎片段组成的滞后链。在
DNA合成延伸过程中主要是DNA聚合酶Ⅲ的作用。当冈崎片段形成后,DNA聚合酶Ⅰ通过其5'→3'
外切酶活性切除冈崎片段上的RNA引物,同时,利用后一个冈崎片段作为引物由5'→3'合成DNA。最后两个冈崎片段由
DNA连接酶将其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滞后链。
终止
真核生物在染色体的多个点开始DNA复制,因此复制叉在染色体的许多点处相遇并终止。由于真核生物具有线性染色体,DNA复制无法到达染色体的最末端。由于这个问题,在染色体末端的DNA在每个复制周期中都会丢失。端粒是接近末端的
重复DNA区域,有助于防止基因丢失。端粒缩短是
体细胞中的正常过程,它缩短了子DNA染色体的端粒。因此,在DNA丢失阻止进一步分裂之前,细胞只能分裂一定次数。 在
生殖细胞中,
端粒酶延伸
端粒区域的
重复序列以防止降解。
DNA复制的终止发生在特定的
基因位点,即复制终止位点。该位点的终止位点序列被与该序列结合的阻止DNA复制的蛋白质识别并结合,阻止了复制叉前进,复制终止。细菌物的DNA复制末端位点
结合蛋白又称Ter蛋白。
因为细菌具有
环状染色体,所以当两个复制叉在亲本染色体的另一端彼此相遇时复制终止发生。大肠杆菌通过使用
终止序列来调节该过程,当该序列被Tus
蛋白结合时,终止序列仅允许复制叉一个方向的通行。结果,复制叉总是在染色体的终止区域内相遇,导致复制终止。
DNA复制特点
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
亲代DNA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两个双链
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个
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 F. Stahl 所完成的实验所证明。
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
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
复制子)。在
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通常为一个,而在
真核生物中则为多个。
需要
引物(primer):
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
OH)的
RNA作为引物,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
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为50~1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苷酸。
双向复制:DNA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进行单向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因此两条亲代DNA链作为
模板聚合子代DNA链时的方式是不同的。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作模板的
子代链在聚合时基本上是连续进行的,这一条链被称为
领头链(前导)(leading strand)。而以5'→3'方向的亲代DNA链为模板的子代链在聚合时则是
不连续的,这条链被称为
随从链(
滞后链)(lagging strand)。DNA在复制时,由随从链所形成的一些子代DNA
短链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冈崎片段的大小,在
原核生物中约为1000~2000个核苷酸,而在
真核生物中约为100个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