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ublic Art Cooperation Center ,简称PACC)坐落在美丽的
顾村公园,中心总面积约为 3000平方米。
中心概况
PACC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以培养创新教育人才为目标,为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卓越城市提供人才储备,围绕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与实践,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展览策划与运作, 2016年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青年团队,被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授予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PACC以承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中国非遗传承继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重点,有效实施非遗传承继人群研培教学及非遗漏创新转化工作,带动学科建设和创新教育。2017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在PACC成立了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
研究生培养
PACC旨在对接城市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策划、实施主题性国际工作营,用平台教学模式解决实际问题,为上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协同企业、高校、协会、行业专家等多元因素,探索跨文化国际创意工作营运行模式,突破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瓶颈问题。
研究生人才培养共有三大方向:
(1).现代公共艺术方向;对接城镇化发展问题,探寻人文空间和地方重塑的新思路。
(2).都市手工业方向;针对城市转型期中的创意产业发展问题,挖掘民间工艺,贴近当代需求,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3).城市会展业方向;对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打造都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文化形象。
针对城市现代手工业、上海会展业、上海地铁传媒业三个方面所涉及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艺术创意等,通过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方式、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针对这三大领域,截止2014年10月,PACC已经拥有2届艺术设计(
MFA)研究生,学位课设置分为共同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课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增强理解作品的能力;专业必修课重于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加深和拓展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
文化资源转化
PACC致力于挖掘和培养富有灵感和动手能力的创意设计师,设计师们通过项目申报进入培养平台。创作期间,设计师可以选择驻地养成形式或其他形式,公共艺术创意中心为入驻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工作空间,帮助设计师把产品推向市场或企业。同时中心也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环境、创作资金、学术支持、展览支持等一系列支持和培养,每年会邀请不同国家的民间艺术家、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在上海进行驻地创作。
具体来说,就是围绕公共文化和公共艺术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与转化文化资源为社会资产。通过三大计划,来促进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1)、创意设计师养成计划;对接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艺术家,提供资助、咨询、推广等服务,通过“作品-产品-商品”的知识服务过程,将人才培养向纵深探寻。
(2)、国际民间艺人驻地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地创作,实现传统民间艺术开发和再生、促进传统民间艺术向当代文化资源转化。
(3)、都市手工艺创新沙龙;加强中外知名艺术家对接,提升人才创意推出手工艺创新作品,对接市场需求,汇聚多方资源,协同各方利益,拉动创意产业链的形成。
依托平台
文化资产形成与社会协同知识服务平台
PACC依托
上海大学为主的上海市高校教育资源,由上海市政府投资,为实现“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目标而构筑的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与协同创新中心。以手工业为主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拉动GDP和文化产值。对接社会需求,承接重大项目。
承接“十二五”上海重大文化设施项目“
上海自然博物馆”集成媒体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重大社会项目。对接企业需求,合作开展生产性项目。与申通集团、世博发展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体项目。扶植、形成品牌资,PACC建设成为文化教育、研究和产业孵化平台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吸纳投资,把品牌转化为资产。除此之外,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与中心合作,将东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会落户上海。开展非遗和传统手工艺研究,为非遗和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建设目标
(1)以研究、创作、培育、继承和发扬实现传统民间工艺的都市再生,培养掌握基本技能、富有创意的创意人才,力求建成可以辐射全国的都市现代手工业基地。培育手工艺中小型企业,推进其产业化转型、促进城市手工业产能提高;以创意整合传统工艺与当下需求、以知识服务扶植民族品牌,成为推进城市手工业产业化转型的知识服务平台;
(2)通过策划和服务
上海国际艺术节、
上海双年展、
上海电影节、
上海旅游节等会展活动,赋予其上海地域特色,打造与国际都市相称的文化节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结和梳理国际规范,研究和探索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级的途径和方法,成为上海会展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国家级咨询中心;
(3)建设一个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新型的文化、信息传播媒体;为上海地铁空间注入人文关怀,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个性,建立一个可以辐射全国城市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范式; 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育、技术指导、创意孵化等方面的优势,构筑“公共艺术创意中心”,成为针对创意产业公共艺术领域中的产业链服务的知识团队集群,构建有利于创意产业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成为服务于全国创意产业公共艺术的基地,为创意产业培养公共艺术专门人才,推动上海
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中心大事记
2012年
2012年3月,“公共艺术创意中心”被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9个首批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之一。
2012年6月,由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创意中心主办的“2012上海国际创意设计工作营”于2012年6月12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顾村公园国际手工坊隆重开营。
2013年
2013年,“手艺的新生态”——国际手工艺启用仪式暨手工艺作品展在中心的两位国际理事——克里斯·埃博莱特[法]和广川启智[日]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成功举办。
2014年
2014年,“公共艺术创意中心”更名为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英文由Public Art Cooperation Center 更换为Public Art Cooperation Center ,英文仅一词之别,却显示出中心成员自上而下重焕生机的热情和对协同创新、合作共进、蓬勃发展的重视和信心。全新改版设计的logo,由紧紧缠绕而不同颜色的双手组成,灵感来源于世界最著名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作品——上帝之手,标志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各个组织机构的紧密协作和协同创新。
2014年9月,
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委对话会上海大学举行,经过专家评述、案例讨论和公共投票,代表全世界7大区的7位评委从全球19位研究员推荐的125个公共艺术案例中评选出32个入围作品、7个优秀奖和一个大奖。参加国际公共艺术奖评选的125件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案例,分别以不同形式和手法,诠释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的理解。
2014年11月7日至9日,澳门金光会展展馆G-L会议厅隆重举行“澳门国际设计展上海创意2014”。超过150名(家)本地与海外设计公司、工作室及优秀设计师参展,联手展示生活器皿、时尚首饰服饰、创意家居用品,及多媒体等优秀的设计作品,吸引许多参观者到场。作为主办单位之一,PACC为公众和设计师、设计品牌、设计机构之间提供了一个供需对接的平台,通过展示发布和参与体验等方式,力求将公共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资产,带动一批创意设计力量走向市场。
2014年11月21至22日,由PACC承办,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与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共同主办的2014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员会议在上海大学隆重举办。通过“国际公共艺术奖”(IAPA)评选活动、国际公共艺术论坛利用国际专家研究团队资源构建了一个国际公共艺术智库网络。在2012、2014年两届评奖活动中,该智库网络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来自14个国家的32位国际公共艺术协会成员,包括22位研究员以及10名观察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2015年
2015年1月至2月,中心先后邀请到来自阿坝的张居悦和新西兰国际知名艺术家John Reynolds驻地创作。期间,艺人与研究生进行羌绣手工艺的教学,共建羌绣数据库,进行再创作和衍生品开发设计;探索公共领域的艺术媒介创新,开展了“上海·蓝计划”创作行动。
2015年4月,
PACC开设了两批拉丁美洲手工艺术工作营。由14位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手工艺大师领衔,包括厄瓜多尔银拉丝首饰、乌拉圭木刻艺术、秘鲁编织艺术、阿根廷
纤维艺术等,共计十个不同工艺创作绝技的现场演示及传授。
2015年9月25日-27日“上海设计周”ShangHai Design Week,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携手上海汉工文化呈现世界各地手工艺匠人的心血作品,奉上PACC艺术家们最“有味道”的纯手工制品。PACC拉丁美洲手工艺术工作营的驻地艺术家作品以及羌绣艺术家驻地作品在展区中首次亮相。
2015年10月19日,我国首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在北京拉开帷幕。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PACC)的羌绣驻地艺人张居悦,在这次双创会上荣幸地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接见和亲切问候。总理对张居悦在外学习交流的成果带回家乡带动当地妇女,将传统羌绣技艺结合市场需求做出的创意作品表示赞许,同时也提出以后的发展可以结合品牌合作,希望张居悦能带领家乡绣娘努力将民族刺绣工艺推向高端市场。
2015年10月28日,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PACC)举办的“地方重塑:中国乡村实践与文化复兴的邂逅”展览于28日至30日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举行。展览契合中国国家馆“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主题,阐释了中国在寻找与自然和谐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化与艺术思索。
2015年12月18日-20日,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国内大型手工互动网站“手造街”、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在世博展览馆举行。在6000平方米的展馆内,汇集木作、拼布、陶艺、皮艺、纸艺、雕刻、羊毛毡、美食制作等众多门类的手工艺作品。
2016年
2016年,中心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单位。
2016年8月26日-29日上海设计周(Shanghai Design Week),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室内展区包括竹木创新板块(林间生活美学)、织绣创新板块(织绣走时尚)、韩国文创板块(清新韩国风)三大板块;户外展区是公共艺术装置作品《竹绽放》,两大展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非遗,将传统工艺带入现代时尚生活,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报道。
2016年11月26日,第二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馆开幕亮相。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中心(PACC)、上海手造街网络等共同主办,以“手造分享、快乐加倍”为主题,吸引全国的手工爱好者汇集上海,亲身体验各国手造文化、传承匠人匠心。
2017年
2017年9月1-日3日上海设计周(Shanghai Design Week),PACC展区为观众带来“竹艺·造风雅”、“木雕·悟禅意”、“织绣·诗意浓”、“银饰·秀风尚”、“果洛·系情谊 ”五个领域的非遗跨界创新设计品,以及公共艺术装置“竹编万花筒”和22米苗绣巨幅刺绣长卷《锦绣台江》。20余位国内外设计师与30余位非遗传承人携手创作作品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这场展览关于竹艺、木雕、织绣、银饰、果洛、手作,关于歌、爱与情怀,现场好物点燃激情五感,引你进入小型的艺术现场。
2017年11月24日-26日,由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7第三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于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第三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以“兴趣手造、点亮生活”为理念,通过丰富、生动、趣味的手工艺展示和互动活动,广泛吸引市民关注、体验、使用各类传统工艺及其作品和产品,有效对接高校教育资源服务社会,促进传统工艺传承者与相关企业与品牌的对话合作,加强传统手工艺振兴国际交流,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为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平台。
2018年
2018年8月31日-2日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简称“上海设计周”),PACC作为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2018 首批共同模式合伙人,带来400 余件作品,占地面积1200 平米,分为四大板块,包括非遗跨界设计新品区、非遗跨界设计精品及研究生作品区,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百鸟林》以及非遗传承人对话论坛。PACC 通过活态非遗转化以及与跨界设计师们的鼎力合作先后推出了众多设计精品和新品,这些精心之作都在设计周期间一一亮相。
2018年12月7日-9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8第四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于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本次博览会手工艺展示和互动活动覆盖了刺绣、编织、布艺、陶艺、木艺、竹艺等众多手工艺行业。除了千余门沉浸式手造体验课程、数十场快闪式手造TED演讲,在助力传统工艺的“非遗+”系列板块还有九所非遗研培院校参与,分别是上海大学、天津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石河子大学、凯里学院,以及徽州竹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盘扣、天然染色等其他非遗传承工作室和研究单位的非遗作品。
2019年
2019年3月29日-5月5日,“繁花似锦”非遗当代设计展在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展,展览由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策划,以春天的花为主题,以宝山非遗项目——罗泾十字挑花和高境布艺堆画为主线,同时融合了缂丝、蜀绣、黎锦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织绣类国家级非遗技艺。特邀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跨界创新,通过百余件展品呈现传统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再现。本次展览也是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果展示。
2019年8月30日-1日上海设计周,
上海美术学院非遗跨界时尚秀精选38典非遗跨界服饰,涉及18项非遗技艺,由36位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牵手创作,体现中国非遗之美,展现传统工艺跨界融合新视野。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PACC创作沉浸式公共艺术装置《海上丝路》,结合中国染织绣多项非遗技艺,在上海展览中心序厅与观众见面。PACC展区还为观众带来近百余件非遗新品,包括上海美术学院师生们创作的文创,以及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研发的作品。
2019年9月13日“风从海上来—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作品展”在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与上海美术学院合作举办,旨在推广中国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手工艺创新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下焕发的生机与活力。展览收录了上海美术学院师生在传统手工艺方面的实践探索,也记录着近年来中国非遗传承人与高校设计师牵手合作的创新作品。
2019年11月5日-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增设400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此次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受上海东浩兰生集团的委托,在上海市商务委和文旅局的指导下,担任上海非遗和老字号展区“江南民居”及“石库门”厢房展区的非遗展览策划与设计工作。“江南民居”以传统江南建筑风格为创意参考,一幅匠心描绘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展区共涉及六项上海非遗技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展示,动静结合,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感官上的全新体验。
2019年11月29日-12月1日,由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19 第五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本届手造博览会以“中国手造,蒸蒸日上”为主题,邀请西班牙、德国、日本、法国、奥地利、英国等20余家国际展商,包括刺绣、编织、布艺、造纸、竹艺等80余项国内外非遗手工技艺,有效对接高校教育资源服务社会,通过生动趣味的工艺展示和体验活动,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