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11月由字林洋行出资,上海发行。由英文《
北华捷报》主办,第一任主编为伍德,初为周报,
1862年5月改为每周版3次,周日停出。
1872年7月改为日刊。
发刊词:“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1868年2月1日起采用英国式固定版面安排,扩展为四版,新闻和言论集中于第二版,一、三、四版全为广告或船期消息、商业信息等。由于《新报》创刊时逢
太平天国运动,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新闻。由于上海出版报纸屈指可数,《上海新报》就成了人们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来源。
1872年后,为同《
申报》竞争,开始刊载小品文、诗词,同时压低售价(申报每份售8文,而新报为20文,后不得已改为8文),由于采用进口白报纸成本太高,难以为继。
始终由传教士主笔,第一任华美德(M.F.Wood美)、第二任傅兰雅(J.Fryer英)、第三任
林乐知(美)。
作为上海最早的中文大众新闻纸的《上海新报》较为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期在华外国人的中国观,反映了外国势力在华扩张、尤其是文化渗透的一个侧面。它的编纂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是:重信息的新闻商业报阶段、重教化的本土综合报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外人对中国认识不断深入在大众媒介中的表现,体现了外国人对华传播策略的嬗变,也是中国早期华文媒体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