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
医药学术刊物
《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
历史沿革
1951年,《北京中医》创刊。
1953年,开始以月刊发行。
1955年,《北京中医》更名为《中医杂志》。
1960年8月—1961年6月,奉上级指示停刊11期。
1966年8月—1972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
1972年7月,复刊后改名为《新医药学杂志》。
1979年7月,恢复《中医杂志》刊名。
20世纪80年代后,《中医杂志》英文版、西班牙文版、意大利文版、德文版、法文版、葡萄牙文版、荷兰文版等相继出版。
1993年,期刊改为计算机录入排版。
1994年起,期刊封面改为彩色印刷。
2006年,第一本以繁体文字出版的中医药学术期刊——《香港中医杂志》在香港创刊。
2011年,改为半月刊。
2014年12月,正式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中医杂志》的主要栏目有学术探讨、当代名医、思路与方法、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临证心得、综述、百家园、标准与规范、中医药发展园地、学术争鸣、病例讨论、中医教育、海外中医、学术动态等。主要读者为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也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1月《中医杂志》官网显示,《中医杂志》有顾问18人、委员150人。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中医杂志》自1955年创刊后,发表了中医、中药、针灸等方面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文章以及现代和当代中医学家和中医工作者的医案、经验。
197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复刊后,由于“文革”的影响,作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时阴阳五行学说被批判。杂志主要交流中西结合的医疗、科研、教学方面的成就、经验和动态;以介绍有关预防为主,推广应用中草药、新医疗法防治疾病的经验和方法,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的成果;介绍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迫切需要的中医理论知识,及开展学术讨论。杂志报道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和经验,对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防治给予了报道,并对一些后来证明颇有研究前途的课题,如针麻、针刺镇痛、五味子降酶、清开灵的开发研制、活血化瘀治则的研究等多有关注。1973年前后,刊登了一定数量的对中医古典医籍研讨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报道了一大批处于中医学术研究领先的科研成果,如青蒿素抗疟、六味地黄汤预防食道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结合总攻排石疗法治疗肝胆管结石、大黄治疗重症胰腺炎、消痔灵治疗Ⅲ期内痔等。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的论文在《中医杂志》发表。自1979年7月起至1995年底,《中医杂志》连续出版36卷406期,发行量最大时达18余万份。
据2018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医杂志》共出版文献30404篇。据2018年10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医杂志》共载文11913篇。据2018年11月《中医杂志》官网显示,《中医杂志》月发行量近10万册,海外发行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
收录情况
《中医杂志》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收录,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1996年、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影响因子
据2018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医杂志》总被下载4210926次、总被引184764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811、(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212。
据2018年10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医杂志》被引量为61452、下载量为189997;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来源数据显示,期刊影响因子为1.464,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422名,在中国医学(92种)中排第10名。
荣誉表彰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医杂志》的刊名由郭沫若题写。
办刊宗旨
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领导题词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彭真乔石荣毅仁温家宝吴阶平彭佩云杨汝岱等都曾为《中医杂志》创刊纪念日题词表示祝贺。
1993年《中医杂志》收到了台湾提倡中医的陈立夫先生的亲笔题词。
现任领导
社会评价
多年来,《中医杂志》在各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历次质量评比中,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并因其较高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赢得了主管部门、专业人员及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中国中医科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7:4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