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拼音:dì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宀从正,本义是安定、使安定。安定后,意味着不变化,故有固定、稳定、决定、确定、肯定、商定等义。已经确定的,往往是定理、定论、定局。“定”还有预定、约定的意思,如:定货、定单、定婚。“定”有限制、不能超过的意思,如:规定、定时、定量。“定”也作副词用,指必定、一定。
文字溯源
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作图1,字形外部为“
宀”,像房屋的侧视形;内部为“
正”字,其字形像一只脚(止)走向城池(“囗”,音wéi),是“征”的初文。两相会意,表示一人战争结束回到家里,在家里安顿下来。本义就是“安定”“安宁”。“定”字的创造,体现了先民渴求和平、安定生活的心。《
说文解字·一部》:“定,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许慎和徐锴都认为“定”与“安”是同义词,其本义就是“安”,不同的是许慎认为“定”为会意字,徐锴认为是形声字。准确地说,“定”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结构的字。即从宀从正,正也有表声的作用。
也有的人根据“定”字从“正”从“宀”,“正”有“治理”的意思,将“定”字会意为“正”家风,即整顿家风,使其有一个好的家风。
西周金文的“定”写作图2、图3,构型与甲骨文相同,并从宀、从正会意,城池形变为填实的长方形或圆形。有的字形像城池的部分开始变为一横。春秋金文又在“正”上方多加一横。战国文字二例,一例承自金文,所从正,变点为横笔;一例承自春秋金文。篆文承自战国文字第一例。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来,所从正,末笔变作一捺,楷书承之,变作撇、捺二笔而定体。古文字中的“正”在楷书中大都作“正”形,但在“定”字中则变为“𤴓”形。
“定”的本义是“安定”或“平定”,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乱靡有定。”就是说,战乱还没有平定。安定则平静、稳定,故引申出镇静、宁静、固定、停止、决定、确定、审定、规定、约定等与安定、平静相关的意义。凡是定下来不再改动或不能变动的都可叫定。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宀部】徒径切(dìng)
安也。从宀从正。
说文解字注
“安也”注:古亦叚奠字为之。
“从宀,正声”注:依《
韵会》本订。徒径切。十二部。
广韵
徒径切,去径定 ‖正声耕部(dìng)
定,安也。亦州名,帝尧始封唐国之城,秦为赵郡、钜鹿二郡,汉为中山郡,后魏置安州,又改为定州,以安定天下为名。徒径切。四。
丁定切,去径端 ‖正声耕部(dìng)
定,题额。《诗》云:“定之方中。”定,营室也。又徒径切。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定;部外笔画:5
古文:㱏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徒径切,庭去声。《说文》:安也。《增韵》:静也,正也,凝也,决也。《易·说卦》:天地定位。《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禹贡》:震泽底定。
又《礼·王制》:论进士之贤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论。注:谓各署其所长也。
又止也。《书·洛诰》:公定,予往已。注:成王欲周公止洛,自归往宗周也。
又《仪礼·乡饮酒礼》:羹定。注:定犹熟也。疏:熟即止,故以定言之。
又《谥法》:纯行不差,安民法古,并曰定。
又州名。汉中山郡,唐改定州,以安定天下为名。
又丘名。《尔雅·释丘》:左泽曰定。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丁定切,音订。营室星也。《诗·鄘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注》:定星昏而正中,於是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孙炎曰:定,正也。一曰定谓之耨。
又《诗·周南》:麟之定。注:定,额也。
又《礼·礼器》:羹定诏於堂。注:羹,肉湆。定,熟肉。
又《尔雅·释器》:斪斸谓之定。郭注:锄属也。
又叶唐丁切,音庭。《诗·小雅》:乱靡有定。叶下宁成。
又《韵会》:古通正。亦作奠。引《周礼》瞽蒙世奠系,奠,读为定,谓帝系,诸侯世本之属。
近义辨析
定、订
这两个字中古不同音,普通话里同音。“订”的基本义是经过商讨而确定下来,如订合同、订条约。订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事先约定,如订购、订户、订货。“定”的基本义是确定,含有不可改变的意思,如定理、定局、决定。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丶(点)②丶(点)③㇖(横钩)④一(横)⑤丨(竖)⑥一(横)⑦ノ(撇)⑧㇏(捺)
【写法】❶“宀”扁“𤴓”长,底部撇高捺低。❷“宀”,点在竖中线。❸“𤴓”,首笔横在横中线上侧,竖笔在竖中线,末两笔撇短捺长,捺脚超出“宀”右端。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