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古文疏证》是清初
阎若璩编撰的论文集。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五十八篇,就是《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在本书中被分割成三十三篇)与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并加上假托
孔安国名义的自序所组成的。本书切成四卷,黄宗羲为之作序,后又续成四卷.共为八卷。原来仅有抄本流传,阎氏逝世后四十年、始由其孙学林刻于
淮安,是为乾隆于年眷西党刻本。今传《
古文尚书疏证》只有九十九条,其余“有目无文”者十二条、“目文全缺”者十七条。
内容简介
《
尚书》,“尚”即“上”,“书”即史官所记之史,《尚书》之名起于汉,《孔安国悄书传》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经
孔子编定,原书有一百篇。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就是《
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
古文尚书》十六篇,和东晋
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两种。古文即指先秦时代六国的
古文字,与汉朝的
隶书(即今文)相对。
条目展示
汉书
第1条说《汉书》载武帝时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而东晋时梅赜“上古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只此篇数之不合,伪可知矣”。
周官
第3条言“郑康成注古文篇名与今异”。
墨子
第7条:“墨子《尚同篇》有引《大誓》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墨子又从而释之曰:‘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犹淫辟者也。’可谓深切着明矣。墨子生孔子后、孟子前,《诗》《书》完好,未遭秦焰。且其书甚真,非依托者比。而晚出之古文独遗此数语,非一大破绽乎?”
第54条古文“《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系以‘时',非史例”。
第87、88、89三条言《禹贡》孔传所注地名及状况在汉武帝后,此当是孔氏家族的后人所补入。
第104条“太康失国时母已不存,‘五人御母以从'乃妄语”,“(夏)启即位改元岁丙戌,年已八十九矣,所以享国仅七年,寿九十五而终。”“太康十九年岁辛亥方有失国之祸”,“(启)妃定与之齐年,……是仲康等御其母以从,母年当一百一十有四矣”。“然则太康失国时,固已无复母存矣。”
创作背景
国朝
阎若璩撰。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
博学鸿词。古文《
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说,故
左氏所引,
杜预皆注曰逸《书》。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文并立,自
陆德明据以作《释文》,
孔颖达据以作《正义》,遂与
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唐以来虽疑经惑古如
刘知几之流,亦以《
尚书》一家列之《
史通》,未言古文之伪。自
吴棫始有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
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抉其罅漏。明
梅鷟始参考诸书,证其
剽剟,而见闻较狭,蒐采未周。至若璩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
毛奇龄作《
古文尚书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其书初成四卷,馀姚
黄宗羲序之。其後四卷又所次第续成。若璩没後,传写佚其第三卷。其二卷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三十条,七卷第一百二条、一百八条、一百九条、一百十条、八卷第一百二十二条至一百二十七条,皆有录无书。编次先後,亦未归条理。盖犹草创之本。
作品鉴赏
如据《正义》所载郑玄《书序》注,谓马郑所传与孔《传》篇目不符,其说最确,至谓马郑注本亡於
永嘉之乱,则殊不然。考二家之本,《隋志》尚皆著录,称所注凡二十九篇。《
经典释文》备引之,亦止二十九篇。盖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止得二十九篇,与伏生数合,非别有一本注孔氏书也。若璩误以郑逸者即为所注之
逸篇,不免千虑之一失。又《史记》、《
汉书》但有安国上古文《
尚书》之说,并无受诏作《传》之事。此伪本凿空之显证,亦辨伪本者至要之
肯綮,乃置而未言,亦稍疏略。其他诸条之後,往往衍及旁文,动盈卷帙。盖虑所著《
潜邱札记》或不传,故附见於此,究为
支蔓。又前卷所论,後卷往往自驳,而不肯删其
前说,虽仿郑玄注《礼》先用《
鲁诗》,後不追改之意,於体例亦究属未安。然反复釐剔,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
作品评价
黄宗羲、纪昀、钱大昕、梁启超、胡适,钱穆等学者皆以为伪古文《尚书》的定案实归功于阎若璩,汪中认为阎氏《疏证》是“千余年不传之绝学”。梁启超认为自阎攻伪古文《尚书》得胜,渐开学者疑经之风。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请问,区区二十篇书的真伪,虽辨明有何关系,值得如此张皇推许吗?答道,是大不然。这二十几篇书和别的书不同。二千余年来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宝典,上自皇帝经筵进讲,下至蒙馆课读,没有一天不背诵它。忽焉真赃实证,发现出全部是假造,你想,思想界该受如何的震动呢?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造物主到底有没有?耶稣基督到底是不是人?这些问题,基督教徒敢出诸口吗?何止不敢出诸口,连动一动念也不敢哩。若使做学问的都如此,那么,更无所谓问题,更无所谓研究,还有什么新学问发生呢?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既成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
中国人向来对于几部经书,完全在盲目信仰的状态之下。自《
古文尚书疏证》出来,才知道这几件“传家宝”里头,也有些靠不住,非研究一研究不可。研究之路一开,便相引于无穷。自此以后,今文和古文的相对研究,六经和诸子的相对研究,乃至中国经典和外国经典相对研究,经典和“野人之语”的相对研究,都一层一层的开拓出来了。所以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
杨善群:《疏证》这样一部“
辨伪”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推崇,究其原因是由于疑古辨伪思潮的长期泛滥,加之《疏证》又运用了上述几种不合理的辨伪手法,许多学者未加深考,
陈陈相因,给予其书一片喝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