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隐士
汉代淮南小山赋作
《招隐士》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客淮南小山(一说为淮南王刘安)的赋作。其主要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全赋采用铺叙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荒山溪谷的凄凉幽险,渲染出令人怵目惊心的艺术氛围,显现隐士幽居的寂寥艰危,急切地表达“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向,通篇感情浓郁,意味深长,音节和谐,优美动人。此赋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美学价值,历来为人所称道,堪称汉代骚体赋的精品。
作品原文
招隐士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①。山气巃嵸兮石嵯峨②,溪谷崭岩兮水曾波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④,攀援桂枝兮聊淹留⑤。王孙游兮不归⑥,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⑦,蟪蛄鸣兮啾啾⑧。坱兮轧⑨,山曲岪⑩,心淹留兮恫慌忽⑪。罔兮沕⑫,憭兮栗⑬,虎豹穴⑭,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⑮,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⑯。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⑰,白鹿麔麚兮或腾或倚⑱。状皃崟崟兮峨峨⑲,凄凄兮漇漇⑳。猕猴兮熊罴㉑,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㉒。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偃蹇(yǎn jiǎn):高耸的样子。连蜷:屈曲的样子。缭:纽结,纠缠。
②巃嵷(lóng sǒng):云气弥漫的样子。
③崭(chán)岩:险峻的样子。崭,通“巉”。曾(céng)波:水波层层。曾,通“层”。
④狖(yòu):长尾猿。
⑤淹留:久留。
⑥王孙: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王夫之通释:“王孙,隐士也。秦汉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称王孙。”
⑦不自聊:指生活和情感上没有依托,心情空虚。
⑧蟪蛄(huì gū):夏蝉。
⑨坱轧(yǎng yà):云气浓厚广大。
⑩曲岪(fú):山势曲折盘纡的样子。
⑪恫(dòng):恐惧。一作“洞”。慌忽:义同“恍惚”。
⑫罔沕(wù):失神落魄的样子。
⑬憭(liáo)栗:恐惧的样子。
⑭穴:闻一多疑为“突”之坏字,“虎豹突”与上文“虎豹嗥”、下文“虎豹斗”句法同。“虎豹突,丛薄深林兮人上僳”者,谓虎豹奔突,人惧而登树木以避之也。
⑮嵚岑(qīn cén)、碕礒(qǐ yǐ):均为形容山石形状的形容词。碅磳(jūn zēng)、磈硊(kuǐ guǐ):均为怪石貌。
⑯轮:横枝。茷(fá)骫(wěi):盘纡的样子。
⑰莎(suō):草名,根入药。杂树:犹言丛生。树,植,立。薠(fán):草名,形似莎而较大。莎、薠泛指杂草。靃靡(suǐ mǐ):野草杂乱漫野的样子。
⑱麏(jūn):同“麋”,獐。麚(jiā):公鹿。
⑲皃(mào):同“貌” 。崟崟(yín yín):高峻的样子。
⑳漇漇(xǐ xǐ):润泽。
㉑罴(pí):马熊,熊的一种。
㉒曹:同类。
白话译文
桂树丛生啊在那深山幽谷,枝条弯弯啊纠结缠绕在一起。山中云雾弥漫啊岩石巍峨,山谷险峻啊激起层层水波。虎豹吼叫啊群猿悲啼,攀援桂枝啊在那里栖息。王孙久留深山不归来啊,满山遍野啊春草萋萋。转眼岁末心情烦乱啊,满耳夏蝉哀鸣声声急。山中啊云遮雾盖,深山啊险阻盘曲,久留山中啊寂寞无聊少快意。没精神,心恐惧,虎豹奔突,战战兢兢上树去躲避。那山石横出竖立,怪怪奇奇;那树林枝干纽结,茂茂密密。青莎丛生啊,薠草遍地;那成群的野鹿和獐子,有的欢跳,有的休息。头上的犄角高高耸立,满身的丰毛光泽如洗。还有那失群的猴子和熊罴,呼唤同伴声声悲啼。攀援桂树就在那里安身。虎豹争斗熊罴横行咆哮,飞禽走兽惊惧四散逃离。王孙啊,回来吧,深山中不可以久留居!
创作背景
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招隐士》当是其中的一篇。此篇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题为淮南小山作,然而萧统《文选》则题刘安作。
关于文章的创作背景,说法也不一。王逸说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之作,王夫之说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而作,而不少研究者则以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招隐士》营造了一种森然可怖、魂悸魄动的意境。作者以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采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极写深山荒谷的幽险和虎啸猿悲的凄厉,造成怵目惊心的艺术境界,成功地表达了渴望隐者早日归还的急切心情。文章通过对山水、溪谷、巉岩以及奔突吼叫在深林幽谷间的虎豹熊罴的描绘,以将山水景物经过浓缩、夸张、变形处理,使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真山真水变成艺术形象的方法,渲染出一种幽深、怪异、可饰的环境气氛,弥漫着郁结、悲怆、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表现了王孙不可久留的主题思想。通篇感情浓郁,意味深永,语言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情辞悱恻动人,为后代所广为传诵。
全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蟪蛄鸣兮啾啾”,指出隐士长年生活于深山之中。这一部分以极富代表性的事物表现隐士长年独居的深山野岭的凶险恐怖,写得生动传神而含蓄自然。第二部分,从“坱兮轧”到“慕类兮以悲”,极写深山环境的险恶和隐士生活的凄凉。这一部分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深山隐士的艰难处境和疑惧心情,告诉人们,鸟兽不可与同群,山中非人所居,从而有力地说明山中隐士避世生活的不合理性。第三部分,从“攀援桂枝兮聊淹留”到结束,正面召唤隐士出山入世。
作者招隐,并非直接诱以富贵利禄,而是极力铺叙深山险情,强调山中不可久居,以启发和感召隐士来归。这使读者感到亲切,也使此文能够成为一篇气象宏伟、韵味浓厚隽永、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强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此文的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非常成功。作者善于选择和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表现环境特征,创造氛围。作者笔下的怪石群兽、迷雾深林,都是山中实有之物,并无离奇之处,而作者把它们集中放进一个画面,并注入自己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组成一派阴森可怖的险恶景象。将人物(隐士)放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就很自然地突现出了他那孤危的境况和疑惧不安的心情,使环境气氛的描写与心理状态的揭示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其次,其结构继承了屈宋传统,回环往复,盘旋曲折,“但于空山岑寂孤危之情景之致意焉”(《楚辞通释》),从而深化了意境,增强了效果。描写深山恐怖,隐士孤危,一唱三叹,步步加深,于最终两句发出召唤,显得十分恳切有力,可以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第三,句式整齐中错落有致,工于变化,文气雄健弘肆而流荡婉转,辞采华茂,造语新奇。
《招隐士》的立意与写法,与《楚辞·招魂》的前半部分也颇为相似。《招魂》运用传说中的可怕怪魅形象来构造恐怖之境,而《招隐士》把现实中的寻常山林渲染得恐怖之极则更有难度。两者的艺术表现上,都采用了景象展示的方式。只不过《招魂》重在渲染客观景象,而《招隐士》更注重主观情感和感受的表现。可见《招隐士》在取法《楚辞》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名家点评
元代陈绎曾《诗谱》:“构思险怪而造语精圆,三谢皆出于此。”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屈宋诸篇,虽遒深闳肆,然语皆平典。至淮南《招隐》,叠用奇字,气象雄奥,风骨棱嶒,拟骚之作,古今莫迨。”
明末清初王夫之《楚辞通释》:“此篇义尽于招隐,为淮南招致山谷潜伏之士,绝无闵屈子而章之之意。可以类附《离骚》之后者,以音节局度,浏亮昂激,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词赋之比。虽志事各殊,自可嗣音屈、宋。”
清代刘熙载《艺概·赋概》:“屈子以后之作,志之清峻,莫如贾生《惜誓》;情之绵邈,莫如宋玉《悲秋》;骨之奇劲,莫如淮南《招隐士》;读楚辞《湘君》《湘夫人》,便觉有逍遥容与之情;读《招隐士》,便觉有罔沕憭栗之意。”
后世影响
这篇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招隐之作,对后世影响很深。招隐与反招隐成为历代文人常写的内容,“招隐”也有了两种相反的含义,一是招隐士入世,一是号召人们归隐。后者如晋代的陆机有《招隐诗》三首,左思有《招隐诗》二首,张载有《招隐诗》一首,王康琚则既有《反招隐诗》(反《楚辞·招隐士》之意),也有《招隐诗》,这些都是歌颂隐居生活,劝人归隐的。这样,“招隐”也便成了乐府古题。旧题唐人吴兢作的《乐府古题要解》中云:“《招隐》本楚词,汉淮南王安小山所作也,言山中不可以久留。后人改以为五言,若晋左思‘杖策招隐士’等数篇,最为首出。晋王康琚反其致,谓之《反招隐》。”此篇中某些文意也常为历代文人所化用,例如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唐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就都是从此篇七、八两句化来的。南朝齐谢朓有诗《王孙游》,题意也是由这两句而来。可见,此篇虽然在体制上上承屈、宋,但其内容与形式都有独特的开创意义和影响。
作者简介
淮南小山,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分门客的统称。其作品存有《招隐士》一篇,收入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但文选则题刘安作。又乐府《淮南王辞》,晋崔豹《古今注》、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都说是淮南小山所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4 23:5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