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是
唐代大诗人
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
游仙诗。
作品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①
海客谈瀛洲②,烟涛微茫信难求③。
越人语天姥④,云霞明灭或可睹⑤。
天姥连天向天横⑥,势拔五岳掩赤城⑦。
天台四万八千丈⑧,对此欲倒东南倾⑨。
我欲因之梦吴越⑩,一夜飞度镜湖月⑪。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⑫。
谢公宿处今尚在⑬,渌水荡漾清猿啼⑭。
脚著谢公屐⑮,身登青云梯⑯。
半壁见海日⑰,空中闻天鸡⑱。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⑲。
熊咆龙吟殷岩泉⑳,栗深林兮惊层巅㉑。
云青青兮欲雨㉒,水澹澹兮生烟㉓。
列缺霹雳㉔,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㉕,訇然中开㉖。
青冥浩荡不见底㉗,日月照耀金银台㉘。
霓为衣兮风为马㉙,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㉚。
虎鼓瑟兮鸾回车㉛,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㉜,恍惊起而长嗟㉝。
惟觉时之枕席㉞,失向来之烟霞㉟。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㊱。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㊲,须行即骑访名山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㊴,使我不得开心颜!
词句注释
①天姥(mǔ)山:在今
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因此得名。
②瀛(yíng)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③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④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⑤云霞:彩云,彩霞。一作“云霓”。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⑥向天横:直插天空,遮住天空。横,直插。
⑦“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西北。
⑧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四:一作“一”。
王琦注三十六卷本《
李太白集注》:“当作‘一’。”
⑨“对此”句:对着天姥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欲,一作“绝”。
⑩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⑪度:一作“渡”。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南面。
⑫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南面。
⑬谢公:指南朝诗人
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⑭渌(lù):清。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⑮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⑯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⑰“半壁”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⑱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
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⑲“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⑳“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yǐn),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㉑“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㉒青青:黑沉沉的。
㉓澹(dàn)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㉔列缺:指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㉕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fēi):门扇。一作“扇”。
㉖訇(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
㉗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㉘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㉙风:一作“凤”。
㉚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㉛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㉜魂悸:心跳。
㉝恍:恍然,猛然。
㉞觉时:醒时。
㉟“失向来”句: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㊱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㊲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青崖:青山。
㊳须:等待。
㊴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摧眉,即低眉。
白话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时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升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
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其作年一说天宝四载(745),一说天宝五载(746)。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
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初到长安,他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
杜甫、
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所以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诗文赏析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李白从离开长安后,因政治上遭受挫折,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此诗的艺术特点,显示了李白不只是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同时也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在神采飞扬和昂头天外的豪迈诗篇里,李白同样是注重修辞炼句和章法结构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足以说明这方面的特点。这是一首乐府歌行体的杂言古诗。而古诗的传统特征,是以韵脚的转换来体现诗义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的。因此,这首诗就应根据其韵脚的变换来划分它的层次和章节。全诗分为三个段落。开头是引子,末段是结语,中间是梦游正文。结构很完整,纯系散文格局。
第一段凡三换韵脚,实即有三层转折。诗中明言行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从旅程看,游天姥山不过是个因由,但全诗重点,却放在“梦游”上。至于梦游之境是否真的天姥,那倒无关紧要。东鲁濒海,故以海上仙山起兴。第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看似对举平起,而一、二句实为陪笔。盖人在现实社会中每遭际坎坷不平,于是乃追求神仙世界,李白亦不例外。这虽是理想,却只是幻想。神仙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李白并非不了解;倒是名山大川风景胜地可供遁世隐居者游赏,这还是比较现实的。所以作者认为“海客”侈谈神山,实际却未必能真莅其境;而越人所说的天姥山,尽管高入重霄,因云霞明灭而时隐时现,却是实有其地,只要到了那里,便能骑鹿遨游,也仿佛得成仙之趣了。进入第三层,便撇开瀛洲,专写天姥。评论者谓之“双提”而“单承”。但前四句作者所用技巧尚不止此。这四句是五、七言相间错的,平韵二句在前,仄韵二句在后,这自然是古诗作法。而这四句为已有了近体诗之后的古诗,它已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倘将“越人”二句提前,“海客”二句移后,就是一副上五下七的对仗工整的长联。此可悟古近体诗相互为用之法。杜甫早期有《
望岳》一首,五言八句,中四句对仗工整,人皆以古诗目之,其实是一首仄韵五律。李白这一首的前四句亦属同工异曲,似有意似无意,仿佛也从近体变化而来。惟七言对称的两句平仄与近体格律不尽相合,故终是古诗而非近体。第三层“天姥连天”四句,第一句不仅写其高,兼亦状其远阔雄峻。“向天横”三字真是奇崛之至。盖写山势之高易,状山形之伟难,作者乃以“向天横”三字形容之,仿佛连天姥山的恣睢狂肆的个性也写出来了,诚为神来之笔。但这还不够,为了使读者感受得更深切一些,于是又连写“五岳”、“赤城”和天台山。“五岳”是海内名山,然距天姥较远,故云“势拔”,意思说以五岳同天姥相比,天姥或将有超拔之势,此一层近虚;而赤城山本天台山门户,距天姥较近,故用“掩”字,有压倒之意,此一层稍实。但作者认为写得还不够气派,更加上“天台”两句与天姥山相映衬。天台山可谓高矣,但以之与天姥相比,仍将甘拜下风。此推崇揄扬天姥山可谓不遗余力矣,可是天姥山究竟有何特色,诗人并未加以具体描写。此盖仅从越人口中听到,自己并不曾亲身经历,故只从虚处落笔,着意烘托而已。然从中亦可悟写诗三昧。夫虚活则易造声势,滞实反失之琐碎。两汉大赋之所以不及诗词有吸引力,非其体物之不工,而正由于体物太质实,反嫌空灵不足,无一气呵成之妙。
第二段是全诗主干,以全力大写梦境。昔
金圣叹评诗文,每好用“笔酣墨饱”和“笔歌墨舞”八字。此诗写梦境实兼而有之。“酣饱”极言其足与畅,“歌舞”极言其活与变。从诗的韵脚看,第二段凡七换韵。换韵多即转折变化多,此不待言矣;但还须注意这七次换韵中,短则两句一韵,长则六句或八句一韵。韵脚换得频,一是为了文字剪裁洗炼,二是为了体现瞬息万变。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两句为一韵,写入梦只一笔带过,诗人从东鲁转眼即到了越中,不但文字简洁凝炼,而且给人以一跃而行千里之感。而“千岩万转”二句为一韵,则状其倏忽间变化万千,迅疾异常;稍费笔墨,便觉冗赘。而六句或八句始一换韵者,则诗人意在把楚骚、汉赋、骈四俪六融为一体,从较长的篇幅中来体现铺排之功力。这样错综组合,疾徐相间,使读者耳目俱不暇给,而诗境亦因之迷离惝恍,一似无端倪可寻、踪迹可察。这正是李白戛戛独造之境,不惟盛唐独步,抑且千古绝唱,其所以被尊为“诗仙”者,正在此等处也。韵七换,诗亦有七层转折。第一层写入梦即到剡中。第二层写夜行之景,宛然梦境。诗人循当年谢灵运的游踪所至而达于天姥山。这一层八句为一韵,目见湖中之月影,耳闻水畔之猿啼,沿前人登山之径,直至半壁与悬空之处,所见为海日之光,所闻为天鸡之鸣,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梦中暧昧之境。这一节描写虽移步换形却并无转折,故一韵到底,长达八句之多。中间有两个七言句,使文势略有变化,不致平衍无丝毫起伏。这是梦境中最恬静安适的一段描写,再经过第三层的两句一韵以写其所见之变化迅疾,下面便转入千奇百怪的神仙境地了。第四层用楚骚句法,只第一句写听到熊咆龙吟,使岩谷殷若雷鸣,从而感到身居高危之地,不免惊栗。但这还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紧接着第五层便写到震耳欲聋的霹雳声,山崩地裂声,然后仿佛《天方夜谭》中的石穴洞开一样,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一方面是深不见底,一方面却又珍奇毕现。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李白在诗中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了。第五层所写乃物象,毕竟是静态;故第六层写了两句仙人纷至沓来的动态,情景俱变。作者久久所憧憬的与神仙遨游的幻想居然在刹那间实现了,这实在是一个使人欢畅而快慰的梦境。然而好景无常。第七层随即写由梦境而惊醒,又回到了现实的人间。这里“虎鼓瑟兮”两句本与上文为一气,从“忽魂悸而魄动”以下才写诗人从梦中醒来,这两层混为一韵,正是此诗的好处。上一层写仙人纷纷到来,这一层前二句一面接着上文嬗联写下来,一面却与自己若离若即。尽管列仙如麻,自己却已魂悸魄动,在他们还未从眼前消逝时自己已惊醒了。一说,“虎鼓瑟”二句乃醒后跟前依稀恍惚之景象,而以倒装之笔出之。说亦可通。总之,这七层似乎飘忽无定,实则层次井然,有本有末,耳闻目睹,历历如画。吟诵时如大气包裹,玩味时又结构谨严。非李白之天才无以纷呈此奇幻之景,非李白之胆识无以控驭此神来之笔。此真李诗中上上乘之作。
最后一段结语只有两层。第一层是诗人阅世既深总结出来的道理:“古来万事东流水。”虽含消极意味,然此乃是现实给他的教训。第二层则为述志。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自己绝不会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摧眉”与“扬眉”为对文,用字精当之至。而诗体又回到七古正格,与开头入梦前写法相一致(中有一单句“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语气坚决;“安能”句为九言,更显得理直气壮)。这样,中间的梦境因用笔造语之不同而使读者感到诗境之奇幻夐绝亦有所不同,此即思想与艺术较大程度的统一。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思想情感
作者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反映了政治上失意后极其苦闷和矛盾的心情,从而向杂友表明这次南游暂隐的打算以及对生活所取的态度。
艺术特色
题材新奇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所写的内容皆为梦中所见。在梦境中,他脚穿谢公屐,沿着青云铺就的大道直上九霄,见到了诸多奇异的景象。诗人以“寻梦”“人梦”“梦醒”为线索进行铺展和安排。先从“海客”着手,记述人梦的原因。诗人听到海外归来的人说起天姥山,心生向往,因而夜有所梦。进入梦境后他随风飞翔,直人仙界,与众仙一起,呼风唤雨,联袂欢聚。就在他倍感快慰之时,梦中的一切如烟云般消散。
内容丰富
在诗歌中,李白描写了大量的景物,如“天姥山”“大海”“云“雾”等。这些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恢宏壮丽颇具气势。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海上的太阳是诗人在梦中见到的“天鸡报晓”是诗人在梦中听到的,两者相互映衬,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的图画。又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兮生烟”,烟与云都是缥缈不定之物,两者叠加,使得梦境中的一切更加虚幻,给人一种若即若离之感。再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诗人又写到了广阔无垠的蓝天和日月朗照的宫殿,使画面的色调更加明朗,景象更加壮观。
句式多变
全诗长短句相互交错,整散句相互结合,句式灵活多变。“海客谈瀛洲,烟涛渺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上下两句对仗工整,既相互映衬,又相互包容;诗人借此诉说情由,为之后的“入梦”作好了铺垫。接下来,从“天姥连天向天横”到“一夜飞度镜湖月”,连续六句诗都是由七个字组成,气势磅礴,韵律感强。诗人通过整散句结合的方式描写了自己在梦境中见到的奇异景象。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景象不断变幻,句式也变得更加灵活。诗人在描绘这一幅幅壮丽的图景的同时,抒发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以及在缥缈仙境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个短句以急促的节奏、极强的气势将整首诗推向了高潮。在最惊心动魄之时,诗人又蓦地收住笔锋,以一组六言句结束梦境,重返现实,最后以长句直抒胸臆,慨然长叹。全诗气若长虹,势若奔雷,令人惊叹不已。纵观全诗,无论是入梦之前的无限向往、入梦后的情怀激荡,还是梦醒后的清冷孤寂,都是通过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的。有的紧凑工整,有的飘逸洒脱,有的低回婉转。
作品影响
清朱葵所作的《梦游武夷山歌》,写梦游武夷山,着力渲染其奇幻之景,在写法上明显受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影响。
作品评价
明代
高棅《
唐诗品汇》:范云:瀛洲难求而不必求,天姥可睹而实未睹,故欲因梦而睹之耳(“海客”四句下)。甚显(“半壁”二句下)。甚晦(“千岩万转”二句下)。又甚显(“洞天”四句下)。又甚晦(“霓为衣兮”四句下)。范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次诸节,梦之波澜。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极而与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笔力,亦不能发此。“枕席”“烟霞”二句最有力。结语平衍,亦文势之当如此也。
明代
桂天祥《
批点唐诗正声》:《梦游天姥吟》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别是一副言语,故特为难到。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不出。
明代周敬、
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出于千丝铁网之思,运以百色流苏之局,忽而飞步凌顶,忽而烟云自舒。想其拈笔时,神魂毛发尽脱于毫楮而不自知,其神耶!吴山民曰:“天台四万八千丈”,形容语,“白发三千丈”同意,有形容天姥高意。“千岩万转”句,语有概括。下三句,梦中危景。又八句,梦中奇景。又四句,梦中所遇。“唯觉时之枕席”二语,篇中神句,结上启下。“世间行乐”二句,因梦生意。结超。
清代
黄白山、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忽魂”四句,束上生下,笔意最紧。万斛之舟,收于一柁(末二句下)。
清代
沈德潜《
唐诗别裁》:“飞渡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列缺霹雳”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酲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清高宗敕编《
唐宋诗醇》:七古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柑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踬踣,则诚然耳。
清代
宋宗元《
网师园唐诗笺》:纵横变化,离奇光怪,以奇笔写梦境,吐句皆仙,着纸谷飞(“列缺霹雳”十句下)。砉然收勒,通体宗主攸在,线索都灵(“世间行乐”二句下)。
清代
翁方纲《
赵秋谷所传声调谱》:方纲按:《扶风豪士歌》《梦游天姥吟》二篇,虽句法、音节极其变化,然实皆自然入拍,非任意参错也。秋谷于《豪士》篇但评其神变,于《天姥》篇则第云“观此知转韵元无定格”,正恐难以示后学耳。
清代
方东树《
昭昧詹言》:陪起,令人迷。“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二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留别意,只末后一点。韩《记梦》之本。
清代
延君寿《
老生常谈》:《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急则短兵相接也。“湖月照我影”八句,他人捉笔可云已尽能事矣,岂料后边尚有许多奇奇怪怪。“千岩万转”二句,用仄韵一束以下至“仙之人兮”句,转韵不转气,全以笔力驱驾,遂成鞭山倒海之能,读云似未曾转韵者,有真气行乎其间也。此妙可心悟,不可言喻。出梦时,用“忽动悸以魄动”四句,似亦可以收煞得住,试想若不再足“世间行乐”二句,非但叫题不酲,抑亦尚欠圆满。“且放白鹿”二句,一纵一收,用笔灵妙不测。后来慢东坡解此法,他人多昧昧耳。
日本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半壁”一句,不独境界超绝,语音亦复高朗。严云:有意味在“青青”“澹澹”字作叠(“云青青兮”二句下)。严云:太白写仙人境界皆渺茫寂历,独此一段极真,极雄,反不似梦中语(“霓为衣兮”四句下)。又云:“世间”云云,甚达,甚警策,然自是唐人语,无宋气。
相关争议
诗题之辩
最早收录李白此诗的,是殷璠选编的《河岳英灵集》,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河岳英灵集》收录诗作的时限“起甲寅,终癸巳”,即起于开元二年,终于天宝十二载。殷璠与李白为同时代人,他所收录的李白诗,应是天宝十二载之前流传的手抄文本即原始文本。李白身后,李阳冰将其诗作编成了《草堂集》十卷。以《草堂集》为源头,形成了两个系统的宋本李白集,流传至今,一为蜀刻本,一为当涂本。当涂本中,李白此诗编在卷第十三,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蜀刻本中,李白此诗编在卷十三,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至明代,胡震亭编纂《唐音统签》,题目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
主旨歧义
习惯的解释,是把诗中的洞天仙境,讲成作者追求的另一个美好世界,是用来和丑恶的现实作对比的。清末陈沆的《诗比兴笺》写道: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奇意……题日'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有读者以为梦游天姥一诗的仙境,决不是李白厌弃人间而设想出来的世外天国,乃是留恋追忆他失去的人间胜景。李白不是要出世的,而是要入世的。只是他的入世思想,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是带有消极色彩的浪漫主义。但当他失意时宁可再等待下去,也决不肯仰权贵的鼻息,用人格的服来换取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