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是
于丹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06年11月。
内容简介
《于丹〈论语〉心得》共有七个章节,分别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于丹〈论语〉心得》中,有孔子的为师之道;孔子如何将自己对天地人的参悟通过教育的方式感染他的学生;孔子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孔子如何通过师生间的交谈,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孔子如何指导他的学生树立人格的模范如何正确交友,如何树立和实现理想,如何获得完美的人生等。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父亲在于丹与《论语》的渊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于丹考上大学那一年,父亲有机会擢升,他主动请求离开国务院办公厅,平调中华书局,父亲对组织陈述的理由是:我投身革命之前学习文史专业,工作这三十多年没有回到本行,我的独生女儿今年考上中文系,我最大心愿就是退休前为孩子多留些书籍。
在这个清贫的出版社,唯一的大福利就是买书可以打些折扣,父亲开始兴冲冲地用自行车往家驮《
二十四史》《
十三经注疏》,当然,摆在于丹书桌上的还有1980年版杨伯峻的《论语译注》,1983年版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这两本书成为于丹后来讲《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最重要的依据。
2006年4月,《百家讲坛》栏目担任制片人
万卫和于丹同时受全国制片人研讨会邀请去上海讲课,于丹讲一天,万卫讲一下午。两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时,于丹随口问起《百家讲坛》的近况,万卫提及一直想找人讲《论语》,但是苦于尚未发现合适的人选。
万卫说,《百家讲坛》的定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尤重经典”,《老子》已经在2005年做过,反响不错,栏目很想再推出《论语》,凸显自己的品牌效应,也曾经找过多位主讲人试讲,他们虽然都对《论语》很有研究,出版过专著,但通常针对某一句原文应该如何解释、某一段原文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等等,而没有站在当下,面向最广大的观众,是一种“就远说远”,不适于大众传播。
于丹表示愿意做《论语》的宣讲人,于是2006年“十一”期间,于丹宣讲《论语》的节目播出,之后,全国有超过10家出版社都想争取出版有关书籍。最后由
中华书局出版《于丹〈论语〉心得》。
作品鉴赏
“隐含读者”的转换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把“隐含读者”由“君子”转换成了“普通大众”。比如于丹对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解读,于丹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概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于丹把“民信之矣”解释为“人民对国家的信仰”,把下句“民无信不立”的“信”解释为“信仰”,这都是错误的。“足食,足兵”的主语显然都是国家,即“国家使粮食充足,国家使兵力富足”,“足”,译为“使……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民信之矣”很显然是承接“足食,足兵”,主语当然也是国家,“信”译为“使……相信”,也就是“取信于民”,无所谓“人民的信仰”,接下来子贡问:“必不得已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面的“去兵”“去食”的主体显然也是国家或统治者,也只有统治者有这个权利,“民无信不立”的主语也应是国家,即“国家失去人民的信任就不能成立”。于丹把责任从“统治者”身上转移到“人民”身上,如此,若是国家崩溃了,涣散了,人民就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没有统一的对政权的认可。接下来,于丹暗示国家不应只关心GDP的增长,而要关心人民的幸福指数,怎样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人民内心的感受。于丹通过颜回的例子,进而肯定人民的幸福与社会的公正、法治无关,与政府的廉政与腐败无关,只关乎内心,从而回到她“反观内心”的“《论语》心得”,最终总结出:“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取信于民”是一个理应对“统治者”讲的道理,“隐含读者”应为“统治者”,于丹把它转化成了普通大众。
截取式的解读方式
《于丹〈论语〉心得》整本书中涉及到的《论语》篇章只占《论语》一书的十分之一左右,于丹一般是先引出一个现代人心灵困惑的问题,然后说人们应该如何如何做,紧接着从《论语》中找出一则来证明,最后再讲一两个小故事、小寓言(西方的、东方的、《圣经》的、佛教的皆有),《于丹〈论语〉心得》除却后面附录的《论语》原文2万多字,全书只有6万多字,可是书的题目却叫《于丹〈论语〉心得》。这对一些不懂《论语》或者没看过《论语》的人会产生误导,让他们以为《论语》就是一本教我们“怎样过上让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书。
于丹所引证的《论语》章句只占《论语》一书的十分之一左右,这本身就是很不全面的,此外,从《论语》中去找相应的例证,更有截取论据佐证自己论点之嫌。学者李悦认为:“我认为于丹先有了一种‘修养身心’的想法,然后再去到《论语》中寻找根据,这样就难免牵强附会,难免无意误解、无意曲解和有意曲解《论语》。”
于丹这么做的直接目的是取得更好的传播效益,于丹讲解的《论语》基本上属于“电视文化”的范畴,是现代强大的媒体托起了于丹这位“文化明星”,而于丹本人也是影视学专业出身,她说:“做《论语》的考据,我的确没有资格和水平。我的专业是影视学,研究的是如何传播,应该说是一个应用学的学者。所以我在讲《论语》时,要考虑传播的效率,不是我讲了多少,而是大众能接受多少”。
根据中心内容选择修辞信息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于丹只选择了《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来解读。据统计,书中共从《论语》中选用或部分选用了63则语录(不含重复选用的),它们分布在20章的17章里,以每章选用3-5则居多。被选用最多的是《宪问》,共有9则,其中有2则还被用了2次。最少的只有1则,分别在《公冶长》《乡党》《先进》《尧曰》四章。而《八佾》《微子》《子张》则没有选。或许有人会说,这与她有限的表达时间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她对修辞信息进行了精心筛选。因为尽管时间有限,但她既可以选择这部分内容,也可以选择另一部分内容。因为最佳交际效果只有一种,因此“接受者就必须在意义实现的众多可能性中,选择他自认为最佳的一种。”
正是出于最佳交际效果的选择,于丹把表面上看似有效的信息忽略,而只选择了部分有效信息来接受。这里的最佳交际效果是指能使普通大众最大程度地接受的《论语》思想的效果。在《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每一讲根据不同的主题分别选用了不同的内容。最多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简称《君子之道》,其他亦同),共选用了19则,最少的是《交友之道》和《理想之道》,均为4则。而每一讲中所选用的这些语录也分布在不同的章里,如在《心灵之道》里,共选择了《论语》中的10则,它们分布在8章里:《学而》《公冶长》《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各1则,《里仁》《阳货》各2则,可见分布得很零散。其他几讲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由此可见,于丹对于《论语》的选择是服务于中心内容的需要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最佳交际效果的需要,是于丹在全面理解基础上的选用。
作品影响
2006年11月26日,《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当天店面销售12600册,于丹签售10600册,创下新中国图书史上单店单品种零售和现场签售的新纪录。2007年11月26日,《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宣布该书发行426万册。
2008年3月,英国麦克米伦公司以10万英镑买下中华书局《于丹〈论语〉心得》全球英文版权,这一数字打破了2005年企鹅公司购买《狼图腾》时10万美元的中文版权输出纪录。截至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已经就《于丹〈论语〉心得》签订了韩、日、英等16个语种共20个版本的国际版权。
2008年12月15日,《于丹〈论语〉心得》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
作品评价
“《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国出版界乃至中国社会都堪称现象级的事情。改革开放初期,一本书动辄开印几十万,是因为当时图书品种比较少。而今天,一本畅销书能够畅销两年,而且依然保持很好的销售势头,很值得我们研究分析。”(时任中华书局总经理
李岩评)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作家
易中天评)
出版信息
《于丹〈论语〉心得》首次出版于2006年11月,后有不同版本的再版。
作者简介
于丹,1965年6月28日出生。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