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
长沙市,作家、学者、教育家、
厦门大学教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7年2月8日,易中天出生于湖南
长沙。随父
易庭源来到湖北
武汉,并在武汉开始接受教育,在武汉度过小学、初中、高中时期, 高中时他读得最多书籍是五四以后的
新文学时期的作品,包括
鲁迅、
巴金、
茅盾、
郭沫若的作品。他特别喜欢讲故事。白天看书,晚上讲故事。
1965年,易中天参加高考,他报考的是
导弹专业。这个专业在当时属于绝密专业,而身为大学教师的父亲是属于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列,家庭成分不够格。虽然考试成绩优秀,但还是在那年的高考中落榜;同年,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受苏联小说《勇敢》的影响,参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自愿报名新疆支青。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工作、生活10年。易中天被分配到畜牧班,放牛,挤牛奶,后来又放羊,收麦子,拾棉花。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遍布大江南北,因易中天在文艺方面的特长表现突出,被连队领导抽调到团部,成为一名宣传队员,主要工作就是编剧。在工作闲暇之余开始创作诗歌,他的作品在《
诗刊》《
解放军报》《新疆文艺》《
军垦战报》上发表。
1975年到1978年,易中天在新疆
乌鲁木齐钢铁厂子弟中学任教。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当时担任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班主任,为他的学生他放弃考文凭的想法。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易中天经过3个月的备考,考取
武汉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81年起,易中天任教于
武汉大学中文系。1992年起,任教于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2005年,易中天开始在CCTV-10《
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2006年,在央视“
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
易中天品三国》。
同年,易中天获2006度新周刊新锐人物。
2006年12月26日,陈丹青、易中天等入选十大魅力先生。
2007年,易中天在中岳
嵩山大型
实景演出《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担任禅学顾问;11月,出版书籍《
帝国的终结》。
2008年,与《
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三部儒道之争》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四部儒法之争》。
2009年10月30日,“2009雅姿南方阅读盛典”在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大讲堂举行颁奖典礼,为票选出的九大榜单、20位作家和70本图书或出版机构颁奖。易中天被评为“金南方·2009最受读者关注十大年度作家”。易中天在上台领奖时,更“二鞠躬”感谢读者支持。
2010年,易中天教授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易中天品三国》,在央视
CCTV-10科教频道播出。
2011年8月19日,“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杂志”《新周刊》在广州举行了创刊15周年庆典暨“大时代锐仕勋章”授勋仪式。评选出15年来的包括白岩松、陈丹青、易中天等在内的15位“锐仕”。
2012年11月20日,易中天在
厦门大学EMBA2012级深圳班为学员们讲授《市场经济与中西文化》课程。
2013年,易中天宣布写作36卷本《
易中天中华史》;CCTV-1 综合频道邀请易中天重出江湖担任主持,每周四晚与
李蕾搭档主持民生文化访谈节目《
一起聊聊》,从中国最草根的民生热点事件到最传统的古代圣人之道。
2017年,易中天的书籍《易中天中华史》已出版18卷。2018年底,《易中天中华史》第21卷《
朱明王朝》出版。
2021年12月8日,易中天的书籍《易中天中华史》大结局之卷第24卷《
命运和选择》出版,分成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部,历时9年写成。
2022年11月,易中天的长篇历史小说《曹操》出版;12月14日,厦门大学揭牌成立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返聘易中天先生担任研究院院长;同年,携新出版的小说《曹操》做客
俞敏洪、
董宇辉的东方甄选直播间。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易中天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就得了
疟疾(打摆子),差点没把他生下来。易中天的父亲曾在
湖南大学做助教,为改善家里经济条件,易父贩卖
煤油灯,进好多灯在家里。一次他从桌子上滚下来,煤油灯的玻璃全扎到脚里,易中天被父亲送往医院治疗,脚上还留着伤疤。
易中天第一次接触到历史是他的祖父、父母给他讲的一些历史故事,然后看小人书。小时候,他最喜欢看《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的小人书。当时有租小人书的,1分钱租一本,就坐在那儿看。租书钱是从早点钱里省下的
零花钱。
易中天论辈分管
梁启超叫哥。据史料记载,易中天的十八世祖
易先曾在
越南谅山担任知府。
代表作品
综艺节目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作品特点
易中天的作品不迎合所谓大众口味。作品是高端产品,但不端架子。每一个史实,保证史料有依据,引用的史料都注明出处。有独特的切入角度和个性鲜明的表达风格:不拘于史、不囿于文的切角度;以当代人的视角去品味历史;设置悬念满足观众视听需求。
易中天在创作《
易中天中华史》时,采用轻松好读的写作风格,旨在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他通过使用“嫦娥的私奔”这样的小标题来讲故事,以及采用活泼的文字,使得历史不再沉重,而是充满画面感和趣味性。这种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戏剧色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之中,而不是简单地阅读枯燥的历史资料。
演讲特点
易中天的演讲风格:第一、即时性,抓住受众。新词语具有时代特征。第二、通俗性,口语的大量使用,生动活泼。第三、新颖性,观点、语言的新颖,能较好地吸引受众。第四、趣味性,生动的事件叙述,加入现代诠释和哲理蕴含,听众在寓教于乐中获得古代、现代认知。第五、适应性,有他人的阅读,而且是精彩的点评,人人不可能再去阅读经典。
易中天把自己的演讲风格分成3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启迪。
社会活动
捐款赈灾
易中天在
首都机场飞赴
韩国之前,得知
汶川大地震。随后他在
博客发布消息。他称:“出国前夕,惊闻地震,欲哭无泪,悲痛莫名。我已委托家人将《
成都方式》一书税后稿酬八万元全部捐往灾区,愿灾区人民早离苦海,中华大地早得安宁!”
微信公众号
2014年2月26日,易中天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宣布开通他的
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和
服务号,希望通过“订阅号”和“服务号”这两个平台,更好地与公众沟通和交流。
武大“捐诗”
2023年11月29日,
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易中天在第九届校友
珞珈论坛上围绕“礼”这一主题作报告。大会上,向母校送出贺礼,献诗三首,最新创作的与96字四言诗《武汉大学颂》换来校友100万元捐赠。
获奖记录
人物轶事
在女儿出生那年,易中天刚考上研究生,在异地求学。后来女儿开始识字,他就给女儿写信,女儿把写给她的信当宝贝,不停地看,不停地念。在读信的过程中,女儿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和学习的兴趣。到后来,不用天天盯着孩子的学习,反倒要监督她多休息、多锻炼身体。那时候,很多学校请他去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他说他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他所讲的“不教育”,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教育子女方面要真正做到无为而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比如说可以什么事都跟孩子商量着来;二是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两样,便可以省去许多操劳,真正享受无为而治的快乐。
海贝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给几条建议:选自己感兴趣且能体现优势的专业,还要想着毕业后能从事有创造性的工作,最好还能赚钱养活自己。最后结合城市、学校、专业、建议和所考分数,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海贝经分析,决定要当一名
设计师。易中天花近一年的时间把女儿考虑范围内的
北京、
上海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个遍,并拍摄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学生状态,列出学校近年在
福建招生的排行榜。资料整理好后,他交给女儿,便任其选择。
易中天在自己的博客中说,他曾找厦大老校长
陈传鸿借钱买房。时任厦大校长的陈传鸿把私人存款几万元无利息借给他。当时易中天还未出名,只是一名普通的厦大老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校长。
《
咬文嚼字》有数十万读者,他们在自己喜爱的《
百家讲坛》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易中天表示该认错时就认错,尽管挑问题,并表示不要把一个作者神秘化。把错误挑出来,可以改正。
人物争议
儿童读物
易中天著,胡永凯绘的中小学儿童读物《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系列丛书中,被曝插图的人物形象及对话低俗。此书中历史人物被绘制成漫画,但不少人物形象和对话粗俗不堪,还涉嫌侮辱历史人物。此事曝光后,有网友认为,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方式多元,这种绘画风格只是调侃,并无恶意,应该包容。也有网友反对这种观点。
“不务专业”
2007年9月,易中天的书籍《
成都方式》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便惹来学界热议。有学者表示:“一个在电视台讲通俗历史的人,既不研究经济问题,也不研究‘三农’问题,有什么资格讲城乡一体化、基层民主建设?”易中天表示:“关于农业问题,我的确是外行。但正因为是外行,我获得专家以外的角度。我相信我懂得的和我所写下的,一般老百姓也都看得懂。”
2014年5月24日,中央视综合频道电视公开课《
开讲啦》中,易中天回应青年代表质疑其说历史“不务正业”一说:“什么叫不务正业?请问什么叫‘正业’?你说你去讲一个不是你专业的课,这就叫不务正业?这叫‘不务专业’!难道所谓‘不务专业’这个词是罪名吗?”
“另类历史”
易中天的书籍《
品三国》出版后,“另类历史”的解读方式,在学术界引起一番争议。有人认为,像小说一样写历史,虽然畅销,但不严谨、严肃,有庸俗化的嫌疑。易中天把自己讲史学的方式称之为“妙说”。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易中天便把这个办法称为“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人物评价
易中天虽然功成名就,但他仍然能耐住寂寞,这方面我很佩服他,他现在的全部心思都在中华史上,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读了《
易中天中华史》的前几卷,觉得写得不错,他采用《
史记》的笔调来写,很扎实,几乎无一字无来由。学者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与现实保持距离,才能抓住现实中最深刻的东西。如果总是被现实吸引,那是比较肤浅的。(哲学教授
邓晓芒 评)
易中天的通史写作无疑鼓励了中国知识人努力去丰富自己,“他的明星效应激活了大众对古典的兴趣,这是正面的贡献。错批的东西也许有其他的学者慢慢给他修补,但本身还是很值得鼓励,因为在现代传媒条件下,你不去利用这个工具,就太没意思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 评)
易中天以《
三国志》为依据,有很强的历史考证痕迹。《易中天中华史》引发各种质疑。“易中天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有独到之处,我希望他能成功。”(历史学家
樊树志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