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水中蒲三首》是唐代文学家
韩愈西游凤翔时所作的
组诗。这三首诗意在表达眷恋相思之情,却不直写,而是用反衬法,写妻子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一首是远行,第二首是不舍,第三首是相思凄苦,意思层层加深。组诗全以”青青水中蒲“起兴,处处以妻子语出,代内人抒情,情感细腻,风格别致,色调明快,回环往复,淳朴的如同民歌一般。
作品原文
青青水中蒲三首⑴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⑵。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⑶?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⑷。
其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⑸。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蒲:即菖蒲,水中之草,茎叶扁长,可以编织。
⑵“青青”二句:此为反兴,即诗人见水中青蒲起兴,借双鱼反衬夫妻分离孤独。双鱼,古以双鱼比书信,故以此作比。
⑶“君今”二句云:你今天去陇上,我在家,谁跟我在一起呢? 上陇,谓成边也。陇,即陇山,亦称陇阪,上有陇头。上了陇头,水东西分流。陇阪在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记》:“陇山东西八十里。登山颠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山下有陇关,即大震关,为秦雍喉嗌。”
⑷“寄语”二句:这是比。告诉水中的浮萍草,你们能相伴相依,而我却不如浮萍。寄语,托付别人的话。浮萍,水中漂浮的绿藻。相随,伴随,跟随。
⑸“叶短”句:用青蒲叶短不能长出水面,比喻自己不能和丈夫相随出门。
⑹妇人:妇女。不下堂:不能出门。行子:在外行役的男人。
白话译文
其一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水下面游嬉着一双鲤鱼。
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我在这里和谁一起共居?
其二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它一直就在这水中安居。
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你能时刻相随我反不如。
其三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很短小不得伸出水。
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远行的人离我有千万里。
创作背景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创作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是韩愈青年时代游凤翔之作,寄给夫人卢氏的。诗言“上陇”,盖其游凤翔也。“青青水中蒲”乃盛夏,和《
与凤翔邢尚书书》“六月于迈,来观其师”正合。清人
陈沆《
诗比兴笺》说是“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组诗颇受《
诗经》与
古乐府的影响,用比兴手法。旅役在外,深觉孤独,想起年轻的妻子,眷恋相思之情尤甚,韩愈未直写,而是以物起兴,用反衬法,写妻子怀念他。处处以妻子语出,代内人抒情,句句清真动人。尤其第三章,含意更深。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非常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又见得女主人公十分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在体裁上,《青青水中蒲三首》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推陈出新。诗的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朴素自然,富于民歌情调,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前人赞之曰:“炼藻绘入平淡”,正道出这组诗的风格特色。
名家点评
其一
宋代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韩醇曰:诗盖兴寄也。孙汝听曰:当是妇人思夫之意。
清代
朱彝尊《批韩诗》:何焯曰:此是反兴(首二句下)。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首章,“君”,谓鱼也;“我”,蒲自谓也。
其二
清代朱彝尊《批韩诗》:何焯曰:此是比《末句下)。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相随我不如”,言蒲不如浮萍之相随也。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虽楠随而我实不如,言浮萍飘泊无定,蒲则长居水中,喻夫妇不能相遂也。
其三
明代
谢榛《
四溟诗话》:韩昌黎曰:“妇人不下堂,游子在万里。”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杜少陵曰:“丈夫则带甲,妇人终在家,此文不逮意。韩诗为优。
清代朱彝尊《批韩诗》:何焯曰:此是兴(首二句下)。朱彝尊曰:尤妙绝,更不必道及思念(末二句下)。
总评
明代
胡应麟《
诗薮》:昌黎《青青水中蒲三首》,顿有不安六朝意,然如张、王乐府,似是而非。取两汉五言短古熟读自见。
清代朱彝尊《批韩诗》:何焯曰:三章真古意。朱彝尊曰:语浅意深,可谓炼藻绘入平淡。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此公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然前二章儿女离别之情,第三章丈夫四方之志。
清代
徐增《
而庵说唐诗》:此三章可作“思无邪”注脚,非一代大儒昌黎公,不能作也。
清代
吴瑞荣《唐诗笺要》:古意,古音。妇人治阃内,男子志四方,占今定分,何用许多纠缠?小小词章,具见大儒本领。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
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
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