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框架’是
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他在关于台湾的部分中指出: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
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首次提出
中共十八大令人瞩目。胡锦涛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
台湾部分这样表述: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11月8日 新华网)。敏感的香港媒体立马刊出评论,认为十八大提出的“
一中框架”具有惊人意义。
人们记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台湾部分是这般论述的: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反对台独,寄希望于并团结台湾人民。与十八大新提法相比,显然,十八大关于台湾论述又大进了一步。而“一中框架”的概念正式进入十八大报告当然会对两岸产生震撼性的意义。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最早开始运用“九二共识”一词的时候,它是被强调用在恢复两岸协商谈判的前提上。譬如说:2005年3月26日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是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是北京的一贯立场。“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是中共首次对台使用的用词,胡锦涛在“胡六点”中先提到说“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国台办主任王毅随后就在美国旧金山访问时,也多次用了这个用词,他说:“增进互信的关键在于双方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 在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王毅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谈到大陆方面与国民党之外的其他台湾党派交往的问题时表示,我们与台湾的政党进行交往是有原则和前提的,那就是绝不能搞“台独”。今后,我们愿在保持和加强国共两党交往的基础上,与其他一切反对“台独”、认同一中框架、支持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台湾政党开展对话与交往 。
“一中框架”,在大陆而言,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反分裂国家法》;在台湾,恐怕就是《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国统纲领》。显然,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谈论“一中”,都会想到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坚持“一中框架”,就能维护中国和中华民族统一。因此,“一中框架”就是两岸谈判的公约数,也是推进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在庄重的承前启后的中共十八大,把“一中框架”写进报告,就有着指路明灯的意义。
“一中框架”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新概念。对于国民党而言,“一中框架”将进一步巩固中共与国民党关系。多年来中共与国民党都坚持“九二共识”,但在很长时间内,国民党解释是“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而大陆则坚持“一个中国,九二共识”。个中尽管都有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语言,但一个“一中各表”也略显微妙。 “九二共识”对“一个中国”的定位还处于各说各话的层次,对北京来说,政治议题中的“一个中国”原则,即使不需定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也不能去默认对手宣称是“中华民国”,毕竟那是属于官方层级的谈判,双方政治的定位己经很难再被模糊。同时,马英九当局在主张“一中各表”时,极力强调两岸政治差异,为两岸政治对话设置政治障碍。而今,中共十八大提出“一中框架”就可以减少分歧促进国共双方向前迈进, “一中框架”彰显中共对台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一中框架”对民进党乃是召唤。前段时间,民进党中常委谢长廷大陆行的“破冰之旅”引爆了台湾政坛,特别是在民进党内形成震荡。细析谢长廷推出的“宪法一中”及“宪法共识”,不难看出,个中也含有“一中框架”的意思。可见,大陆提出“一中框架”,是因应台湾各方面的政治需求,一个十分务实而富含政治智慧的新概念,会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同,启迪两岸求同存异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两岸形成良性互动。
中共十八大感召着台湾。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令人们耳目一新。在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开幕当天下午,新华网播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给中共十八大的贺电,而中共中央迅速于同日郑重复电。如此敏感互动,心心相印,开创了国共新关系。而在“贺电”与“复电”中,国民党表示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及深化交流,提升互信;而中共的复电中,强调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进一步增进互信,良性互动,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不难看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国共两党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中不断推进关系。人们看到未来五年以至十年的对台工作路线,将是在继承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江八点”,胡锦涛“胡四点”、“胡六条”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列论述的基础上,既反“左”,也反右,既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创造模糊空间,又反“独”,继续以“一手硬一手软”的辩证手法,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可以说,中共十八大“一中框架”的提出,对于两岸具有启迪意义。
框架意义
2013年6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吴伯雄及其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原定一小时的首次“习吴会”谈了近两小时。吴伯雄在会见中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行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框架定位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最近重申不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及“台湾独立”,坚持了中国国民党的一贯路线。
与此同时,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继当年提出“大胆西进”的两岸主张之后,日前又提出了所谓“大胆一中”的两岸新主张。他表示正视“一中框架”已不可避免,他将首度在大陆提出两岸比照欧盟模式共组“中国议会”的构想,相关两岸的任何议题,未来都可以在这个架构下讨论。
从国民党及民进党相继认可或默认一中原则和框架来看,两岸关系的进步与发展比想象的还要快。首先,这再次印证了笔者去年10月作出的判断——大陆对台政策进入收获期。实际上,马英九5月8日接受“台北之音”专访时就明确表示:“我们与大陆不是国与国,所以没有外交问题。”马英九从否定大陆与台湾的“国与国”的关系,来肯定两岸属于一个中国。更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竞争力论坛5月9日的民调结果显示,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45%支持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对国家与民族认同的提升,更是两岸和平和发展的可持续基础。此外,许信良6月19日启程前往北京,参加由“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主办的北京会谈,谢长廷宣布其所创办的台湾维新基金会将于29日、30日在香港举办“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并亲自主持圆桌会议,主动积极地以民间交流模式,开启两岸对话与互动。这些都表明两岸经过5年和平交流与开放,相互信任与理解已从量变开始迈入第二次质变的前夜。
其次,两岸要吸取历史教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在坚持“一中”原则问题上,笔者相信大陆是不会退让的,但若有了“一中”的框架,就有了两岸和平和继续深化合作与互信的基础。回顾历史,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纷争,使中国在二战后无心、无力接管钓鱼岛,这直接导致了中日现在的冲突;由于国共没有合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越南、菲律宾等抢占南海诸岛时,没有有力回击,目前呈现出来的是南海争端;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李登辉等开始走向台独,大陆把战略的主攻方向集中于台海,又导致菲律宾借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美国轰炸之际沉船仁爱礁,并派出士兵轮流进驻,形成对此礁的实际控制。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开始破冰。为了避免两岸炮火相向、让局外人得利的局面重现,台湾与大陆方面最为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因为对大陆而言,“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大陆不会也不能有任何的妥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清楚明白地告诉两岸人民: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一中框架”就是两岸和平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