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莱夫(1912年8月—1983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少将,山东省
广饶县人。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建国前曾担任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干事,
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科科长、政府秘书长,晋察冀边区
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动员委员会主任,中共唐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兼《阵地报》主编,中共晋察冀二分区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
北岳区党委秘书长,中共晋察冀四分区地委民运部长、地委书记,
晋察冀军区第二、四军分区政委,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旅政委、独立第五十五师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一九六师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团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政委,
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通讯部顾问等职。他还是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8月,丁莱夫出生于山东省
广饶县大王镇高卜纸村一个农民家庭。丁莱夫出生时,家里贫穷,父亲给地主打短工,闲时送脚(用小推车送货),伯父卖火烧,以补家庭收入之不足。受尽苦难熬煎的丁家,盼望下一辈过上幸福的日子,给他起乳名——福。后来,由于父母勤劳动、善耕作,生活开始改善。
1920年,丁莱夫入本村乡塾读书。丁家祖祖辈辈不识字,加上生活困窘,这就促使丁莱夫更加刻苦学习。
1930年,丁莱夫入
刘集村振华高小,读国文、历史、地理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受到新思想的启迪。在学校中,丁莱夫好学上进,不甘落后,背诵、写字、做文章均为优秀。
1931年,丁莱夫考入广饶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从此有机会接触进步师生。在学习期间,他经常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后任该校学生会主席。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萌发了立大志办大事的思想。他说过:“一个人为自身的幸福而追求是狭隘的,只有为受苦受难的大多数人获得幸福而奋斗,才是高尚的。”他屋中原有的一副对联:“有遵有为有守,曰清曰慎曰勤。”被他改为“铁帚荡尽海洋雾,铜颅撞碎大陆风。”(“海洋雾”指帝国主义,“大陆风”指封建主义)这个条幅表明了丁莱夫立志在中国彻底荡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雄心壮志。
1932年,品质恶劣的国民党员赵晋卿任该校校长。赵晋卿曾任国民党
黄县县长,因两扁担打死一个工友,人送绰号“赵二扁担”。这样一个心狠手毒的人被委以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之职,对进步师生的革命活动将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丁莱夫与同学王兆津(当时已是共产党员)秘密商议,决定发动全校学生罢课,反对赵晋卿接任校长。全校学生一呼即应,罢课三天。丁莱夫又联络学生会干部,动员各班选出学生代表,到国民党县政府请愿。县立第一高级小学的“反赵”学潮,给了国民党县政府及赵晋卿等人以政治打击。
1933年,丁莱夫高小毕业。他怀着救国救民的热望,毅然离开家乡,寻找拯救民族危亡的途径。丁莱夫取笔名“夷波少年”,表达他决心踏平惊涛骇浪,挽救民族危亡。但是,经过几个月的艰难奔波,丁莱夫没有找到出路,他决定继续求学。7月,丁莱夫考入
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民主空气浓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亦很活跃。他入校后,除学好必修课以外,还广泛涉猎,读《辩证唯物论读本》《世界经济学年鉴》《铁流》等进步文艺书籍,开阔了思路;他广交朋友,接触共产党员,思想逐渐成熟。他在校组织了“广饶旅济学生同乡会”,创办《农园》副刊,积极投入革命活动。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组织进步同学办刊物,并主管
《新亚日报》的副刊《农园》。同时,他联络当时在济南的广饶籍同学,组成“广饶县旅济同学同乡会”,宣传马列主义,发展抗日救亡力量。
1935年12月,北平学生发起
一二·九运动,丁莱夫接受中共乡师支部交给的任务,在学生中组织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抗日救国会,并当选为主席。同时,他串联济南其他学校的进步同学,成立抗日救亡学生会,决定全市学校“一二·一六”总罢课,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平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反动当局对此惊恐万状,当即派兵对学校进行封锁,并宣布提前放寒假。丁莱夫按照党的决定,遂即组织学生把抗日救国运动推向工厂、农村。寒假期间,丁莱夫回到家乡,在本村小学办起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宣传东北人民奋起抗日的英雄事迹,动员农民组织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镇压学生运动,丁莱夫也被列入逮捕名单之中。丁莱夫不畏艰险,继续组织同学秘密集会,并赶印《山东省济南反日救亡学生联合会宣言》,痛斥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反动校长卖国求荣的行径。 他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年4月,丁莱夫由景慕达(
景晓村)、李师侗介绍,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4月,丁莱夫遵照党的指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入
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当时,丁莱夫写下了两句诗抒发胸怀:“今日得酬男儿志,铁甲刁斗驰八方。”为了将来担负起革命的重任,丁莱夫在抗日军政大学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军事。他的各项测验成绩均名列前茅。在延河之滨,宝塔山下,丁莱夫不止一次地亲耳聆听了毛泽东的教诲。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8月5日,丁莱夫奉命挺进敌后,任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干事。9月,丁莱夫随军挺进
晋察冀,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丁莱夫被调河北省阜平县政府(县长
张苏),任第一科科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3月,丁莱夫任唐县动员委员会主任。11月,在原中共唐县工作委员会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共唐县委员会,
臧伯平(化名李华)任书记。唐县县委属中共晋察冀省委三地委领导,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建立起城关、定北两个区委和36个党支部。中共晋察冀省委三地委改组中共唐县县委,任命丁莱夫为县委书记,对之前发展的党员重新审查登记。
1939年3月,丁莱夫调任晋察冀边区第二分区地委宣传部部长,主编《阵地报》。
1943年11月,丁莱夫改任晋察冀边区第四分区地委民运部部长(书记
邓华)。
1944年2月,丁莱夫入晋察冀中央分局党校整风学习。同年10月,丁莱夫调任晋察冀边区第四分区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司令员
马龙)。其间,他组织参加了多次反“扫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初期,丁莱夫任晋察冀第二分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司令员
罗文坊、
曾美)。
1948年3月,丁莱夫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旅政委(旅长
曾美)。他率部下
天镇,打
应县,两进
绥远,围攻
归绥城,尔后参加了解放张家口、攻打太原等战役。部队野战化后,独一旅改为华北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
曾美),丁莱夫继续任政委。年底,丁莱夫率部围攻北平。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丁莱夫率第一旅负责接收改编傅作义的九十二军六十五师,改编后编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一九六师,
曾美任师长,丁莱夫任政委。同年7月,丁莱夫调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主任
李天焕)。
建国之后
1950年10月,丁莱夫改任
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1951年2月7日,中央军委鉴于朝鲜战争趋于长期化,为坚持长期作战,提出了轮番作战的方针。5月17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要求二十兵团率六十七军、六十八军赴朝作战,加入志愿军序列。作为组织部部长的丁莱夫,立即协助干部管理部长抓紧熟悉所属部队的干部队伍情况,制定参战的干部调配方案。他提出在来不及培训和精选的情况下,各班、排、连的党、团员骨干,也要“宁弱勿缺”,以保证出国前的作战训练顺利开展和入朝后的初战胜利。7月,志愿军二十兵团组织部长丁莱夫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7月8日,六十七军二〇〇师师长
李雪瑞和政委
李静从军部受领任务回到师部驻地,为总结行军问题和研究贯彻兵团关于部队集结后的任务,师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场设在山沟里的一片小树林中。会议开始不久,敌机来袭,目标是该师驻阳德火车站附近的高炮营。在我军高炮的还击下,一架被击中的敌机拖着黑烟向六〇〇团驻地滑坠,开会人员又惊又喜。师长李雪瑞从林中跑到坡上,一面高兴地看敌机往下掉,一面叫人打电话通知六〇〇团,如果驾驶员跳伞一定要抓活的。不料又飞来几架敌机,因害怕被我军高炮击落,投弹大多偏离目标,一枚炸弹落在会场附近,李雪瑞当场牺牲。其他人顺势滚入沟内才得以幸免。未曾交兵先折将,实在令人痛心。面对残酷的现实,丁莱夫在与干部部门讨论干部问题时说:在干部队伍建设上,除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在战争实践中考核选拔干部外,还应使各级领导保持三套班子,即现职一套;军教导团培养保存一套;预备提拔一套。他的建议得到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贯彻落实。所以,尽管以后战争非常残酷,在敌人“秋季攻势”中伤亡较大,但仍能使干部源源不断得到及时补充,在组织工作上保证了长期连续作战的需要。8月2日,第二十兵团接到彭德怀命令,要求以一个军到金城以南接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的防务。根据新的防御作战部署,兵团司令部向前移至
淮阳郡的台日里。在开进途中,杨成武、
张南生、
肖文玖一起前往志愿军司令部开会。这次行军正值雨季,暴雨成灾,江河横溢;雨停时敌机又进行空袭。指战员不但睡不上“干燥觉”,吃不上一顿热饭,且定量不够,患病和掉队者极多。兵团领导编制不全,会议多,工作多,丁莱夫就与各部领导协助照顾部队,强调防空纪律,派人上山搜捕特务,加强通讯连络,要求各级指挥部一定要选择安全隐蔽的位置,以保持不间断的指挥。9月29日,敌人经过长时间准备,正式发起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在敌人的“秋季攻势”中,丁莱夫协助各级干部部门,充分考虑到战争的残酷性给部队所造成的牺牲,制定好相应的干部储备与接替方案。他还指出,我军是在异国作战,后勤保障困难大,所以,必须加强后勤战线的干部力量。他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和指战员们座谈,共同分析双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督促各项战备工作的落实。他特别强调工事建筑、反坦克火力的组织、兵力配备等具体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对阵地的稳定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战斗进行至10月20日,第二十兵团抗击敌人“秋季攻势”的作战基本结束。在这次战斗中,敌人向前推进6至7公里,占去兵团防守的130平方公里的阵地,但被我军毙伤3万余人,击落飞机26架,击毁坦克100多辆。战争促进了谈判,10月25日,敌人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
1952年2、3月间,时任二十兵团司令员
杨成武奉命回国治病。恰在这时,美帝国主义发动了细菌战,美军飞机投下了大量带有鼠疫、伤寒、副伤寒、痢疾等传染性很强的病毒病菌的苍蝇、蚂蚱等生物。兵团领导开会研究,一方面派专人回国购买药品和杀虫灭菌器具;另一方面决定不等不靠,及时将敌人投下的带菌物烧毁或深埋。同时,还在兵团和军、师、团成立防疫办公室,营、连设立防疫小组,专门对付敌人的细菌战。丁莱夫协助指导卫生部门,加强卫生宣传,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进环境和个人卫生,控制疫情的蔓延。反击作战结束后,丁莱夫带领机关干部深入部队,解剖战例,进行详细讨论,总结作战经验,为兵团《九、十月份战术反击经验总结》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朝鲜战争期间,丁莱夫随二十兵团参加了
朝鲜战争一九五一年夏秋季防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
朝鲜战争一九五三年夏季反击战役和
金城战役等重大战役。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丁莱夫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2枚,一级、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3年5月,丁莱夫任志愿军二十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协助兵团司令员
杨勇、第二政治委员
王平进行了
金城战役的准备工作。
1954年,丁莱夫任志愿军二十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团党委代理书记、副书记。
1956年11月,丁莱夫升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在朝鲜的日日夜夜里,他处处以身示范,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几次重病在身,仍坚持工作。丁莱夫曾被选为志愿军回国汇报团成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抗美援朝结束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2枚及一级、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5年9月,丁莱夫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2年11月,丁莱夫任
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书记、党委第一书记、局长。在中央广播事业局期间,他主持召开了第八、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加强了党对广播事业的领导和广播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他为发展党的广播事业做出重要建树,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
1964年,丁莱夫被选为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革”中,丁莱夫被错误批斗。
1972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照下,丁莱夫回到了北京。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全体干部大会上,丁莱夫受到了大家长达数分钟的鼓掌欢迎。
1973年,丁莱夫获平反。
1975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丁莱夫回到部队。9月,由毛主席批准,丁莱夫调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任职期间,他坚持党的原则,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直至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1977年,丁莱夫因病情严重住进了医院,但他仍念念不忘党的工作。当时,医院已确诊丁莱夫为肝癌后期腹水。丁莱夫以共产党员的坚强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1978年12月,丁莱夫病愈出院。
1980年11月,丁莱夫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享正兵团职待遇。这时,丁莱夫已近古稀之年,但他仍把全部精力用于军队的通信现代化建设。他关心政治工作,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了一位老将军的宽阔胸怀和高尚情操。
1982年8月,丁莱夫离休。
1983年8月28日,丁莱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9月20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里,中央领导同志及各界人士共1000多人,为丁莱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党和国家领导人
邓小平、
叶剑英、
彭真、
杨尚昆等送了花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杨得志主持了追悼大会,副总参谋长
张震致悼词。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抗美援朝结束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2枚及一级、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人物评价
丁莱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在近五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白色恐怖的艰苦岁月里,他出生入死,不畏艰险,积极参加党的地下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转战南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英勇作战,勤奋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光辉的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积极参加反对林彪、“四人帮”的伟大斗争,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二大制定的宏伟纲领。丁莱夫长期从事党的工作和我军的政治工作,他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严肃认真,顾全大局,任劳任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深受党的信任和群众的尊敬。“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林彪、“四人帮”一伙把主持广播事业局工作的丁莱夫作为夺权的最大障碍进行打击。丁莱夫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对林彪、“四人帮”一伙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此,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摧残。粉碎“四人帮”后,经中央决定,对强加给丁莱夫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均予全部推倒,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墓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