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创作的七言律诗
《七律·答友人》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创作的七律。该诗,借友人赠诗赠物的话题展开联想,把神话、现实和理想融为一体,写出了故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表达了对友人的答谢,对乡情的思念,对乡人的祝福。赞扬了人民的进取精神,预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前程。
作品原文
七律·答友人①
九嶷山上白云飞②,帝子乘风下翠微③。
斑竹一枝千滴泪④,红霞万朵百重衣⑤。
洞庭波涌连天雪⑥,长岛人歌动地诗⑦。
我欲因之梦寥廓⑧,芙蓉国里尽朝晖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友人:指周世钊李达乐天宇,他们都是毛泽东的湖南老朋友。
②九嶷(yí)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省南部宁远县城南六十里。
③帝子:即指帝女娥皇女英,同嫁舜帝。舜南游死于苍梧,即葬其地。二妃寻舜至湘江,悼念不已,自投湘水,为湘水女神。屈原《楚辞》中称为“湘夫人”。子,古代男女都称为“子”。
④斑竹:又名湘妃竹,产于九嶷山一带。相传舜死后,娥皇、女英寻至湘水边,南望痛哭,泪水洒在竹子上染成斑纹。诗中借用这一典故,突出“千滴泪”,以象征旧社会的苦难和辛酸。
⑤百重(chóng)衣:指花团锦簇的彩衣。百重,很多层;百,很多的意思,不是确数。
⑥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连天雪:形容雪白的浪花与天相接,即白浪滔天的意思。这里喻指波澜壮阔的大跃进浪潮。
⑦长岛:长沙橘子洲,代指湖南。动地诗:震天动地的诗歌。
⑧“我欲”句: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句。因之:凭借它。因,凭借。之,代词,指湖南“大跃进”景象。梦寥(liáo)廓(kuò):含有浮想联翩之意。寥廓,广阔无边的意思。
⑨芙蓉国:指湖南。古时,湘江一带秋季盛开木芙蓉花。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朝(zhāo)晖(huī):早晨的阳光。
白话译文
九嶷山上白云飞动,娥皇与女英两位女神从那葱茏苍翠的山上乘着清风飘然而下,来到了人间。
她们曾经以流不尽的泪水把竹枝染上了无数的斑痕,今天,她们身,上披着万朵红霞似的百叠彩衣,回到了人间。
洞庭湖面上,波涛汹涌,好像连天的白雪,长沙一带大跃进的凯歌惊天动地。
我从湘妃女神降临人间所见到的动人景象,想象到了更广阔的远景,芙蓉遍地的湖南朝阳普照,光辉灿烂,整个中国也自然是如此,全世界也必将如此。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1961年。1958年的“大跃进”虽然是源自改变中国经济长期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但数亿(六亿五千万)人怀着良好愿望的实践,却实际上造成了原有薄弱经济基础的严重破坏,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陷于暂时严重困难的境地。在正式进入“跃进”轨道的1958年的年底,民生困难即开始显露;至1959年夏,经济形势全面严峻,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民生困难严重;1960年,经济形势与民生愈加恶化;1961年1月,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正是在这一年,毛泽东曾反复回故乡湖南做经济形势调查研究,或许他在调查研究中更多地见到了“洞庭”地区和省会长沙地区战胜经济困难的精神气概和恢复生产的状况,并感到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经济困难形势开始有了“转变”,再加上屡屡看到“友人”寄赠的书信及诗词从正面描述的好的现实状况,因而他面对严重困难形势时仍是充满自信的,该诗是诗人当年面对由“大跃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形势时的思想观点与精神世界的诗化表现。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毛泽东就以极其清新明朗的笔调,描绘出九疑山的明媚如画的景色,诗中用九嶷山点出了所描写的环境是湖南,并借用同湖南有关的神话,来描绘两位女神下山的情景,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而神奇的境界中。在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笔下的这两位女神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楚辞·湘夫人》),充满了忧愁与悲凉;而毛泽东这里写她们是那样欢乐而明朗。巧妙地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同新社会的美好现实作了鲜明的对比。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中,人民群众创造了无数奇迹,迅速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把神仙也吸引来了。人间沸腾的生活,使天上的神仙都为之向往,毛主席挥动着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彩笔,把神话与现实相结合,极为形象地从侧面描绘出大跃进高潮中祖国山河日新月异的变化。
颔联,紧接上联进一步描绘出神女下山的形象。帝子乘风翩翩而来,由远及近,形象愈为鲜明。在往昔,多是“凡人”向往“仙境”,如今仙界神女竟然为“凡人”吸引而决意降临人间来了。实质上这里的“神女”与“凡人”是意味着不同性质的历史时代和深含着今昔对比之感慨的;在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其从侧面意味深长地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自信:新时代终归比旧时代好。
以上两联,毛泽东生动、鲜明地概括了新旧社会的不同景象,既写出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悲惨生活,又绘制出一幅色彩缤纷的大跃进图景。下两句,毛泽东则通过“帝子乘风下翠微”时的所见所闻从正面描绘了湖南大跃进的壮观和声势,热情洋溢地歌颂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冲天的革命千劲和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
颈联写神女降临人间后的所见所闻。在“皇英二妃”的神话故事之后,毛泽东思及、写及“洞庭”“长岛”是颇自然的。神话故事中,二妃的神魂是游于洞庭湖南部与潇湘江边的,同时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1916年)就曾步行绕游“洞庭”一周,而“长岛”更是他青年时代与志同道合者“指点江山”之地,他从未忘怀过“洞庭”与“长岛”这两大极具代表性的故乡名胜。“洞庭波涌连天雪”的气势磅礴的“意象”,充满着故乡人宏伟的精神气概;“长岛人歌动地诗”的“意象”,在称赞“友人”极具振奋力的诗作的同时,也可谓称赞了故乡人高昂的精神气概;颈联实质上是对故乡人当年所表现的精神气概的赞歌。
尾联,通过对湖南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概括了整个中国的现实和历巨变,既表达了中国人民战胜三年自然灾害的自豪感,歌颂了光芒万丈的三面红旗,又展望了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还给人们指明了共产主义的灿烂前程,激励着人们坚定不移地向着共产主义迈进。并以朝阳的光辉乐观自信地展示对湖南故乡的美好愿望,同时希望“友人”对故乡湖南的光辉未来也要乐观地充满自信心。
全诗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优美的神话故事作为诗的题材,前四句借“帝子”“斑竹”的故事和“红霞”的优美形象体现了湖南和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六两句是写现实,把人民群众干劲冲天、歌声动地的革命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将现实和理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朝气蓬勃雄伟壮丽的大跃进图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在大跃进中的丰功伟绩和三面红旗的伟大胜利,并作为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
该诗是毛泽东诗中颇耐人寻味的诗作之一,其留给人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极大。毛泽东似乎将自己1961年反复回湖南故乡做经济形势调查研究后的诸多主观感受与自己所持的“形势观”都融于所描绘的意象与意境中了:首、颔两联的意象暗示新时代比旧时代好,新时代的故乡比旧时代的故乡好,故乡的现实民生虽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也比旧时代好;颈联的意象暗示故乡民众历来表现出了可贵的精神气概,故乡人那高昂的精神气概确实可歌可赞;尾联的意象预示故乡的发展前景是光辉灿烂的,故乡的暂时经济严重困难形势必定好转起来。全诗可谓既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与“祝愿”,也是对故乡人的一种“歌赞”与“鼓舞”,更是在严重经济困难的现实形势下以诗的意象方式表达的一种高度乐观自信的“形势观”。
该诗以将乡土风物和有关传说水乳交融为显著特色,其情调柔刚并立,乡思乡情、乡土色泽浓郁;其凭借艺术想象力将物象、人象、心象合成耐人寻味的“意象”境界,其神话境界瑰丽,神女降临形态生动;全诗凭借浪漫性的艺术构思和象征、夸张、比喻等诸种笔法将婉约与壮美合成一体,不失为独运匠心之作。就格律而言,其中两联均用工对;首句押韵,偶句韵,“飞”“微”“衣”“晖”用平声“微”韵,“诗”用平声“支”韵,“微”“支”同属《词林正韵》第三部,为邻韵通押;在平仄律上采用平起平收格式,首句“嶷”为人声(本应用平声)字,但系专用山名,在平仄上可从宽而任之;其尾联出句第五字“梦”不拘平仄,应平而用仄,但因第六字“寥”以平声而自救,故属本句自救的拗救句;全诗仍属合律的律诗。
名家点评
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臧克家《时代风云起新篇》:“这神话出在湖南,所以诗人在写湖南的时候首先采用了它,使它同今天湖南的现实起着对照和陪衬的作用。”
中国古代美学、文论研究专家谭佛雏《读毛主席诗词十首》:“主席这首诗,以无边逸兴,运生花彩笔,传湘娥之优美,状洞庭之寥廓,答长岛友人之豪兴,颂今日楚国之朝晖。全诗仪态万方,逸韵横生,极飞动,极缛丽,气吞云梦,秀搴芙蓉。我想,如果今日而有冯夷起舞,湘灵鼓瑟,他们定会撇去那些古调哀音,而欣然奏出一曲‘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吧!”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参考资料
毛泽东像.人民网.
毛泽东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中央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2 19:5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