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名词。①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②药物配位的七种不同作用。
概念
①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
②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七种药物配伍。
解读
1、作为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态活动。《素问·宣明五气篇》称:“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为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又《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
2、药物配位的七种不同作用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见《神农本草经》)。
中医应用
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因而在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外发,首先扰乱气机:外因刺激诱发情志病变,首先扰乱五脏气机,导致气机逆乱, 发生病变。
七情内发,精气先虚:内因发生情志病变,以脏、精、气、血、阴 、阳亏虚,神气失藏,或郁邪内扰神气,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首伤属脏:情志发病,首伤属脏或属脏先伤发病。临床上,不同的情绪刺激,可影响不同的神脏。
七情发病 有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反复性,如忧郁情绪(精神抑郁证),稍不如意,病即复发。
七情发病,有兼夹性:七情的各项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往往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合在一起发病。
七情发病,有周期性:七情致病,有较强的周期性,如男性在八八之年,女性在七七之年(更年期),肝肾精气亏耗,易出现情志病变。
七情发病,与气候相关: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情绪,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有传变规律:七情发病,每种情绪在传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大怒伤肝,肝怒传子,《灵枢·本神 》说:“盛怒者,迷惑而不治。”肝怒传母,《灵枢·本神》 说:“肾盛怒不止则伤志。”肝怒乘土,《 素问·玉机真脏》说:“怒则肝气乘矣。”肝怒侮金,《 素问·宣明五气》 说:“精气并于肺则悲。”因此《素问·玉机真脏》说:“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指出了情志病的传变规律。
七情发病 淫情交错:七情致病与六淫致病往往有很密切的联系。
七情发病,郁情不离:七情发病与郁证关系非常密切,在情绪不快时,往往导致气机郁滞发病;而在气机郁滞(气、血、痰、火、食、湿)时,亦易扰乱五脏,导致五神不宁,发生情志病变;七情亦可与郁证同时发病为患。故陈无择说:“郁不离七情”。
七情发病极其广泛;还可以加重痼疾;七情之间可相互转化。
药物的配伍
药物配合应用,相互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有的可以增进原有的疗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因此,《
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古方独参汤,即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失血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
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
麻黄配
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知母配贝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相使
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
黄芪配
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
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
半夏畏
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
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
羊血杀
钩吻毒;
金钱草杀
雷公藤毒。
相恶
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
人参恶
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生姜恶
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的作用。
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