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堂东湖作》是唐代诗人
韦庄创作的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
七言律诗。诗歌首句直接扣题,表现满塘秋水的碧绿色泽和澄澈景象。随手五句从不同角度描绘各种画面,结末两句,诗人另开新境,转而赞美黄昏烟雨中乱蛙齐鸣的景象,认为这才是最添诗兴的环境氛围。全诗用语清新爽朗,生动描绘东湖美景,寄寓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
作品原文
三堂东湖作①
满塘秋水碧泓澄②,十亩菱花晚镜清③。
景动新桥横蝃蝀④,岸铺芳草睡鵁鶄⑤。
蟾投夜魄当湖落⑥,岳倒秋莲入浪生⑦。
何处最添诗客兴⑧?黄昏烟雨乱蛙声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刺史宅中庭园名,以屡经文士题咏而著名。
②碧泓澄:形容湖水碧绿深沉。泓澄,水深而清。
③菱花:菱的花。晚镜:谓晚间水面波平如镜。
④蝃蝀(dì dōng):虹的别名。出自《
诗经·
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⑤鵁鶄(jiāo qīng):水鸟名,即池鹭。又作“交精'。典出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鵁鶄䴋目。”
⑥蟾:蟾蜍。古代神话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典出《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
⑦岳:山岳,山峰。
⑧诗客兴:诗人之兴致,此处系韦庄自指。
⑨烟雨:细雨。
白话译文
秋日满塘的湖水碧绿而澄明,傍晚十亩菱花水面明镜般清。
横跨湖上的新桥像一道彩虹,岸上芳草铺茵褥安睡着鵁鶄。
夜晚一轮蟾月落湖中似沉璧,山峰倒影入波浪像莲花新生。
何处最能撩拨起诗客的兴趣?黄昏时烟雨迷蒙响起蛙鸣声。
创作背景
据
夏承焘先生《韦庄年谱(修订)》,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四十二岁的韦庄从长安附近的
鄠杜移居
虢州,《浣花集》中的《
虢州涧东村居作》、《
三堂早春》、《渔塘十六韵》以及这首《三堂东湖作》,皆作于居住虢州时。当时,
黄巢虽已起兵,但虢州还是一片寂静,秋日,村居无事的诗人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静静地游览东湖,他用清新秀丽的笔触画出了湖光山色,寄寓着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韦庄的律诗,特别是像这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律诗,虽不像他的一些绝句那样内蕴深沉,发人深省,但它以明快清新取胜,在抒情状物方面也自有其可贵的特色。
其一,很少使事用典,而是根据自然环境,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铸词造句,写出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以真切的情意来牵动读者的心灵。此诗咏“东湖”,开篇即从“满塘秋水”落笔,直接切题,起得爽健自然。接着,在夜里,在那碧绿深沉的湖水上,作者便让各种景色次第呈现出来;湖面上浮着十亩菱花,平展在明镜般清澈的水中;湖上横跨的新桥,像一条长虹,影子在水中荡漾;湖岸上,芳草如茵,睡着静静的池鹭;在清澈的湖底,月亮投下它的影子,像从天上掉了下来,而四围的山峰也倒映着它们的倩影,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作者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岸边、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都组织在一起,汇集到湖中,成为活泼、优美、迷人而又宁静的一潭。这当中,既有平面的扩展,也有上下立体的交叉;既有动态中的活泼可爱,也有宁静中的安详恬和。然而,作者最后还说,那最能惹动诗兴的,还是黄昏时候,在烟雨迷蒙中,那响彻田野的阁阁的蛙声。诗中描述的这一切,犹如一条清澈的小溪。从诗人的笔下涓涓流出,直淌到读者心间,沁人肺腑。文字上决没有故作艰深、矫揉造作之感,而是一任自然,如娓娓交谈,亲切动人。其中“蝃蝀”一词,虽出自《诗经·鄘风》,但用在这里,和原诗意思已毫无关系,只是借来与对句的“鵁鶄”对偶罢了,而中间两联的对偶,本是律诗应当遵循的规则,也不是勉强做作。至于“蟾投夜魄”,看来象是用了典故,但月中有蟾蜍,本系古代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这里信手拈来,驱使自如,浑化无迹,毫无使事用典的痕迹。
其二,结构新奇,在自然流利的笔调中,暗寓着章法上的精心安排。作者写东湖,是从夜里开始的,从第二句“晚”字可知,第四句“睡鵁鶄”、第五句“蟾投夜魄”更可证明,特别是“当湖落”三字,说明已是月到中天,至少子夜了。但到最后一联,却以问句逗起,在时间上来了一个很大的逆转:“黄昏烟雨乱蛙声。”这真是石破天惊,出人意表。这一安排,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说明作者不是子夜才到东湖的,而是黄昏就来了,那时正一片烟雨,只听得满湖动人的蛙声,勾起了浓郁的诗兴。同时也说明前三联所写是放晴景色,雨洗秋光,格外清爽,暗中为第二句的“清”字作了最好的注脚。其次,前三联所写皆从视觉着笔,全是眼中所见,而最后补以蛙声,是耳中所闻,则进一步从听觉上为整个美景增添了气氛,视、听兼用,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另外,尾联出现蛙声,也是为深夜的静寂作反衬,即以闹衬静。黄昏时候,烟雨苍茫的东湖是蛙的世界,蛙们引吭高歌,好不热闹,而此时,它们似乎都已倦于歌唱,安静地歇息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悄然洒下清光,笼罩一切,幻化一切,使闹后的宁静静得深沉,静得奇异,静得令人心醉。这最后一联的巧妙安排,使全诗格外生色,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而留下悠远无尽的韵味。
其三,用字准确、生动,全诗音调响亮。诗中的动词,如“动”、“横”、“铺”、“投”、“落”、“倒”、“入”、“生”等,不仅准确,而且由于它们的频繁出现,便使本来静的景物有了动势,也使本来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为一体,起了如同纽带般的关联作用。形容词“澄”、“清”、“乱”等,也恰到好处,例如用“乱”字来形容群蛙自由合唱的声音,真是维妙维肖,准确到不可移易的程度。特别是诗中还使用了“蝃蝀”、“鵁鶄”、“黄昏”、“烟雨”等双声词,读来流利自然,声韵和谐,增添了语言的音乐美。从中也可见作者熟能生巧的文字功底,他调动多方面的艺术手段,把东湖的自然美景表现得极为生动逼真,一片闲适之情,也充溢于字里行间,令人神往。
名家点评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忠纲《
全唐诗大辞典》:诗以清新秀丽笔触描绘了三堂东湖的自然美景,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写景状物自然流利,生动逼真,意趣横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
谢永芳《韦庄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全篇以清新爽朗的笔触,描绘东湖美景,寄寓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首句扣题,表现满塘秋水的碧绿色泽和澄澈景致。然后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菱花与新桥、岸边芳草与池鹭、天上明月、周围群山等景致汇集一处,展现出夜色笼罩下东湖宁静幽美的画面。最后另开新境,转而赞美黄昏烟雨中乱蛙齐鸣的景象。的确,正是这种景象,与前六句的宁静幽美构成了静闹之别,颇可彰显东湖的淳朴野趣,为全诗增添苍茫深广的意蕴,自然更能激发起返归自然的浓郁诗情。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峰《温庭筠韦庄集》:这首诗歌语言优美,结构新颖,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特别是最后一句,令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留下悠远无尽的馀味。
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进士,曾任校书郎等职,后入蜀。唐亡,王建称帝建前蜀,韦庄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的诗大多描写晚唐末期的社会动乱,最著名的有长诗“秦妇吟”。韦庄又是词人,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韦”。有《浣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