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丽水,有两个三岩寺。同是古迹,同一景名。一个是丽水近城的三岩寺,在城西北面不远处,景区内有最为著名的白云、朝曦、清虚三岩鼎足而立,因三岩鼎立如寺而得名; 另一个在
巨溪乡境内的三岩寺,与
东西岩景区为邻。景区内有一主峰,两座侧峰,三岩寺因此山峰得名。
地理位置
三岩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区西北约1公里处。寺依三岩,因名。中岩有洞名白云,上有飞瀑倾泻,称雨崖,崖上题字为唐代
李邕手迹,左岩有洞名清虚,窟如半月。右崖岩有洞名朝曦,后有暗泉流出,凿石为池,名丹泉。
三岩寺存有唐以来历代题刻30多处;
中岩有洞名白云,上有飞瀑倾泻,击石水珠四溅如雨,称雨崖,崖上题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
李邕正书艺术价值三岩寺摩崖石刻于1984年11月17日公布为
丽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三岩寺所有摩崖石刻及石刻所在岩壁.建设控制地带:从
白云洞口起,往前75米(到樟树)内。
景区胜迹
一、北宋
绍圣三年(1096年),时任
处州知州的刘泾游到三岩,写下了诗作《三岩游》,赞扬了三岩的古老和幽绝,同时也因为前人的篆文已磨灭不清而感到十分遗憾。
混成初造物,幽绝故离群。
入户清容月,分栖借淡云。
木阴阑暑气,泉滴厌秋闻。
欲索秦人记,消磨篆不文。
北宋末年,处州百姓为了感戴当时知县江安止的功德,就选择了这个幽绝的境地造了
寿圣寺,南宋隆兴元年改为
广福寺。由于这里环境幽静,又有了佛教寺院,香火旺盛,招来了大量的游人和香客,文人墨客的吟咏题刻也不断增多,众多的诗文中,以处州本地人姜特立的七律最为脍炙人口
一见便非凡世界,恍然兜率化成宫。
未分混沌天无巧,已凿 谷含 谷牙 鬼有功。
百尺飞泉晴亦雨,四时阴穴夜吹风。
莫将俗驾污仙境,明月红尘在眼中。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将三岩比喻为神秘缥缈的宗教世界的一部分,充分渲染了三岩自然气氛的神奇。盛赞三岩之洞的鬼斧神工的还有李能的《三岩》
玉峡何年劈作三,至今胜迹琐烟岚。
鸟飞花雨落岩窦,龙起风雷绕古潭。
三岩的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文人们的吟咏石刻使三岩的名声越来越响,自宋代到清代,三岩景区也越增越大。1694年,清代处州知府刘廷玑重修了三岩寺,寺后增有鸣玉堂、冰雪亭等建筑。直到抗战初期,三岩寺风采依旧,寺门上的横额刻有“三岩
古刹”四个大字,寺门左右是深黄色的围墙向两旁延伸,门前是浓郁的大樟树,树下显露石桥一座,桥下有池,池的北面与莲塘相接。寺前环境清幽,气氛肃穆,殿宇高敞宽大,佛像慈眉善眼,殿后绿树成荫,清凉爽人。1934年,国民党
行政院院长孙科来到三岩,捐资修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水雪亭”,登亭观瀑,十分惬意。
二、
三岩寺的岩壁上摩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的题刻,给气象森罗的三岩寺平添了一股超凡脱俗的古雅气派。这里的摩崖题刻共有37处,大多为各朝职官和文人摩刻。有记载封建人士的行踪及活动的,有用文学化词语来比喻和赞美三岩景致的,有的本身就是一幅艺术作品,在书法和雕刻技艺上都极其成功。如以垂悬的飞瀑为题的“雨花崖”、“珠崖”、“花雨”、“岚脉涌珠”等,其含义典雅,风格各异,给景区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息,丰富了三岩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提到摩崖石刻,不得不重复说到
李邕,他的“雨崖”在三岩诸题刻中时代最早,价值最高,最为珍贵,此石立于潭中,上承瀑布。“雨崖”两个
擘窠平题大字,一个直径五尺,一个直径六尺,署名“李邕”两字,直径七寸五分。四字皆正楷,是李邕书法作品中所罕见的。其字体势方正,笔力遒劲,纵横开合,雄健舒放,颇为壮观。
雨崖刻石也曾经遭遇劫难,1940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轮翻轰炸丽水,雨崖刻石在劫难逃,被炸掉震断,倒落潭中,浸泡了长达二十年之久。1963年,政府开始重视历史文物,花了二百余工,才将雨崖刻石重竖在石潭边上,让人们可以重睹李邕楷书遗墨的风采但。
可如今,由于自然风化和游客的触摸,三岩许多著名的摩崖石刻落款隐约难辨,“如来甘泉”不知是谁所写。“雨崖”的“雨”字上长满了苔藓,署名“
李邕”更是难以看清。“三岩胜境”的“三”字长满了爬山虎。
刘泾的诗刻无处寻找,他的题刻上被贴了佛经,上面满是烛油。如刘泾怎么淌也淌不完的泪。
在丹泉洞里,原本洞壁镶着王少书写的词,可如今碑文中被敲出两个碗口大的洞,被香客当着香炉用了。可叹这里曾是古人“携芳木盍、挈清尊”饮酒聚会、吟诗作文的地方,如今已经没有“幽绝”的痕迹了。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三、
关于三岩景区的种种美好回忆都是从史料上得来的,也得知它自宋以来,一直因其“胜概天成,不假人力,又地在近郊,无裹粮之费、蹑履之劳,故游踪如织”。人们还曾将它与
仙都、
石门洞、
南明山等景区毗美,直至抗战初期开始走向衰落。解放前夕,
广福寺被国民党军队占据,游人无法入内,后来,慌张逃窜的国民党军队居然点火焚烧,把一座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朴幽雅的古寺化为一片灰烬。解放后,三岩寺景区成了部队驻地,如今部队早已撤出,但景区的入口处盖了教学楼,景区内更是被搞得不伦不类,很煞风景。所以一直不敢去那里,怕心中的三岩美景遭到破坏。
每年5月份,是个多雨季节,总算犹犹豫豫地去了。绕过教学楼,有古树相迎,顿时有了幽静的感觉,然而再进去,迎面便是一个大棚,挡住了景区,只见几对男男女女在此有说有笑,不停抛洒手中的瓜子壳不说,还随地吐痰,看了心中不觉生出一丝悲哀。于是绕过大棚,终于看见传说中的三岩飞瀑,那气势依然如故,走近了,听到了飞瀑与巨石的撞击声,看见了潭中的雨崖刻石。忽然想,一千两百多年前李邕肯定也是在这样一个雨天来的吧?当时他眼里的三岩是幽绝的,来到这里,可使人忘却尘嚣,忘却人间的思虑,而今,三岩俗了。
看着金光闪闪的佛像,还有那东拉西扯的电线,
李邕、李尧俞、姜特立们该作如何思想?好在三岩寺的主持多次申请“重检三岩”的已得到政府部门许可,关于景区的建设亦有了相应的规划,不远的将来,这里又将是“洞启三岩胜、泉飞万壑幽”的境地了。
巨溪乡
简介
太平乡(原巨溪乡)三岩寺,为红军革命据点,风景秀丽。据丽水市区28公里。
民国
《宣平县志》载:“三岩在县东七十里,符岩(天师楼)之左,壁立千仞,山腰有洞,深五丈余,广亦如之,居民立胡公祀之。”胡公洞又称
红军洞。进得洞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
飞同志题写的“三岩寺
红军烈士纪念碑”赫然而立。1930年9月10日,
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浙西三纵队指挥部扎营此洞。碑的背面,记载了当时红军的活动经过。
三岩寺边上有马腰峰,爬上马腰峰,竟倒吸了一口冷气:马腰的一侧,竟是刀削般的百丈深渊,深渊的一角,有两岩山夹一沟,既狭又深还长。而在沟一侧竖立着的,竟是那面赭色的,高152米,宽400余米的擎天大旗。这一刻,我感觉着那大旗正在猎猎飘动着,在引导着身后的千军万马。另外还有天师楼、大旗擎天、神龙峰、连环洞、饭甑峰、赤湖沉碧、赤岩寺、箬帽峰等……远看景区,峰峦相接,飘飘忽忽,雾岚如飘带般荡来荡去,仿佛仙女聚会,各显身手,共同纺织起一张魅力无穷的网。这里其它景点不一一概述了,唯有身临其境方可真正感受到这里的美。
革命据点
历史上,丽水地区除9个县(市、区)外,还有一个
宣平县。原来的宣平县管辖范围主要包括:莲都区的
丽新畲族乡、
老竹畲族镇、
巨溪乡和
武义县的
柳城畲族镇等区域。1958年4月,宣平县撤销,丽新、老竹、巨溪3乡镇划归原
丽水县(现莲都区)管辖。
1927年秋,早年在杭州、上海等地加入中共组织的
曾志达、陈俊等人根据浙江省党组织的指示,在柳城镇秘密开会,成立了中共宣平县委,曾志达为书记。
中共宣平县委成立后,在曾志达等人的领导下,在群众中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并筹划建立革命队伍,举行武装暴动。到1930年6至8月间,建立了参加人数多达2000余人的农民武装革命队伍,并把
部队番号定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下属北、西、南、东四个红军营。其中南营红军以潘成波为总指挥,
朱生民、姜云龙为副总指挥。人数有400多人,各种土枪150余支,土炮6门。在巨溪乡一带活动,选择三岩寺为革命据点。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什么是“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成立于1930年4月,总部设在
永嘉县,下设3个团,共6000余人。与毛主席1927年
秋收起义后建立起的
红四军、1929年邓小平
百色起义后建立起的红七军齐名,都是直属于中央军委领导的十四次红军队伍。1932年5月,红十三军失败,但余部仍坚持斗争,直至1935年与
红军挺进师汇合。
三岩寺地势险要,到处都是奇峰耸立、壁立千仞、悬崖绝谷、百丈深渊。有“天师楼”、“大旗擎天”、“神龙峰”等山峰,峰峦相接,被美称为“丽水小雁荡”。“天师楼”主峰海拔700多米,孤峰独立,半腰间有个山洞,洞深6米,宽米,高3米,洞内原来建有
胡公庙。正殿有胡公神像,两侧有
厢房、伙房,前殿有一
楼阁,正殿后面低矮的洞穴可用于贮藏物资。洞前为刀切般的绝壁,只有洞口西边一条曲折狭窄的小道通往山下。
选择在此地作为革命据点,真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为易守难攻。但是,万一此地遇到敌人强大火力的突然袭击时,撤退也是很困难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退路。指挥部领导考虑到了这一情况。为此决定由
朱生民率领部分红军驻守在三岩寺山下的西畈学堂,以防三岩寺在遭受敌人
袭击时,可以相互策应。同时,在马腰峰处部署流动哨兵,加强警戒。马腰峰处视野开阔,可以远距离观测各通往三岩寺各条路径的情况。
南营红军建立后,经常在各个村庄活动,四处出击,打土豪,分浮财,收缴地主武器。1930年9月3日,南营红军曾一鼓作气,打下了当地国民党区公所,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
国民党和地主劣绅非常痛恨红军,想方设法欲置红军于死地。1930年9月上中旬,连日阴雨,国民党经派特务多次侦察,认定在这个时刻进攻红军对他们比较有利。因为红军虽然人多,但
武器少且落后,都是些
土枪、土炮,多日阴雨天,
火药必然受潮,没有战斗力。并决定采取同时袭击三岩寺和西畈学堂的
战术,使两地红军难以相互支援。
1930年9月15日凌晨,天仍然在下雨,国民党驻丽水的省保安队两个排约60人,带着机枪等先进武器,在丽
新乡畎岸村地主
陈依廉等带领下,身穿长衫,头戴
草帽,化装成老百姓的模样,分两路悄悄向
巨溪乡进发。一路经太平乡至西畈学堂,一路经
老竹镇周坦村至三岩寺。当时,两地红军的人数都在100人左右。当日下午,两个阵地的战斗相继打响。
在西畈学堂,面对突然而至的敌人,红军毫无准备,战士们在
朱生民的指挥下,只得用土枪、土炮还击一阵后,往刘岗岭背后撤退。在当时的战斗中虽然只牺牲了3名战士,但
队伍被打散。朱生民突围出来后,当天夜晚在上陈村被捕,第二天被押往丽水城,12日被枪杀在
大水门。
在三岩寺,虽然在马腰峰处设有流动步哨,但由于几天来的阴雨天气,使得高山迷雾茫茫,视线很差,红军哨兵直到
国民党省防军摸到身边才发现敌情,还未来得及向总部报告就牺牲了。洞内红军听到枪声,料定有敌情,但为时已晚,敌人很快就逼近了胡公庙,可以
撤退的路线已被敌人占领。敌我双方在洞口附近地带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敌人凭借机枪着等先进武器,占据有利地形,向红军猛烈扫射。而
红军虽然人多,但
土枪、土铳等武器毕竟落后,很快就被困在了庙中。想要向发射敌人土炮,但由于土炮受潮,引信迟迟不燃,炮弹闷在炮筒内发射不出。百余名红军战士的生命面临严重危险,眼看着敌人步步逼近,总指挥
潘成波果断命令:自己带领30余名战士作掩护,其余人员冲出寺庙突围。为了掩护战友突围,英勇的红军战士在用土枪、
土铳岩石、古藤滑下
山崖,很多被摔死、摔成重伤。
双方僵持一会后,敌人向我方发起了新一轮的猛攻。红军堆放在洞内的土火药被击中燃烧爆炸起来,浓浓的硝烟立即弥漫了整个洞穴……。英雄的潘成波和30名红军战士,为掩护战友们的突围,与敌人战斗了最后的一刻,全部
牺牲。
惨毒的敌人冲进洞后,先用刺刀逐一刺扎了红军战士的尸体,随后放火将寺庙烧成了灰烬。
但是,英勇的红军是吓不倒、杀不绝的。突围出来幸存而又未被捕的100多名红军战士,抱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很快就集结上了一起,在副总指挥姜云龙的率领下,前往
武义与其它红军队伍汇合,重新投入到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中。
南营红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英雄事迹,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为了纪念他们,当地群众把原来的
胡公庙改名为红军洞,每年的清明节,都有大批群众自发的前往拜祭。1988年10月,
丽水市人民政府在此立碑,原全国人民副委员长叶飞为纪念碑提词----“三岩寺
红军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