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竹
禾本科筇竹属植物
三月竹(Chimonobambusa opienensis (J. R. Xue & T. P. Yi) T. H. Wen & Ohrnb.)是禾本科、寒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7米,竿基部数节间圆筒形或有时基部数节间略呈四方形,无毛,不具白粉,箨环无毛;竿环在分枝节则甚隆起;枝环显著隆起,每节生小枝。笋紫褐色;箨鞘早落,厚纸质至革质,箨舌紫褐色,全缘,无毛;箨片三角形或锥形,两面均粗糙,背面纵脉纹显著,干后边缘常内卷,基部与箨鞘顶端无明显的关节。小枝纤细,叶鞘无毛,叶耳无,叶截形,边缘无纤毛;叶片披针形,纸质,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淡绿色,具微毛,4-5月出笋。
形态特征
竿高2-7米,直径1-5.5厘米;节间一般长18-20厘米,最长可达25厘米,竿基部数节间长为6-10厘米,圆筒形或有时基部数节间略呈四方形,无毛,不具白粉,中部竿壁厚5-8毫米;通常在竿第12节以上始有分枝;箨环无毛;竿环在不分枝节不隆起或微隆起,在分枝节则甚隆起;节内长2.5-4毫米;竿每节具2或3枝,或因次生枝发生可为5枝,枝环显著隆起,每节生1-5小枝。笋紫褐色;箨鞘早落,厚纸质至革质,长三角形或长椭圆形,顶端呈圆弧形,背面被稀疏之小刺毛,幼时略粗糙,纵脉纹显著,边缘的中上部密生黄褐色纤毛;无箨耳;箨舌紫褐色,高约1毫米,全缘,无毛;箨片三角形或锥形,长4-6毫米,底宽2-3毫米,两面均粗糙,背面纵脉纹显著,干后边缘常内卷,基部与箨鞘顶端无明显的关节。小枝纤细,顶端具叶1-2片(如小枝仅具1叶时,则叶鞘紧裹且与小枝愈合);叶鞘长2.5-4厘米,无毛,背部的纵脊和纵脉纹均不甚明显;叶耳无,鞘口两侧各具长为3-7毫米易脱落之紫色或紫绿色繸毛2-4条;叶舌在小枝仅具1叶时极低矮,具2叶时高约0.5毫米,截形,边缘无纤毛;叶柄长2-3毫米;叶片披针形,纸质,长7.5-17厘米,宽(10)13-16毫米,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淡绿色,具微毛,次脉4或5对,小横脉组成长方形,边缘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另一侧则略粗糙或近于平滑。笋期4-5月。
假小穗绿色或紫绿色,长1.8-4.5厘米,粗2-2.5毫米;苞片2枚-3枚,腋内具芽或再具次生假小穗,后者腋内有先出叶;小穗含3-5小花,长1.5-3.7厘米;小穗轴节问长3-7毫米,在具花一侧扁平,绿色或紫色,无毛;颖2片-3片,线状披针形,向上逐渐增大,长6-11毫米,无毛,先端渐尖;外稃长7-12毫米,具7(9)脉,无毛,先端长渐尖;内稃长7-10毫米,无毛,脊间纵脉纹不明显,脊外每侧具1脉,先端渐尖;鳞被3,上部紫色,边缘无纤毛,后方1片狭披针形,长1.5毫米,前方2片披针形,长2毫米;雄蕊3,花药下垂,紫色,长4.5-5.5毫米,基部明显箭镞形,花丝细长,白色;子房椭圆形,长1.5-2毫米,无毛,花柱1,长1.5-2毫米,柱头2,白色,羽毛状。果实坚果状,长8-12毫米,直径4-6毫米,长圆形,绿色,无腹沟,光亮无毛,具宿存稃片,顶端具宿存花柱,果皮厚1-2毫米,胚乳白色,胚直。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1500-2200(2600)米的阔叶林下或常绿落叶阔叶林下,有少量见于落叶阔叶林或亚高山暗针叶林下,有时也形成单纯林。三月竹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喜潮湿多云雾的微酸性土壤环境。
分布范围
中国四川特产。截止到1997年在四川的峨边新林、大堡、金岩和顺河等乡以及马边大竹堡乡的山区有成片分布。
生长习性
三月竹少有在林窗地形成小块纯三月竹林,每年的四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出笋期。四川峨边县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在2010年春末(4月中旬)出现大面积开花,5月中旬大量果实成熟掉地,生根发芽成幼竹苗。
主要价值
三月竹笋肉厚、笋质脆、品味佳,鲜笋受市场和广大消费者喜爱,是该地一种较大的再生自然资源,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月竹也是大熊猫的天然主食竹种。
参考资料
三月竹.植物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11:2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