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
浙江省宁波市的景点
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条江水汇聚在宁波,三江交汇的地方就形成了三江口。宁波域区的三个行政区就是按三江口江岸而分,东面是鄞州区,西南面是海曙区,北面是江北区
地域简介
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条江水汇聚在宁波,三江交汇的地方就形成了三江口,那里的景色十分美丽。宁波域区的三个行政区就是按三江口江岸而分,东面是江东区,西南面是海曙区,北面是江北区
三江口是宁波最早的“宁波港”港埠,就是从灵桥脚下到江北的下白沙一带,到了70年代,宁波已经建有港务客运码头,但这一带仍然百舟靠泊,非常繁荣。
自古以来明州(宁波)始终是一个极其优良的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港口,特别是到唐朝,“海外杂国、贾船交至”,宁波成为全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并与扬州、广州一起列为中国对外开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又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鸦片战争以后,宁波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其中之一。
历史沿革
2021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宁波将迎来三江口城址落成1200周年。作为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宁波三江口城址不仅是宁波、浙东区域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座城市,其之于古代王朝东南经略,对千余年来东亚乃至更大范围世界秩序的整合,以及对于中国海洋文明的生成生长均影响深远。
公元821年,在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交汇处,这座以日月为名的“明州”城厚积薄发,听运河船橹,扬海舶丛帆,兴四明文脉,荣膺“东南邹鲁”,得誉“天下港城”。
宁波地区有确证可考的文明史,已可上推至距今8000多年的井头山遗址。因而从体量看,1200年在宁波文明史上不过是几页篇幅而已。不过要论持续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三江口城址在宁波城市史上的意义无可替代。
宁波河汊纵横的地理环境,使得古代宁波城镇营建、发展无法撇开“水”这一决定性要素。在宁波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内发掘出大量临河护岸等濒水遗存,证明宁波先民在“水城营建”方面得心应手,可以说是世代相承。1200年间,四明大地先后被冠以“明州”、“庆元”等地名。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借“海定则波宁”的吉言,确立了“宁波”之称,迄今七百年未有改变。宁波这一地名带“水”而来,恰如三江口畔这座城市,1200年间与水相依,城水共荣。
明成化《宁波郡志》凝练地概括了三江口时代宁波的地理骨架:“滨海、枕山、臂江”。对宁波城而言,山海是远处“凭依”,而江水,实是内化于城市形塑过程的“臂膀”。倘若继续这一比喻,滔滔三江好似骨架,支撑起了三江口城址的基本空间。这座城从踏足三江口的第一秒起,便结下了深深的“水缘”。
唐长庆元年(841),时任明州刺史韩察以州城临近鄞江,“地形卑隘”为由,将明州治搬迁到三江口片区,并征发民夫修筑了罗城。近年考古工作证明:在841年升格之前许久的汉晋时期,三江口片区已是宁波重要居民区所在,房屋林立,人口丛密。
1997年,文物部门对建城初期的宁波子城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结果表明,早在三江口城市建设起点,宁波城已然铺设了完善排涝系统,窨井、明沟、暗渠随处可见。
先民依风水勘定宁波城址有“三江交汇,一水入海”之势,实属绝佳“中”地。古代宁波“三江”所谓,与今日有所不同。今余姚江旧称慈溪江,今日甬江在镇海大浃江段以上的水道被称作“鄞江”。而几百年前,“三江口”也曾不以“江”为名,而是写作“三港口”。在宁波方言里,“江”与“港”异字同音,“港”在古汉语里亦可指水道。
宁波城的内部水系与城外水体间留有多个通道,其中“水喉”、“食喉”、“气喉”这三处尤为关键——清人有赞道“三喉出水,最宜畅通”。南宋文豪陆游曾作《明州》一诗,诗中描绘了宁波城内繁忙水上交通景象:“村步有船衔尾舶,江桥无柱架空横”,河埠头后船紧接着前船,东门外东津浮桥连结起宁波城与商贸繁华的江东岸。
陆游诗中提及的东津浮桥始建于唐长庆三年(823),可以说是紧随三江口建城而设。这座浮桥虽屡次换名,却一直横亘宁波城东,千年不断。直至1930年代,宁波本地及宁波帮绅商集资将浮桥改作三轴钢筋环桥,灵桥由此获得新生。
1936年6月27日,钢结构灵桥顺利通车,成为中国首座钢梁单孔环行桥。它依旧承载着宁波老城两岸交通,以元老之姿,迎接着来往过客的注目礼。
三江口是中国大运河南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南重镇。1200年间,在这座城畔,无数海舶扬帆远渡,无数河船摇橹北上。
三江口城址离甬江出海口不过20公里左右水路,且由于是涌潮河道,甬江各河段完全允许旧式帆船乘涨潮之机逆流而上,抵达宁波城。
这一水运环境赋予古代宁波城极为优越的建港条件——自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乃至更遥远处来航的外国商船都可以直接靠泊城市边沿,省去了许多转运麻烦。
对于宁波的港口优势,古人早已心知肚明。宋代,地方志《乾道四明图经》便称赞宁波是“海道辐辏之地”。19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宁波老城内探明了唐宋船场、宋代海运码头等港口相关遗址,也发掘出了颇具盛名的适航内港与近海的“和义路南宋沉船”,宁波古港的盛誉由此更显实至名归。
宁波老城内的永丰库遗址,就曾出土西亚的波斯孔雀蓝釉陶片。考古发现的许多著名古代海船,也与宁波密不可分:韩国全罗南道附近海域发现的元代“新安沉船”载有20000余件影青、龙泉、景德镇窑贸易瓷以及28吨中国历代铜钱。专家推测,这艘大体量商船很可能启航于宁波三江口古港,甚至就是一艘往来于宁波与其他东亚古港间的贸易船。
相较“新安沉船”,宁波象山海域清代道光年间沉船“小白礁1号”,则有更直接的“宁波起航”确证——压舱物里发现了近300件鄞西石板。古代宁波城外的港埠曾是梅园石远销“海丝”沿线国的起锚地。刘恒武教授认为,古代鄞西特有石材梅园石曾自宁波港出海远销东瀛,被制成日本诸多佛教礼仪建筑的构件。
宁波港的优越条件也使得18世纪英帝国在构建全球贸易网络时,极度渴望将宁波辟作中国通商口岸。
1842年“五口通商”后,甬江西岸“洋船路”(今谐音写作“扬善路”)一带以及如今得名“宁波老外滩”的姚江北岸都是外国船只通达宁波的码头“根据地”。得益于港埠发展,这些本是非城市化区域的地块也快速成长,变为近代宁波城市空间扩张、空间近代化的主力军。
许多人并不知晓,“中国大运河”这一概念并不仅指称妇孺皆知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真正的起点是浙东运河末端——宁波三江口。
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等学者的大力倡导下,“中国大运河南至宁波入海”这一观点已成为主流共识,如此描述也充实了大运河当选世界遗产的关键内涵——“通江达海”。
宁波三江口是中国大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交点,千里河道在这里连结起万里海波。1793年,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二次漂流记》里提到宁波是通往京城运河的起点,将宁波诗意地描述为“大海与江河相遇的地方”。
在宁波三江口矗立有一座“海上茶路启航地”纪念碑,诉说着宁波与中国茶走向世界的渊源,宁波是长江流域产茶区重要的茶叶外销口岸。
早在“五口通商”前许久,宁波就已有较大规模茶叶外贸。1700年“伊顿”号在宁波购买了约320担茶叶。翌年,“开赤普尔”号又在宁波订购了时价8000两白银的茶叶。1843年,“茶叶大盗”罗伯特·福钧受英国伦敦园艺学会委托调查中国茶叶,他将宁波与其他几个区域一并列为“中国茶乡”,可以说宁波是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一扇重要窗口。
1000余年间,天封塔鸟瞰宁波城,甚至被来华西人命名为“宁波塔”。同治十一年(1872),天主教浙江教区苏主教兴建了位于江北岸的天主教堂。1899年,这座法国人捐资建设的近代宁波新城标志建筑添设钟楼,成为100余年间宁波江北岸的不二象征。天封塔与天主堂分立宁波老城南北两端,与身旁的奉化江、甬江相看两不厌,一同静静地守望着宁波城。
参考资料
三江口.宁波市人民政府.2016-07-1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4:15
目录
概述
地域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