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建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按一园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创办的。科技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128号,地处上海市东部翔殷路、军工路一线。属于杨浦知识创新区总体规划中的东片高校集聚区和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滨江功能带。园区紧临已经通车的中环线高架路和翔殷路隧道,轨道交通8号线和大型公交枢纽站(位于军工路翔殷路中环线立交东南角)近在咫尺,交通辐射功能完善:向东经翔殷路隧道可快速抵达外高桥保税区。
园区介绍
科技园占地50926平方米,科技产业用房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是一个低容积率的生态型科技研发基地。园区的总体定位是“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2006年11月,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园区的总体定位和产业导向,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对外培训区、研发创新区和孵化创业区等三个区域,将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市场营销部门
行业协会(学会)、培训机构、产品设计中心以及公共技术平台等。科技园已初步集聚了一批数控机床及其功能配件、医疗器械、光电仪器、动力机械、出版印刷和虚拟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机构和企业。2006年11月22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研发设计创意)。 2007年7月,科技园成立“上海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科技资源,打造“先进制造业的行业技术平台”。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科技园将充分发挥国际化、专业性、智力型的建园特色,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通过搭建“3T平台”(技术平台Technology Platform、转移平台Transfer Platform、培训平台Training Platform)、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将园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研发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制造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科技高地。随着园区周边市政道路和配套建设的逐步到位,该地区功能和形态开发将快速启动,未来2-3年将建成总体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生态型科技、研发产业区,成为上海市的东大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园目的
深入贯彻“科教兴市”战略方针,以先进制造业为产业导向,紧密依托
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高新技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致力于营造先进制造业的研发空间和文化环境,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导特色
国际化:以全球视角打造国际化特色平台
专业性:专业平台专注于特定的细分行业
智力型:以学校的丰富的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为核心,着手于先进制造业的智力环节。
地理位置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部翔殷路基地),位于翔殷路隧道和军工路中
环线的交接处。园区与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共青森林公园近在咫尺。园区所属区域是规划中的共青森林公园周边3平方公里生态型科技研发产业区。 园区紧邻翔殷路越江隧道浦西出入口。翔殷路隧道西接翔殷路、中环线,东连规划中的五洲大道,并与在建的上海崇明越江通道相接。从园区通过隧道可快速抵达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以及金桥出口加工区。未来上海北部,将形成一条贯穿浦西、浦东,由沪嘉高速—中环线——翔殷路隧道——五洲大道——崇明越江通道组成的交通大动脉。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依托这一交通大动脉,将为长三角世界级制造基地提供有力的研发服务支撑。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学
技术协会为贯彻“科教兴市”主战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是杨浦区实施“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方针,创建知识创新区的重要举措。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部翔殷路基地)位于黄浦江畔翔殷路隧道和军工路中环线的交接处,紧邻共青森林公园,占地50926平方米,科技产业用房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是一个低容积率的生态型科技研发基地。
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和
共青森林公园。校园绿树环抱,红墙晖映,拥有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共有20栋优秀大学建筑和15栋优秀别墅建筑列入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绝好的回眸历史、前瞻未来的人文景观。 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50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各类专家20余人。 学校设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2个研究中心和3个研究院。在校生 21000 余人,其中研究生 4300余人,本科生16800余人,专科生近700人。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 ,现有56个本科专业;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含自设);11个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3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
基础设施
学校有“工业过程自动化”(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共建)国家工程研 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光学仪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和“现代出版印刷实验教学中心”、“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三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光学工程”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学校有“微创医疗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光学系统”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数字传播科学”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精密磨削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4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5个、机械工业重点学科7个。
科研项目
学校以科研促教学和以科研服务社会,科研项目包括 “863”计划、“ 973 ”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 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集聚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办学传统
学校发扬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办学传统,在最近20多年间,广泛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多个国家的44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7个国家的20所大学建立了学生交换项目。
办学宗旨
学校坚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已成为了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建设大学。展望新百年,上海理工大学将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为目标,使学校崛起于东海之滨,成为镶嵌于黄浦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依托平台
上海市杨浦区
杨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东、南面濒临黄浦江,由一代伟人邓小平亲笔题名的杨浦大桥一跨过江,与当今中国开发的热土——上海浦东新区紧紧相连,并成为杨浦的标志性建筑;西以大连路、大连西路、密云路、逸仙路与虹口区相邻;北以原江湾机场与宝山区接壤。区域面积为60.61平方公里,是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
全区共划分为定海路街道、大桥街道、平凉路街道、江浦路街道、四平路街道
、控江路街道、延吉新村街道、长白新村街道、五角场街道和殷行街道、江湾新城街道和五角场镇政府等12个行政区域,现有常住人口124万。 杨浦注重大力发展绿化、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区绿化覆盖率近20%,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766公顷。区域内有共青森林公园、黄兴公园杨浦公园等12家公园,占地面积达202公顷,已经成为百万杨浦居民生活休闲的好去处。其中,占地面积达115公顷的共青森林公园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一座具有自然野外风光和竹韵秀色的公园,被评为“上海优美新景点”。
杨浦区为上海市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知识杨浦”将成为杨浦的主导城市功能;大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教育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应成为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区域现状和发展趋势,杨浦依托高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城区功能为主线,以科技教育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为基础,以居住服务为主导,积极推进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综合功能的战略性调整。 杨浦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区域,高等教育、研发创新是杨浦的主要特色优势。市委、市政府对于杨浦知识创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决策是杨浦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杨浦在完善地区基本居住功能的同时,加快集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与产业功能为一体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加快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加快黄浦江两岸与复兴岛发展带的开发建设。
杨浦知识创新区在空间上覆盖区域全境,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位一体,以开放、合作、互动为特色的“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是上海的“都市硅谷”。根据区域内高校的分布状况,高校校区规划为西区、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西区规划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为核心;东区规划以上海理工大学为核心;北区规划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为核心。
上海市科学技术学会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上海市科协)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上海市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由195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于1958年11月合并建立。现有学会、协会、研究会184个,会员15.9万余人。组织网络还包括全市18个区县科协和100余个园区科协、企业科协、行业科协和大专院校科协。在全市288个乡镇、街道建有科协或科普协会。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动员科学技术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倡导科学道德,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推动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园区文化
希望基金
上理工科技园“希望基金”是在上海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指导下,设立上理工科技园分基金。
“希望基金”将汇集园区及园区所有企业捐赠给上海理工大学贫困在校学生的捐款,基金将通过长效机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加深加固学校、科技园与园区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体现三者的社会责任。
三个中心
为丰富园区企业员工工作之余的生活;形成园区特色,提升园区文化内涵;增进企业间员
工的交流,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三个中心——影像中心、阅读中心、文体中心。
中环滨江企业家俱乐部
经验互通、资源共享、和谐发展为主导思想的“中环滨江企业家俱乐部”于2008年4月29日正式成立,展示了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视园区的管理和服务,依托科技园的自身优势,建立园内高端企业的互动机制,交流创新,共同发展。
为科技园入驻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科技园需要探讨的问题。经过科技园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多次研讨,总结出信息技术的交流与沟通是各企业所需要的。建立更多的企业间交流机会,可以更好地推进科技园和入驻企业稳步发展,培育科技园与企业凝聚力;建立良好的资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中环滨江企业家俱乐部的建立,旨在为园内各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和资讯互通平台,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能互相交流经验,最终达到企业高层共享信息目的。按照《中环滨江企业家俱乐部实施办法》,俱乐部会员由上海罗富帝曼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川崎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园区核心企业的高层组成。俱乐部会员能及时了解政府发布的各项优惠政策,分享企业成功经验,研讨创新思路,交流科技创新信息。同时根据实施办法,俱乐部接纳和欢迎新会员。
成立仪式上,俱乐部会员与园区企业代表、科技园管理团队约40人,共同交流科技园最新服务项目,与专业人士研讨风险投资理论。
基地辐射
蚌埠基地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是由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建立的创业孵化与先进制造
业产业化基地。基地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创业孵化和产业化平台,整合利用合作各方的产业、资源、政策、科研、人才和产学研合作等优势,培育和孵化创业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蚌埠市和蚌埠高新区经济发展、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基地定位
建设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孵化和产业基地
建设先进制造业研发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制造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科技高地
建设国家级孵化器
基地功能
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
充分发挥技术平台、转移平台、培训平台功能,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集聚效应。
推进技术创新、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产品中试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
基地服务
探索建立国际化、专业性、智力型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与基地特色
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类优质的科技服务和技术转移服务
项目齐全的创业、商务、运营、人才、财务、融资、法律等全方位咨询与服务。
推进和落实国家大学科技园、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项优惠政策
配备完善的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各种生产要素
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倡导扶持创业,帮助有志创业的
大学生创业者突破“场地缺”的创业瓶颈。延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整合社区资源,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精心打造了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
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位于水丰路、控江路交界处(水丰路180号),交通便利。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有大小单元70余间。遵循简朴大方的原则,经过重新装修,整幢建筑布局合理而实用,相关办公设施配备齐全。受到广大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园区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理念,享受零房租等优惠政策。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服务。与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紧密配合,着力搭建能力培训、资金扶助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大学生创业者理想的创业孵化平台。
绩效评价
2021年10月21日,科技部、教育部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结果,该科技园被评价为优秀。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15:10
目录
概述
园区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