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这是一个医学研究探讨的领域,专性寄生虫 成长的各个阶段都靠寄生生活,如
丝虫;或生活史某个阶段必须靠寄生生活,如
疟原虫的各个发育阶段都必须在人体和蚊体内进行,否则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如
钩虫,其幼虫在土壤中靠自生生活,但发育至丝状后,必须侵入宿主体内靠寄生生活,才能发育至成虫。研究专性寄生虫的演变、致病、诊断和防治等对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依据。
演变过程
寄生虫是怎样演变成的,这是一个有趣而难有答案的问题,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寄生虫是从早期生物史中的自由生活生物进化来的。可以假设,一个生物开始时只是偶然与另一个生物相遇,接着,由于两个生物长时间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产生了对另一个的依赖,随着时间推移,依赖性越来越大,以致于离开对方便很难生存,为适应这种生活,生物体发生了某些调整,称为前适应(preadaptation)。它是从自由生活向寄生生活方式转变的必要的调整,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发育或形态结构上的改变。以生理调整为例,开始时可能只是增加对宿主酶活性的抗性,减少被宿主消灭的机会,接着出现生理适应性。例如消化道
寄生虫,它们原先可能也是营自由生活生物,偶然被吞食,绝大多数都被消灭,只有极少数具有前适应者能经得住消化酶的破坏作用并适应消化道的环境,生存下来,也就是说寄生关系初步建立。反过来,新的寄生环境引起寄生虫发生更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
1.形态改变由于大多数寄生虫生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能轻而易举获得营养及
消化酶,本身的消化系统发生退化,甚至消失,如
绦虫无消化道。而另外一些器官组织相应得到加强,如
线虫表皮层角化以抵抗消化酶的作用;为避免因肠蠕动而被排出,某些寄生虫特化了的器官,如吸盘、钩齿等增加了吸附力量;又如腔道内寄生的蠕虫,其虫体形状也变成线条形,以减少阻力。
2.生理与代谢方式改变最显著的适应性的改变是
肠道寄生虫失去在自由生活模式中常见的有氧代谢。在肠道中氧压近于零情况下,曾是自由生活阶段能量主要来源的三羧酸循环因缺氧而难于进行,改由糖酵解提供能量。
3.侵入机制得到加强为增加进入宿主及组织的机会,侵入机制得到专化与加强,例如
痢疾阿米巴具有穿透肠粘膜的蛋白质水解酶,而在共栖型的
结肠阿米巴却没有发现这些酶。
血吸虫尾蚴能穿过皮肤也是需要借助前端的穿刺腺分泌某些水解酶。这些溶解酶与小钩,都是由于营寄生生活而产生或得到加强。
4.繁殖能力加强表现在生殖系统的发达及繁殖方式多样化。寄生虫的生殖系统发达,如
绦虫每一节片都有雌雄生殖系统,成熟的节片几乎充满生殖系统。
蛔虫的产卵量很大,每条雌虫每天约产卵20万个。有些寄生虫,如
吸虫不仅有有性生殖,而且有
无性生殖,这种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称世代交替。不管是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都能使寄生虫个体数量增加、种群扩大。繁殖能力增强及繁殖方式多样化表明寄生虫对其复杂生活史及其生活环境多样性的一种适应性。
寄生现象深化与寄生虫本身的形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生理等各种改变互为因果,开始时的偶然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终于演化为长期寄生虫、专性寄生虫。
有性生殖仅限于小肠
上皮细胞内,而
无性生殖除肠上皮细胞外还可在其它
组织细胞内进行;弓形虫对中间宿主选择极不严格,其中间宿主包括人、哺乳动物、禽类。另,弓形虫对组织的选择也不严格,除红细胞外,可侵犯所有的有核细胞。
弓形虫在其生活史中有5种主要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但对人体致病及与传播有关的发育期为滋养体、假包囊与包囊和卵囊。滋养体:呈香蕉形或半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长4~7μm,宽2~4μm,平均为1.5×5.0μm。经姬氏或瑞氏染色后可见滋养体的胞浆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位于虫体中央。细胞内寄生的滋养体以内二芽殖、二分裂及裂体增殖等方式不断增殖,一般含数个至十多个虫体,这个由
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
包囊,假包囊中的滋养体又称速殖子。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0μm,具有由虫体分泌的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内含数个至数千个虫体。囊内的滋养体称缓殖子,其形态与速殖子相似,但虫体较小核稍偏后。卵囊:圆形或椭圆形,具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其内充满均匀小颗粒。成熟卵囊大小为11×12.5μm,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新月形子孢子。
致病类型
弓形虫感染广泛存在于人群中,但绝大多数的感染都是隐性的,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仅少数发病。临床上
弓形虫病通常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型。
(1)
先天性弓形虫病:指母亲在孕期感染弓形虫,虫体经胎盘血流引起胎儿的先天性感染。母体在孕前感染弓形虫的,一般不会传染给胎儿,受到感染的母亲在产下一胎先天性感染的婴儿后,因本身成为
慢性感染者,故少见次胎再出现先天性感染的。在孕期的前三个月内感染,症状较严重,可致流产、早产、死产或脑积水、小脑畸形、小眼畸形等
胎儿畸形。受到感染而能存活的儿童常因脑部先天性损害而致智力
发育不全或癫痫,有的成年后出现视网膜
脉络膜炎。妊娠后期的感染,病损多数较轻。
(2)
获得性弓形虫病:指出生后由外界获得的弓形虫感染,当机体
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有先天性或
获得性免疫缺陷,或因
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而长期接受放射、
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可由
隐性感染状态转为急性或亚急性,从而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弓形虫病。弓形虫感染可引起多脏器损害。弓形虫常累及脑和眼部,如脑炎、
脑膜脑炎、癫痫和
精神异常;弓形虫眼病以视网膜
脉络膜炎为多见,成人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婴幼儿可表现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也有出现斜视、
虹膜睫状体炎、
色素膜炎等,多见双侧性病变,
视力障碍的同时常伴全身反应或多器官病损。
淋巴结肿大也是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之一,多见于颌下和颈后淋巴结,伴有长时间的低热、疲倦、肌肉不适、
肝脾肿大或全身中毒症状。若弓形虫急性播散,常可引起脑膜脑炎、肝炎、肺炎、心肌心包炎、广泛性肌炎、关节炎、肾炎和腹膜炎等。
诊断
病原学诊断可取患者体液、脑脊液等标本,经涂片后染色镜检滋养体,亦可采用动物接种或
细胞培养法。由于
弓形虫病原学检查比较困难且阳性率不高,血清学试验仍是广泛应用的重要诊断参考依据。常用方法有经典的染色试验(dye test,DT),以及
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临床上多采用同时检测IgM、IgG来诊断现症感染。另外,为了明确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了弓形虫血清学变化时,胎儿子宫内受感染与否以及受损情况,可采用B超检查、羊水和胎血检查,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 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多种哺乳类动物,人群感染也相当普遍。国外人群感染率0.99%-94%,国内一般在8%以下,估计全球约有10亿人被弓形虫感染。动物饲养员、屠宰工、猎人、剥兽皮工人、弓形虫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兽医等,因接触弓形虫的机会较多而容易受感染。本病与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AIDS)患者关系密切,约有5%~10%的AIDS患者合并弓形虫感染。
2.流行环节
(1)传染源: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猫及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具有传染源的意义。
(2)传播途径:包括经胎盘垂直传播、经消化道、经损伤的
皮肤粘膜节肢动物以及经输血或
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节肢动物携带卵囊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
(3)易感人群: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胎儿和婴幼儿的易感性比成人高,肿瘤和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损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感。
防治原则
在治疗上,对急性期患者应及时药物治疗,但至今尚无十分理想的药物。
乙胺嘧啶、磺胺类如
复方新诺明,对增殖期弓形虫有抑制作用,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在防治上,加强对家畜、家禽和可疑动物的监测和隔离;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强化肉类食品卫生检疫制度;教育群众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蛋、奶制品;孕妇不养猫,不接触猫、猫粪和生肉,不要让猫舔手、脸及食具等,并要定期作弓形虫常规检查,以减少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