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校
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形式
业余体校,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源。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我国仍然属于政府行为。为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我国的业余训练有分属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两套组织系统。尽管两者的训练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在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则有相当差别。
发展过程
新中国较为正规的青少年业余训练发端于自1955年原国家体委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的3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学校。而规模化的训练制度建立则开始于1956年,其标志为原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时颁布的《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自此,开始了我国以体委系统为主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新里程。同时,我国教育系统的业余体育训练作为相对应的训练力量也逐渐开始发展。
2014年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训练工作,研讨交流了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形式与经验。分析青少年训练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现阶段各级各类体校在青少年训练中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人才培养多元化开始形成,但尚未形成合力
重要性
高、中、初三级训练网是我国青少年训练的主要形式。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选育优秀苗子,打好基础;普及体育活动,发现体育苗子的任务。由各级各类体校形成的三级训练网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训练的主体,在为国家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各级青少年训练单位平均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近4000人,占运动队新增人数92%左右,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88枚奖牌、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获9枚奖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各级各类体校。
发展存在问题
据统计,我国有61%的优秀运动员来自于各级各类业余体校。从92年到96年的四年中,我国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361个,其中有90%以上的运动员来自体校;在26届奥运会上我国的16名获金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体校。可见体校系统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仍起主渠道作用。但是,有关业余体校学生的出路问题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成才率仍较低。总体看,对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出路的不畅、教练员素质的缺陷以及培养目标的单一等,是各级青少年业余体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创办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目的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使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大批的后备人才,为振兴和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作贡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训练与学习的矛盾。但是,传统项目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被命名的体育传统学校绝对数偏多,各方面的投入条件受限;对传统校的评估重点不突出,对体育训练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种松散及自由发展状态,纵横关系不协调,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沟通;业余体育训练缺乏制度化和持久化,社会参与业余体育训练因没有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使业余体育训练社会化进程出现“一阵风”现象。
训练的目标问题不仅关涉到业余体育训练的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在训学生的培养质量。我国业余体育训练最初是指利用业余时间,对青少年进行早期专项运动技术的训练,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向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个手段。毫无疑问,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掌握专项运动技术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同时也起到培养基层体育积极分子,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作用。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缺乏完整、统一的训练大纲;体育教师训练水平大多不能适应系统训练的需要,影响了传统项目学校的输送率。基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某些不足,国家教委于1988年决定建立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在一些重点高等院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其目标为“使受训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高等院校输送有体育特长的新生,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建立,应该说是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形式的一大进步,但是,从情况看,由于同样的原因,体育后备人才度点学校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改善措施
多元化
随着职业体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高水平国际国内比赛的举办,以及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投入到体育产业中,各种类型的,以市场为主导、以民营、私企为主体投资的青少年俱乐部、学校、培训班等也大量涌现,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青少年训练组织发展势头强劲,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开始形成。
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三集中”独立办学的体校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县区,与普通学校结合发展的路子,已经成为体校发展的趋势。有的体校利用本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采取项目进校园、教练进校园、互派教师教练等多种合作形式,与普通中小学合作。有的地方则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优势,与综合性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相结合,来保障体校训练的开展,体校办学越来越多样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4 16:06
目录
概述
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