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义塾(
越南语:Đông Kinh Nghĩa Thục),是
越南近代史上一所存在时间较短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机构。它成立于1907年3月,位于
法属印度支那首府
河内(时称“
东京”)的桃行街。该校的主要组织者是越南进步知识分子梁文玕、陶元普、潘俊丰、阮权等。其宗旨是:反对旧习俗,提倡新风尚,反对
科举制度,大力推行
国语字(
越南文),注重
实业,提倡
国货等。经费由进步人士资助,学生无须缴费,故吸引了越南百姓纷参加,多达几千人。东京义塾成立9个月后就被
法国殖民当局强制关闭,但它起到了很大的文化启蒙作用。
创建背景
19世纪末,
法国彻底吞并了
越南,越南沦为了“
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名义下的
殖民地。在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下,越南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勤王运动失败以后,在
中国戊戌变法的影响下,越南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逐渐兴起,主要领导人是
潘佩珠、
潘周桢等人。
日俄战争以后,越南爱国者惊异于
日本的强大,决心向日本学习。从1905年开始,
潘佩珠等人发起了“
东游运动”,选拔大批越南青年前往日本留学。1906年,“维新会”宣告成立,成为越南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中流砥柱。
1905年7月,潘佩珠从日本回国,与国内维新会同志商讨开展工作的问题。其经过是这样的:“约台山先生(邓元瑾)密会于蓝江一小舟,示以梁公(
梁启超)
笔谈各纸。台山读梁各书,内有秘密组织援越之筹划,因谓余曰:‘吾辈宜于国内乘此风潮,组织农商学各会,使我人知有团体,然后鼓动进行易为力……’予亦力赞其说。后来朝阳商馆及各处商会、学会之创立,皆此等意也。”由此可见,越南进步人士自此开始筹划建立“学会”和“商会”之事,东京义塾(即所谓“学会”)便发轫于此。
办学经过
1906年,主导“
东游运动”的
潘佩珠又从
日本写信回国,指出
越南亡国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教育和无知,而日本已摒弃旧风俗,走上开办学校、教育子弟读书的新道路,提倡开启民智。国内也有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潘佩珠的敦促之下,酝酿已久的东京义塾于1907年(
成泰十九年)3月在
东京(今
河内)桃行街建立了。东京义塾是在“
东游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建立的,它以日本著名思想家
福泽谕吉的
庆应义塾大学作为榜样,“根据当时所公布的材料,这些读书人遵循文化革命的方针和接受福泽所创立的日本
庆应义塾的影响去教育人民”。同时,在“东游运动”的影响下,
中圻开始开办“商会”,掀起以振兴
实业为主要内容的“
维新运动”。东京义塾与维新运动两相呼应,他们与
东游运动三位一体,推向了20世纪初越南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潮。
正如“义塾”的名称所揭示的,东京义塾是一所免费学校。创办人主要是梁文玕、陶元普、潘俊丰、阮权、邓经纶等人。梁文玕任
校长,阮权为
学监。除主持人外,还有许多进步人士出钱出力,赞助办学。学校分为教育、财政、鼓动和著作4组。
教育组负责招生和各班的教学。教师大多是具有新思想的
儒生士大夫,其中有两位女教师起初是义务教师,后来仅领取4块钱的少量津贴。学校初创即有学生400—500人,后增至千余人。学生有男有女,有成人也有儿童。共8个班,分日夜上课,以适应从事各种工作的学员的生活条件。学习的内容已摒弃了在
封建社会中作为金科玉律的
四书五经,而代之以
地理、
历史、
格致、
卫生等新学,还为儒生开
法语和
国语(
拼音文字)课,为通法语的翻译、书记等学员加修
汉语。除正课外,学校还面向社会,组织评文、讲文、演说和读报,借以激励团结爱国之心。学校反对旧的科举式的学习方法,注重发展
实业,提倡新的生活方式,如穿短衣,剪
发髻,不染
黑齿,服用国货,废除
乡饮,革除陋习等等。学校特别设立了收藏中国新书报的
图书馆,如《日本三十年新史》、《
中国魂》、《万国史记》 、《
瀛寰志略》 等,校内外人士均可借阅,借以传播新思想。
财政组负责筹集学校的经费。经费来源主要靠社会上的资助和乐捐,其用途除给教师发少量津贴外,其余供给学生纸笔、讲义。
鼓动组采用讲演会和评文会的形式,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讲演会常在每月
农历初一、十五举行,除宣读刊登在该校《登鼓丛报》和《大越新报》上的文章外,还抨击贪官污吏,号召革除陋习、断发,动员参加雄王祭日活动、购买新书报、兴办学校等。评文会则朗读和讲解东京义塾所搜集的爱国诗文,比如东京义塾领导者阮权曾写过一首诗《此番断发去修行》,诗歌这样写道:“此番断发去修行,诵独立经,住维新寺……为开通民智去修行,为我国富强去修行……”。号召宣传鼓动活动的地区,除
河内外,遍及北部平原各省,甚至深入到
农村。新的宣传鼓动方法,吸引了许多群众。“演说会,人多如
庙会;评文时,客到如云集”,扩大了爱国宣传和东京义塾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校创办了机关报——《登鼓丛报》。这份报纸
汉字题写:“同舟共济,合力相助,志唯一,业唯勤”用以表明它的宗旨。报纸上的文章分为
国语字(
越南文)和
汉文并载的形式,这是河内第一次用国语字文发行报纸,便于各方面的人士阅读。它的内容主要是宣传东京义塾的主张,鼓动爱国,提倡改革,在当时影响很大。
著作组负责编写教材和宣传材料。在短短几个月内,他们编写出《
国民读本》、《南国佳事》、《南国伟人》、《国文教科书》、《伦理教科书》、《越南国史略》、《南国舆地》、《文明新学策》等
教科书,还把
潘佩珠从
日本寄回的激励爱国精神的文章作为教材。同时,购买中国改良派的一些书刊,以及从日本和中国买进一部分
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透过这些书刊积极传播新学。作为东京义塾
教材之一的《文明新学策》,提出了启迪民智的六项措施如下:
一、使用
国语字,使国人在几个月之内能读会写,这是启迪民智的第一步;
二、撰修书籍,以
越南史为主,对旧书要择其有用部分,用国语字编写作教材;
三、改革考试制度,废除
八股文,提倡独立思考、自由发挥;
四、鼓励人才,批判脱离实际的教育,旧学培养出来的人要补新学的课,而后考核录用;
五、振兴工商,鼓励向外国学习,奖励本国能工巧匠;
六、创办报纸,刊登时事稿件,报道创造发明消息,降低报价,使之能深入
农村。
东京义塾的活动,是同
潘佩珠所领导的维新会和
东游运动密切联系的。东京义塾的许多成员都积极支持东游运动,或自身或选送自己的子弟赴日游学,并把他们开设的商馆、公司作为
东游运动的秘密机关。
东京义塾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个学校的范围,也不仅仅是文化运动,而形成为爱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在当时家里挂一幅越南地图都要被判罪的殖民统治下,东京义塾讲授越南的历史和地理,就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他们利用办学和讲演,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在东京义塾的影响下,河内附近许多农村的进步人士,自动建立起东京义塾的分校,如
梅林义塾、
玉川义塾等;或按照东京义塾的模式办起乡学。办新学一时蔚然成风。
东京义塾的影响不断扩大,甚至影响了在
法国军队中的越南士兵,法国军方惊呼“东京义塾是
北圻叛乱的一个乱源”。 起初,法国殖民者看到东京义塾的活动具有合法和改良的性质,并未出面干涉,只是设法加以限制和派密探打进去掌握活动情报。但当东京义塾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团结爱国的运动,威胁到他们的统治时,便采取无情的镇压措施,来扑灭这个运动。
1907年11月,法国殖民政府下令封闭东京义塾。次年春,发生
河城投毒事件和
中圻抗税运动,法国殖民者便借机诬赖东京义塾,进一步镇压东京义塾的参与者。他们逮捕了几乎所有的教员,解散商会,关闭《登鼓丛报》,禁止演说,没收并严禁收藏和流传东京义塾的材料。东京义塾彻底以失败告终。在东京义塾被取缔的同时,
维新运动也在不久后被镇压,
东游运动则因
日本勾结法国解散东游组织、驱逐
潘佩珠等人出境而宣告失败。至此,越南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进入低潮。
历史意义
东京义塾的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为
越南资产阶级发展鸣锣开道的
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越南,
殖民主义者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竭力维护
封建制度和
封建文化。只有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反对旧的
科举制度,新思想和新学才能传播。东京义塾冲击
封建思想罗网的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进步的。
东京义塾振兴
实业、服用国货的宣传,有利于越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积极提倡和鼓励使用新文字,在学生、市民和农村知识分子中掀起了学习
国语字的运动,促使
拼音文字成为越南民族通用的文字。由于东京义塾大力提倡国语字,为越南文字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它又被评价为“20世纪第一次大规模普及拼音文字的群众运动,其影响非常深远”。
东京义塾仅存在9个月,但它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旧思想,传播了新思想,为越南后来的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