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市(越南语:Thành phố Hà Nội,汉喃字:城庯河內,英语:Hanoi travel),为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
直辖市、特别城市,越南第二大城市,位于
越南北部,
红河三角洲西北部,
红河与急流江汇合处,距河口100多千米,北毗邻
太原省和
永福省,南与
河南省和和平省接壤,东与
北宁省、
兴安省和
北江省接壤,西与
和平省和
富寿省接壤,面积3344.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4月,河内市总人口为8053663人,是越南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截至2025年,河内市下辖12个郡、17个县、1个市社。
名称衍变
河内古城龙渊、龙编,三面被红河及其支流急流江的大堤所包围,因而得名。河内最初被称为古螺城。隋唐时期被称为龙都(Long Đỗ)、宋平(Tống Bình),唐末称为“大罗城(Dai La或Dai La Thanh)”,后称“升龙(Thang Long)”,《大越史记》记载,升龙中的“升”字不仅有“龙在飞翔”的意思,还有“龙在朝阳中飞翔”的意思。后又被称为“东都(Đông Đô)”,明时称为“东关城(Đông Quan)”,黎朝为“东京(Toan Thu)”,西山王朝时期为“北城(Bac Thanh)”,1831年更名为河内(Hà Nội),1888年河内成为法国租界,河内省会迁往沙巴(Cau Do),新的省根据地形命名为河东省。
越南民间对河内有多个称谓,有长安(Trang An),被越南儒家用作普通名词来指代首都,民众在指代首都升龙的民歌和谚语中使用它;芳清(Phung Thanh),意为芳清春色,对升龙春天景象的描述。越南文学中用Phung Thanh或Phuong Thanh指升龙城堡;龙边(Long Biên),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称谓,被用在诗歌中来指代升龙—河内;龙城(Long thành),升龙城堡的缩写,西山王朝诗人吴玉友著有《龙城光复记》;河青(Hà Thành),在诗歌中经常用来指代河内。此外,在民间语言中,有很多词语用来指代升龙和河内,如柯卓(Ke Cho)、上京(Thuong Kinh)、开间(Kinh Ky),1945年
越南八月革命后,越南报纸有时用常京、京祺、河清、黄耀来指代河内。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据越南古螺地下遗址考证,在20000年前的
旧石器时代,河内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生息的痕迹,越南历史上称为山韦文化(văn hóa Sơn Vi),在东莫湖北部出土山韦文化的遗迹中发现大量手斧和磨刀器等狩猎和农业工具。此后河内先后经历有
和平文化(văn hóa Hòa Bình)、冯原文化(văn hóa Phùng Nguyên)、
东山文化(văn hóa Đông Sơn)等史前文化。约17000~12000年前,河内被被海洋淹没。
越南史学界认为,约在公元前300年,河内城市化雏形出现。前257年,蜀王子泮灭
文郎国后平定各地之后,自称安阳王,国号
瓯骆,定都封溪(今属河内龙编郡东英县)。前255年,安阳王筑螺城,古螺城的出现标志河内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开端。但缺乏可靠的实物证据和史料记载。
封建时期
丁亥年(前214年),
秦始皇平
百越之地,安阳王败,蜀氏亡国,秦分百越和瓯骆之地为三郡,称之为
南海郡、
桂林郡和
象郡,河内隶属象郡的一部,河内以宋平县之称被载入史书。前204年,秦朝灭亡后,秦朝南海尉
赵佗自立为
南越武王,越南中北部包括河内是
南越国的一部分,在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多处南越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前111年,汉武帝灭
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
交趾郡、
九真郡、
日南郡,河内及其所属的越南中北部为中国直属领土,属
交趾郡管辖。40年,太守
苏定与朱莺部落百姓发生冲突,
雒越部落领袖
诗索被苏定处死,诗索妻子
征侧与其妹
征贰起事反抗,爆发
二征起义,攻下交趾、九真、日南等地六十五城,征侧自立为王,建都麋泠。42年,
汉武帝命
马援率军镇压起义,于次年平定起义。东汉中平四年(187年)至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趾太守士燮长期控制
交州全境,河内地区亦隶属交州管辖。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453年~464年),河内置宋平县,属
九德郡,后改为宋平郡。
南梁时,
李贲起兵据有交州,于梁大同十年(544年)称帝,改年号为“天德”,为“前李朝(
万春国)”,河内为其辖地。后被
南梁陈霸先平定。
隋开皇十年(590年)于汉羸楼县地置交趾县,治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属
交州。
唐朝时期,
唐高宗分交州之地为12州,59个县,并置安南都护府,河内成为安南都护府的中心。武德年(622年),交趾郡改交州,治交趾县(今河内市附近),后移治
宋平县(今河内市),辖境仅限于今河内市及河山平、永富、河北、海兴等省的一部分。永隆二年(681年),直属
安南都护府,为府治。至德二年(757年),直属
镇南都护府,仍为府治。永泰二年(766年),直属安南都护府,并复置南定县。大历二年(767年),移治新城。大历五年(770年),省南定县来属。贞元七年(791年),析置南定县,治今河内市东北。咸通年间,
南诏两次攻破南定县,唐朝撤销安南都护府建制。咸通六年(865年),
高骈收复南定县,设静海军,以高骈为
静海军节度使,驻守安南都护府辖地,高骈在安南地区修建城池,宋平改称大罗城,筑望敌楼55所,造屋40余万间。,城周围有5座城门、55座瞭望塔、3条护城河、34条横道和纵道。
唐末及五代十国时,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
静海军节度使一职,与中国岭南的
南汉对峙。930年,南汉灭曲氏,委任爱州人
杨廷艺管治越南地区。931年,
杨廷艺反叛,击败南汉驻军,自称节度使,统治安南地区。南汉大有十一年(938年),杨廷艺旧将
吴权控制当地,南汉出兵讨伐,吴权在
白藤江之战中击败南汉军队。战后,吴权自立为王,建立
吴朝,河内为其辖地,并在河内建造了开国寺(今河内镇国寺)。但随后吴朝发生内乱。968年,
华闾峒豪族
丁部领击败各地使君,建立国号
大瞿越,定都华闾,
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
交趾郡王”,河内为其辖地。
李顺天元年(1010年),
李朝开国君主
李公蕴从
华闾迁都大罗城,并改名“昇龙”(Thăng Long)。昇龙作为李朝的京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规模慢慢发展起来,开始建设宫殿体系,即乾元、集贤、讲舞、高明、龙瑞日光、月明、翠花等宫殿建设寺和庙,兴天、万岁镇教、胜严、真武观等寺庙。后建设独柱寺、报天塔、文庙国子监,并第一次拓展升龙城。
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李朝统治下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权臣殿前指挥使
陈守度篡位建立
陈朝。建中五年(1230年),升龙城划分为61个坊,城市人口增加,特别是新增外来居民如
华人、
印度人等,建造了城墙和宫殿,建设红河提,创立国学院和讲武堂。
元丰七年(1257年),
蒙古对越南出兵,攻破升龙。后
忽必烈于绍宝六年(1284年),遣
脱欢率军再次攻破升龙。重兴三年~重兴四年(1287年~1288年),元军再次攻入升龙,不久即行退出,陈朝在重兴四年(1288年)
白藤江之战中击败元军。
陈朝后期,君主昏庸,走向衰微。陈光泰十年(1397年),
陈朝权臣
胡季犛将都城迁至西都清化,以昇龙为“东都”(Đông Đô)。圣元元年(1400年),胡季嫠废黩陈朝少帝而自立,建立
胡朝,陈朝灭亡。胡朝建立后侵犯明朝边地。中国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进兵其地,置郡县,设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司治交州府(今越南河内市),改称“东关城”(Đông Quan)。顺天元年(1428年),清化蓝山豪族
黎利(Lê Lợi)击退明军,建立
黎朝,定都昇龙城,三年后将东都改称为“东京”(Đông Kinh)。顺天二年(1430年),规划和把升龙城分为36街坊。光顺七年(1466年),黎圣宗重划黎朝行政区划,以昇龙城为中都奉天府,下辖永昌县、广德县2县。
16世纪初,后黎朝走向衰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东潮(今越南广宁省)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取京城升龙。起义军最终被后黎朝平定,但宫廷内争权夺利的斗争越演越烈。1516~1527年,升龙皇城被推毁。明德元年(1527年),
莫登庸逼恭皇退位,建立
莫朝,迁都
清化,称“西都”,旧都升龙被称为东都城堡。明朝于元和元年(1533年)拥立
黎昭宗少子
黎维宁为帝,
后黎朝恢复帝统。1585年,重建皇城,此皇城规模比以前大,建设防御垒在大锣城外部。光兴十五年(1592年),后黎攻破升龙,迁回升龙以作国都,莫茂合从河内逃亡到东北部山区。
后黎朝末期,越南爆发
西山起义,归仁西山邑阮氏三兄弟在越南北方建立
西山朝,1786年从南定攻入升龙,结束了后黎朝”在北方的统治,后改为“北城”(Bắc Thành),阮光垂驻守北城,统辖原郑主统治的北河地区。该年北城发生大火,烧毁了该市三分之二的地区。
嘉隆元年(1802年),
阮朝建立,定都于
顺化,在昇龙置北城总镇、协总镇各一名,统辖北城十一镇。嘉隆四年(1805年),改昇龙城为昇隆城,改奉天府为怀德府,广德县为永顺县。明命七年(1826年),市区发生一场大火,数十个村庄和坊的数千个屋顶被烧毁,许多人受伤、死亡。明命十二年(1831年)十月,
明命帝实行区划改革,设立河内省。明命十八年(1837年),河内城外发生火灾,烧毁房屋1400余间。
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11月,
法国以谋求由
红河进入
云南的航路为借口炮击河内城。11月20日,河内总督阮知方战败被俘,河内陷落,法军乘势攻下海阳、宁平、南定三省。
刘永福率领活跃在中越边境的
黑旗军应越南政府之请,12月21日在河内西城门外与法军展开第一次
纸桥之战,取得河内大捷。但后越南与法国签订《
越法和平同盟条约》,越南开河内三处为
通商口岸。
嗣德三十五年(1882年),法国再度进攻越南。同年4月21日,法军占领河内和其他城市,越南再度向
黑旗军求援。刘永福率黑旗军进援河内,将法军围困河内一年多。嗣德三十六年(1883年)5月,黑旗军在河内城西第二次纸桥之战中,击毙法军继任统兵官李维业,阻止了法军北侵计划。同年8月,越南阮朝被迫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Hòa ước Quý Mùi,1883),法国实质上控制了越南,由此爆发了
中法战争。1885年,中法签订《中法越南条约》,被迫承认法国对于越南的殖民统治,取消了越南与中国之间的藩属关系,包括河内在内的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占领河内之后,法国殖民摧毁了在河内封建时代原有的城墙和传统建筑,只留下36街坊区和城门。
殖民时期
同庆三年(1888年),
阮朝割让河内、
海防和
岘港给法国。同年7月19日,法国总统
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签署建立河内市的法令,建立以印度支那总督为首的行政机构。10月,
阮朝正式割让河内省给法国。
成泰二年(1890年),殖民政府以里仁府设
河南省。河内省先后改名为梂多省和河东省。成泰后期,殖民政府将河内外城(郊区)设为环龙县,划归河东省管辖。成泰十四年(1902年),印度支那总督
保罗·杜美(aul Doumer)颁布法令,将河内省改为草岛省,法国国民议会确定河内为
印度支那联邦的首都。1904年,改称河东省。
法国在原升龙城南部填塞水系湖泊,进行大规模水系治理和市政建设,修建堤坝防洪抗灾,改善航路和农田浇灌系统,并建成龙边桥以联系红河两岸,跨印度支那铁路项目使河内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修建供水和排水系统,提升了河内的公共卫生水平。从1898年到1902年,河内人口从30000人增加到120000人,河内的资源和人口向四周蔓延,靠近河内的的几个车站,如丁田(Thuong Tin)和富里(Phu Ly),因铁路的修建人口增加,成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行政中心。
1915年,法国政府将郊区归还河东省,并命名为还龙区。1921年,河内市人口只有7.5万人,到1928年,人口增加到126137人。1936~1939年间,越南民主阵线运动兴起,以河内为中心,出现了公开的共产主义小组、新闻小组、党报和阵线报纸,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等大批民众在河内不断爆发大规模的示威、罢工和抵制市场活动。
1940年,河内被
日本侵占,法国殖民者同意日军驻扎,越南成为法日双重统治的殖民地。1945年 3月,日本发动政变并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在法属印支实施直接统治,宣布承认越南脱离法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建立“
越南帝国”,推举保大帝
阮福晪为皇帝,定都河内。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越南越南代表大会通过了“起义总指挥部”,在越南发动了
八月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河内及其越南北方、
老挝大部及
泰国北部由中国托管。9月28日,中国入越受降部队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在越南总督府受降大厅举行仪式,接受侵越日军的投降。
越南独立后
1945年9月2日,
胡志明在
巴亭广场举行群众大会,并宣读《独立宣言》,宣布
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河内成为
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法国殖民者在1946年进入越南。同年12月,
越盟与法军在河内地区爆发争夺战,越盟不敌被迫撤出河内退往越南北部山区,法国暂时占领河内。1954年
奠边府战役后,同年7月21日法国被迫签署关于在越南停止敌对行动、承认越南、
老挝、
柬埔寨三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从越南北方撤军的《
日内瓦协议》,根据协议,法国军队有80天时间从河内撤军。同年9月17日,河内市军政委员会根据政府决议成立以接管河内;9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与法国签署河内军事移交协定;10月2日,签署河内行政管辖权移交协议;10月9日,越南人民军河内市军政委员会各下属部队及308大团分成多个方向进入河内,随后河内成为中央直辖城市,由4个内城区和4个郊区组成。
1961年4月20日,河东省丹凤县5社、怀德县3社2村、河东市社1村、青池县1市镇10社3村、
北宁省嘉林县15社、慈山县1市镇10社、仙游县2社、顺成县2社、永福省东英县16社、安朗县1社、金英县1村部分区域和兴安省文江县1社划归河内市管辖。同年5月31日,河内市调整行政区划,划分为4区庯4县,市区划分为还剑区庯、二征夫人区庯、巴亭区庯和栋多区庯4区庯,在郊区西部析置慈廉县,与北部
东英县、东部
嘉林县和南部
青池县并为河内市郊区4县。
1972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
尼克松批准命名为后卫II的轰炸行动,出动
B-52战略轰炸机对越南河内进行大规模轰炸。1976年7月2日,越南南北统一,河内成为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1978年12月29日,越南国会将河山平省山西市社、河东市社和巴位县、福寿县、石室县、丹凤县、怀德县5县,永富省朔山县和麊泠县2县划归河内市。
图册资料来源:
1981~1984年,河内在列宁格勒城市研究院的前苏联专家援助下编制的河内总体规划,在西部和南部各规划了5个特色工业区,城市总体向西北、西以及西南方向扩展。1986年。越南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河内总体规划确定城,向南和向西北延伸,发展周边卫星城。
1991年8月12日,越南国会拆分河山平省为
和平省和
河西省,将河内市山西市社以及巴位县、福寿县、石室县、丹凤县、怀德县5县划回
河西省,麊泠县划回永富省。1995年10月28日,增设西湖郡。1996年11月22日,增设青春郡和纸桥郡。1999年,河内成为亚太地区唯一获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和平城市”称号的城市。
2003年11月6日,增设龙编郡和黄梅郡。2008年5月29日,越南国会通过决议,自8月1日起,河西省全省、
永福省麊泠县,以及和平省良山县3社并入河内市。2009年5月8日,原河西省河东市和山西市改制为河内市河东郡和山西市社。201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河内列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河内市位于越南北部,
红河三角洲西北部,
红河与急流江的汇合处,距河口100多千米,地处北纬20°53'到21°23',东经105°44'到106°02'之间,北部毗邻
太原省和
永福省,南部与
河南省和
和平省接壤,东部与
北宁省、
兴安省和
北江省接壤,西部与和平省和
富寿省接壤,面积3344.7平方千米。
气候
河内市地处热带季风区,属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6℃,平均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明显季节。春季始于2月,持续到4月。夏季始于5月~8月,天气炎热多雨。秋季始于8月~10月,天气凉爽飞。冬季始于11月~次年2月,天气寒冷干燥。夏季持续时间较长,气温可达40°C,冬季气温低于5°C。全年太阳辐射充足,年平均总辐射量约为120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湿度为80~82%。极端最高气温42.8℃,日雨量最高568毫米,多年平均下雨日数144天。年平均最低相对湿度84%,年平均最低相对湿度95%,年平均蒸发量989毫米,年平均光照时数1464小时。夏季平均风速2.2米/秒,冬季为1.8米/秒。
地质
河内市位于华南地块南缘,地处第三纪盆地红河盆地(莺歌海—宋红盆地)的西北端,在河内第四纪沉积物剖面中,从下到上分为以下五个地层,早更新世冲积沉积物(乐池组),主要为粘土砂、砾石等;中-晚更新世冲积层和冲积-洪积层沉积物(河内组),主要为砂质粘土、砾石、粗粒沙等;晚更新世冲积层、湖泊沉积物和湖沼沉积物(Vinh Phuc组),主要为硬质粘土、沙质粘土等;早至中全新世湖相、海相和沼泽沉积物(海洪组),主要为极软至软砂质粘土;全新世晚期冲积层和冲积湖沼沉积物(Thai Binh组),主要为粘土砂、砾石等。
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的
第三纪初期,在河内洼地有深断层活动,在古海槽的旧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海槽,由于槽内强烈的沉降运动,加上两侧的造山运动,砾石堆积在槽底,有一段时间海水进入并淹没了三角洲,该地区被称之为河内湾。
第四纪早期,约100万年~30万年前,海水从三角洲地区退却,大陆沉积物取代海洋沉积物,砾石和红色红土混合覆盖着海洋沉积物,厚度达150米,约30万年前(
二世纪晚期),海水再次上涨,覆盖了平原,留下了高岭土层、细粘土层和沙子层。约在40000~20000年前,海水逐渐退却。全新世初期,约17000~12000年前,海水再次向内陆移动。
地形地貌
河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位于
红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地形约占3/4,其中北部平均海拔8~12米,西北部平均海拔12~15米,中心平均海拔5~7米,南部和东南部平均海拔3~4米。丘陵地形类型位于在河内北部的朔山县,海拔在15~300米。河内主城区地貌特征皆为河、湖和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超过10米,自城市中心区向外海拔逐步降低,从海拔8米减下5米。山地主要分布在离市区较远的城郊,如朔山、巴位、国威、美德各县,主要的高山有巴位山(BaVi,1281米)、嘉耶山(707米)、鸟脚山(462米)、青灵山(427米)等。河内主城区也有一些坡度较低的坡地,如栋多坡、弄山、看山等。
土壤
河内市土壤有24种土壤类型,主要是粘土,3~10米厚,红河两岸地带是亚粘土和砂土,为4~6米厚,在市域南部的几处是淤泥质土、灰色土。河内市范围的土壤类型主要有冲积土、水稻土、沙土、黄红土。冲积土分布面积最广分布主要在各条河两岸,水稻土次之,沿江两岸以呈块状的水稻土和冲积土分布最广。水稻土是最主要的农业土壤,经过生产利用,熟化程度比较高。沙土多见于红河的河滩和红河沙洲。黄红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5米以上的丘陵区域,多见于北部丘陵和低丘岗。
水文水利
河内市湖泊池塘众多,有大小湖泊100多个,其中大部分是天然泻湖,如
还剑湖、
西湖、七亩湖、竹帛湖、禅光湖等;有7条河流流经河内,红河流经河内市,流经河内的红河河段长达163千米,占流经越南境内河流长度的1/3,其他河流有底河(sông Đáy)、墩河(sông Đuống)、桥河(sông Cầu),及流经主城区的金牛河(sông Kim Ngưu)、苏历河(sông Tô Lịch)。
河内市境内有12大水厂和水站,每天可开采地下水供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黄梅泵站是主要泵站,建于1998年,包括六个3米宽的水闸,最高水位为11米,设计泵送能力为45立方米/秒,二期建设后扩大到90立方米/秒。
生物资源
植物
河内有各种高等植物物种共有247个属644个物种,157家族,其中有13个珍贵稀有植物种类和150种非本地物种,隶属于78个属和54个科,木本植物种类120种,属于29科,其中城市地域内有97种,占全城市植物种类80.8%,属于28科。河内市有725棵古树,在植物学上归类为30科60种,河内的绿化树约有172种,总归类为55科,其中花树有21种,果树26种,提供油和树脂的树木14种,药材树3种、提供单宁酸的树种3种,提供高档稀有木材的树木12种。越南观赏植物园拥有超过2000种不同的花卉和植物,最为突出的是270种玫瑰、40种攀缘植物、观赏植物、热带植物和1500种其他花卉。
动物
河内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饲养繁殖和育种4只老虎、20只猴子。2021-2022年,越南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中心确认河内市的红河中滩鸟类种群至少达到232种,其中包括濒危保护鸟类的迁徙鸟类192种,包括
草鹭、
红胸田鸡、
黑卷尾等。2018年4月,动物保护组织河内市郊的湖中发现一只极度濒危物种
斑鳖。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河内市土地使用划拨面积332889.0公顷,其中农林渔业用地188601.1公顷,非农业用地134947.4公顷,未利用土地9340.5公顷,农业用地集中主要在市内五郡,林业用地主要落在朔山县。
水资源
河内市境内有2个第四纪含水层,含水砂层颗粒较大,多为细砂、中粗砂、砾石、卵石等,地下水位2~5米,在一些低洼地区的地下水位0.5~1米。全市饮用水源体污染程度较轻,水质基本符合国家水类标准,但城市局部地区已出现地下饮水源污染的现象,由于各企业和市民自己钻井开发地下用水资源,使地面污染物沿着钻井进入地下水造成局部的污染。河内市排水系统主要靠四条河,由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医院废水等直接排入排水河流,而没有经过处理,因此每条河水质量被污染比较严重。
自然灾害
河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河内构造盆地有一条深断层系统穿过,仍持续发生构造活动,易发生地震。200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高达一米的水淹没了该市的街道,城市交通陷入瘫痪,造成的总经济损失超过1.77亿美元。2015年6月13日,河内遭暴雨和强雷暴袭击,导致市内多条街道被雨水淹没,1000多棵树被刮断或连根拔起,导致2人死亡和10多人受伤,西湖、巴亭、还剑、青春、黄梅、龙边等郡部分区域发生停电。2024年3月25日上午8时5分35秒,河内市美德县发生4.0级地震,地震坐标为北纬20.770度—东经105.720度,震源深度约16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河内市下辖12个郡、17个县、1个市社,共计30个县级行政单位。河内市人民委员会位于河内市还剑郡丁先皇街79号。
政治
河内市是越南中央直辖城市之一,河内市委书记由越共中央任命,每届任期五年。市人民委员会是最高行政机构。2024年6月28日,越南第十五届国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首都法(修正案)》,共7章54条,明确规定首都的地位和作用,建设、开发、管理和保护首都的政策和责任。该法自2025年1月1日起生效,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生效。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越南统计总局统计,截至2019年4月,河内市总人口为8053663人,是越南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其中男性为3991919人,女性为4061744人。城镇人口为3962310人,占比49.2%;农村人口为4091353人,占比50.8%。0~4岁人口为694775人,5~14岁人口为1329010人,15~24岁人口为114099人,25~64岁人口为6513607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7612人。
民族
根据越南统计总局统计,截至2019年4月,河内市有56个民族,其中
京族(Kinh)人数最多,为7945411人,占总人口的98.66%,其余少数民族主要有
芒族(Mường)、
傣族(Tày)、
瑶族(Dao),其中芒族62239人,占总人口的0.77%,
傣族19236人,占总人口的0.24%,瑶族4663人,占总人口的0.05%,其他民族有
岱依族、
侬族等。
语言
河内市居民使用
越南语北方话,属于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越芒语支,是越南官方用语及通用媒介语,越南语书写系统共有29个字母,其中12个元音字母,17个辅音字母。越南语语音系统包括14个元音(11个单元音,3个双元音),2个半元音,19个辅音,6个声调(横声、玄声、问声、跌声、锐声、重声)。越南语音节由三部分组成:声母、韵母和声调,19个辅音都可以做声母。越南语的韵母部分包括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在越南语音节中,声调和主要元音是不可或缺的成分。越南语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尤其是在表达抽象事物时绝大部分使用汉根词,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汉越词。在拉丁化的过程中,除词汇方面吸收了法语,在词法和句法方面受法语影响也较大。
宗教
河内市的宗教主要有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
儒教、
道教。
佛教
佛教传入越南已经有近2000年,2、3世纪佛教确已经过多种途径传入越南。越南佛教有15个教派, 大部分属
大乘佛教,若干派别属
上座部佛教。李朝至陈朝(1226~1404年)是佛教在越南的全盛时期。河内市境内的佛教属于汉传佛教支系,与中国佛教有直接法脉传承。河内市中心有超过100间佛教大小寺院,包括镇国寺、东桥寺、馆使寺等,其中镇国寺是越南古老的寺庙之一,馆使寺为越南佛教协会总部。河内有404座寺庙,登记在册的和尚和尼姑共367名。
儒教
儒教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学说,属于文化和哲学的范畴,而不是一种宗教。但是当一种学说被公众所接受 , 成为他们行为的规范,其创始代表人被公众所崇拜并被以比较固定的仪式去宣扬和纪念的时候,近乎是一种宗教了。公元前111年,孔子学说于是传入了交趾、九真、日南等地区。阮朝时代(19世纪),越南的儒学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道教
道教与佛教传入越南的时间基本相似,最早传入越南的符箓派道教,该派别的降妖除魔、治病驱鬼、祈福消灾等倡导与当地原始宗教有相似之处,故传入后便为当地人民所接受并广泛传播。真武观位于西湖边,是越南现今保存得最古老的中国传统道教活动形式的道家观落,西湖府街,逢农历初一、十五,西湖府香火旺盛,每年都有祭祀仪式。
天主教/基督教
天主教在17世纪中期从西方传入越南。河内市有近18.9万天主教徒,占河内市人口约3%,分为河内、兴化和北宁三个总教区,共有491个教区,境内的河内大教堂是罗马天主教河内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经济
综述
河内市属越南北部重点经济区,是越南全国的商业中心,主要产业包括农业、纺织、金属冶炼、建筑和旅游业等,工业部门主要有机械、化工、纺织、制糖、卷烟等,其中机器制造成为全国中心,建有尚亭、永绥、文典、嘉林、东英等新新工业区,贸易是另一大主要支柱产业,2023年服务业和贸易占比为66%。
2023年,河内市地区生产总值(GRDP)约540亿美元,人均收入达6348美元(1.511亿越南盾)。2024年,河内市地区生产总值(GRDP)增长率达到6.52%,河内市地区生产总值(GRDP)约580亿美元。
第一产业
2023年,河内农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达10亿美元。但河内农业生产仍然规模小、分散、落后。河内市有水产养殖水域面积约2.42万公顷,有水产养殖户2.58万户,但大多数是小型、分散的养殖户,产品主要供国内消费。
河内市农业用地面积较大,超19.7万公顷,其中可生产面积近16万公顷,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2000余公顷,有机水产养殖面积10多公顷。市内共有200多个水稻集中产区,总面积约4万公顷,其中优质稻米产区共15个,蔬菜集中产区共18个,果树集中产区共19个,花卉和观赏植物集中产区共17个,优质茶叶集中产区共6个,水产集中养殖区共15个,药用植物集中种植区共10个,水牛和牛饲料原料产区共5个,居民区外的集中畜牧养殖区共14个。果树集中产区集中在丹凤、张美、福寿、国威等地区,主要种植
柚子、
橙子、
香蕉、
龙眼等果树。
第二产业
河内市形成了8个主要工业产业,包括数千种工业产品,有工业区共10个,总面积1347.42公顷,集中制造与生产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电力电子、服务于纺织品服装和皮革鞋类的产品、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产业的产品等。截至2022年10月,河内市共有81家企业的117个产品获主要工业产品称号,其中收入超过1万亿越盾的企业22家,跻身越南500强企业名单的企业12家,获得全球品牌的企业10家。
2024年前9个月,河内工业生产指数较2023年同期增长5.4%,其中加工制造业增长4.8%,机械设备生产增长26.1%,纸及纸制品增长12.6%,服装增长9.3%,床、衣柜、桌椅增长8.7%等。
第三产业
2024年,河内市出口金额约194亿美元,进口金额约31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消费服务收入约347.3亿美元。主要出口计算机、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纺织品服装、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农产品等。
2024年1~10月,河内市共吸引了16亿美元的外资。其中包括233个新批项目,注册资金超过11亿美元;增资项目160次,增资总额1.84亿美元;外国投资者出资购买股权192次,资本总额2.08亿美元。河内证券交易所位于河内市。
河内市是2024年越南旅游收入最高的三个地方之一。2024年,河内市全年游客总量接近2800万人次,总收入达110万亿越南盾,同比增长超18%,其中国际游客635万人次(过夜游客接待量447万人次),同比增长34.4%;国内游客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7.5%。有3760个住宿接待单位、71246间客房。
社会
教育
河内市是越南教育中心,大部分高校是公立学校。河内市有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学前教育为6岁以下,基础教育分为小学5级学制、初中4级学制、高中3级学制,高等教育分为大学专科或本科4至6级学制、硕士2~3年学制、博士3~年学制。
截至2022年6月,河内市共有2835所学校,70199个班,2206906名学生,138090名教师,教室72796个,其中高中学校为2303所,初中学校692所,幼儿园共有927所;2021~2022学年,全市新建学校共51所,总投资额达2.885万亿越盾,修缮与改造605所学校,总经费近5.008万亿越盾。
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组织公布的202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
河内理工大学、
越南河内医科大学入选,其中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共有4个学科/学科大类进入世界400强,7个学科/学科大类进入世界500强。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VNU),是一所越南的高等院校,位于河内,共设7个会员大学。学校前身追溯至1906年的印度支那大学;1945年更名为越南国立大学,1956年改为河内综合大学;1993年12月,河内综合大学合并河内第一师范大学、河内外语师范大学组建河内国家大学;2001年,河内国家大学进行重组,合并河内一些主要院校。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在越南科教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由政府总理直接分管。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4682人,开展190个本科生培养项目、198个硕士生培养项目和118个博士生培养项目。
河内理工大学
河内理工大学(Đại học Bách khoa Hà Nội,HUST)是越南第一所也是现今规模最大的理工大学,学校前身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越南国立大学基础科学学校;1956年6月,正式成立河内理工大学。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40个附属单位,包括13个培训单位、6个研究单位、12个集中管理单位、8个支持服务单位、1个BK控股公司,有38000名本科学生、硕士生和研究生,有160个培训项目,65个学士/工程项目、63个硕士项目、32个博士项目。
医疗
河内市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卫生部直属医院、河内市卫生局直属医院以及其他行业直属医院。据河内市统计局的数据,河内医疗行业有91个直属单位,包括43家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床位数8025张,其中24家综合医院,有11家市级医院,14家县级医院及18家专科医院。此外河内市医疗行业还包括20个专科中心,29个乡镇医疗中心,45家地区诊疗所,4家产科医院及577家乡镇卫生院;河内卫生机构包括18个卫生部直属单位、43家河内市卫生局直属的公立医医院以及数百家非公立医院、诊疗室、卫生院。卫生部直属公立医院卫生人员总数为19355人,河内卫生局直属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人员总数为13106人。
截至2019年,河内市共有41家医院,郡(市县)医疗卫生中心30家,工作人员约2万名,其中“人民医生”4名,“优秀医生”28名,教授1名,副教授7名,获博士学位的医生85名。2023年,河内市每万人医生人数为14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4.33%。境内有
登革热等疾病传播史。
文化
河内市定期举办
河内国际电影节、河内国际杂技节、河内旅游奥黛节等文化活动,是2004年亚欧会议(ASEM)、2006年越南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各国议会联盟第132届大会(IPU-132)、美朝两国第二次峰会(2019)、2025年《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签署仪式、
第37届东盟峰会主办城市,主要文化场馆有
越南军事历史博物馆、河内大剧院、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等。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Bảo tàng Lịch sử Quốc gia)位于河内市还剑郡长前坊,是越南国家博物馆之一,2011年由越南历史博物馆与越南革命博物馆合并而成,博物馆展览面积达4000平方米,保存约20万件越南文物、历史文化文献;包括越南从史前到1945年的历史时期近11万件文献,文物和国宝20件。
河内大剧院
河内大剧院(Nhà hát Lớn Hà Nội)坐落于河内长钱大街,是越南首都河内标志性建筑。该建筑始建于1901年,1911年完工,仿照法国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但规模略小,且所用材料符合当地气候。法国建筑师哈利(Harlay)和布瓦耶(Broyer)是该建筑的设计者。
体育
河内市是2019年的第18届亚洲运动会、2022年
第31届东南亚运动会、第九届亚洲健美操锦标赛主办城市,有美廷国家体育场(Sân vận động Quốc gia Mỹ Đình)、美廷室内田径馆等体育场馆,定期举办越南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在第31届东南亚运动会中,河内承办开闭幕式和18项运动赛事,参赛的河内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参加了40个赛项中的36个,为越南体育贡献了151枚奖牌。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1280多个室外健身场所,已安装的健身器材达1.05万件。
媒体
河内市有
越南人民报(Báo Nhân Dân)、
越南电视台(VTV)、
越南之声广播电台(VOV)、
越南通讯社(Thông tấn xã Việt Nam)、越南人民军报(Quân Đội Nhân Dân)、越南人民公安报等多媒体新闻机构,其他媒体机构有河内广播电视台(Đài Phát thanh - Truyền hình Hà Nội)、河内时报(Hanoi Times)、新河内报(Hà Nội Mới)等。
科技
在越南科学技术部公布的2024年地方创新指数排名中,河内市排名第一,全国约60%的科研人员聚集于此。河内市有149家科技企业,涵盖信息传媒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技术和化学药物、集成技术等,有越南科学技术翰林院(Viện Hàn lâm Khoa học và Công nghệ Việt Nam)、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Viện Hàn lâm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等科研机构,建有越南宇宙中心天文台。
环保
河内市空气污染严重,交通运输是细颗粒物排放的最大来源,占PM2.5总排放量的50%至70%,出现二氧化氮和臭氧气体的局部污染。此外河内面临来自超17个工业区、约1300个手工业村和郊区自发焚烧垃圾的问题。河内市采取多项措施来控制空气污染、尾气排放及粉尘情况。截至2023年,河内市共有63个公园和花园,河内市蜂窝炉已减少了约99.8%,郊区秸秆焚烧量减少了80%,数百个手工砖窑停止运作,河内市还实施了旧摩托车排放检测计划等,以改善空气污染。
交通
综述
河内市位于越南南北向及沿海到内陆的必由之路,大量铁路等在这里交汇,也是北方公路的总枢纽,市区有内
河内内排国际机场和
嘉林机场,道路网络主要呈环形放射状,有些地区呈棋盘式。有横跨红河的龙边桥、章阳桥、升龙桥等6座桥梁,龙边桥(Cầu Long Biê)采用法式建筑风格设计,横跨红河两岸,全长2290米,其中引桥长896米,桥体由19个钢梁桥跨和20根桥墩支撑,为河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公路
河内市的公路网由省级公路和国道组成,主要公路干线有1A国路、2号国路、3号国路、5号国路、6号国路和32号国路等,河内市通过3号国路、2号国路连接北方都市群(朔山-大涞-福安),升龙北-内排道路连接到城市中心,有河内–太原高速公路、河内–海防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越南河内—老挝万象高速公路。
铁路
河内市的铁路网络的总长度达1232千米,从北到南延伸,从东到西连接到其他主要城市,有5条重点铁路线,其中4条位于红河以北地区,包括河内–胡志明市、河内–老街、河内–太原、河内–谅山、河内–海防等路线。此外,市内还有河内环城铁路,河内市内还有安圆–玉会路线,有2条国际运输线路和“两廊一圈” 框架对接合作规划的线路,即河内–谅山–中国凭祥线路和河内–老街–中国昆明线路。但轨道大多为1000毫米窄轨单线,铁轨、枕木和信号信息系统均陈旧。铁路线路主要由河内铁路运输股份公司(Haraco)运营。
航空
河内市有
嘉林机场、
河内内排国际机场2个机场。河内内排国际机场(越南语:Sân bay Quốc tế Nội Bài,IATA代码:HAN;ICAO代码:VVNB)位于越南河内市朔山县富明乡,机场等级4E,是越南第二大国际机场,有2条跑道,国内旅客航站楼(T1)、国际客运航站楼(T1)2个航站楼,货运枢纽总建筑面积为4.4万平方米,年货运量为20.3万吨。
公共交通
河内市公共交通由河内公共服务与运输公司(Transerco)运营,运营83条招标公交线路和1条BRT(快速公交系统)公交线路,车辆共计近1100辆。建有200个共享单车服务站。2023年1月~9月,河内市公交车运行班次545.1万个,实现客运量4.1亿人次,其中BRT(快速公交)线路客运量达340万人次,吉灵-河东线运送旅客700万人次。
河内市建有河内都市铁路,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中吉灵-河东线轻轨是越南河内首条轻轨线路,线路全长13.05千米,设12个车站,设计时速80千米/时,平均时速为35千米/小时,全段均为高架,每年客运量为1000万人次。2024年8月8日,8.5千米的呠-河内火车站高架地铁段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人文
饮食
河内市是越南是民间饮食艺术中心,同时也是美食的聚集地,主要美食有河内米粉(Phở Hà Nội)、西湖炸虾饼(bánh tôm Hồ Tây)、富都米线(bún Phú Đô)、约礼肉团(giò chả Ước Lễ)、望村扁米(cốm Làng Vòng)、米池扁糯(cốm Mễ Trì)、富上糯米饭和甜品(xôi và chè Phú Thượng)等。2023年,河内市103家餐厅中有43家入选入选《
米其林指南》,其中3家餐厅获米其林一星。猫途鹰将河内列入2022年全球25个最佳美食目的地榜单,并在2023年美食爱好者二十大目的地名单中排名第三。
河内居民喜清淡、清火、原味,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偏向于采用蒸煮、烧烤、熬焖以及凉拌的方式,常将咸甜混合在一起,如
鱼露会加糖,吃西瓜会沾盐等。在冬天,河内人喜吃肉或者油脂类食物驱寒,在夏天喜用酸汤调和。河内人喜生吃蔬菜,有
空心菜、
生菜、
香菜、
薄荷、
绿豆芽等,生吃青菜配有蘸料,蘸料主要是鱼露、酸醋、新鲜柠檬汁。
河内米粉
河内米粉由牛骨头熬制的汤汁、
牛肉、粉条组成。米粉用开水烫透捞出后放到碗里,上有薄牛肉,撒着葱花、香菜、嫩姜丝等,加辣椒片作点缀。其特点为鲜嫩的牛肉、软滑的粉条、姜丝的微辣、辣椒的猛辣、香菜的清香、牛肉的香味等融合在一起,味道柔和、甘美。
吕望炙鱼脍
吕望炙鱼脍(Chả Cá Lã Vọng)是河内有名家传风味小吃,炙鱼脍主料用念鱼/乌鱼,最可口的是鲮鱼,把鱼去骨去刺切成片,用调味品稍腌,夹在竹夹里放在火炭上烤。吃时,食客面前摆一个小火炉,把已烤好的鱼片放在小锅里炒热,配五香炒花生、烘面皮、米线及小回香/葱/香菜等蘸虾酱,柠檬汁配辣椒,十分可口。
清池粉卷
清池粉卷备受河内人喜欢,是河内市黄梅郡清池坊的特产。香米是主要原料,薄如纸是作粉卷的手艺要求。清池粉卷一般不加馅儿,一层层地叠放在竹篮里,上盖有荷叶或香蕉叶。卖粉卷的人头顶竹篮,穿越河内大街小巷,边走边叫卖。每片粉卷上面撒着油炸后呈褐黄色的葱段。不同的粉卷叫卖人有不同做法的蘸酱,佐以桂花肉团、精肉团或炸豆腐和香菜食用。
西湖虾饼
西湖虾饼的做法是将面糊裹上西湖的淡水虾,放入油锅中炸,炸至虾饼鼓起来、呈酥黄色,出锅后沥干油份即可。炸熟后的虾饼丰满香脆,金黄色的皮点缀着红色的虾。虾饼所用佐料有生菜和米线,佐以啤酒食用。
习俗
庙会
每年新年伊始,前往祠堂、庙宇参拜是河内市市民的文化传统,这一时期,各大寺庙均会举办
庙会活动。河内市一年中拥有1206个庙会。河内市的庙会有香山寺庙会、栋多丘庙会、古螺庙会、荣圣(扶董天王)庙会、潮曲村庙会等。其中栋多丘庙会于每年大年初五举行,以缅怀阮惠及西山义军,是河内市最大的传统庙会。香山寺庙会是越南北部春节期间的文化特色之一,香寺位于河内市美德县香山镇的香寺,是越南意义特殊的文化及宗教遗址群体之一,被视为河内乃至整个北部地区佛教信仰的象征,年初赶香寺庙会被视为越南的传统文化。
节日
扶董庙与硕庙的天王节,也称荣圣(扶董天王)庙会,每年在河内的外围地区举行。春天水稻收割前,人们前来祭祀越民族神话中的英雄、神祗与圣人扶董大王。扶董大王因保护国家不受外来敌人的入侵而成为了保护收成、国家和平、家庭繁荣的守护神。每年农历四月,祭祀活动在出生地的扶董大王庙内举行。仪式象征性地重现他当年骑着白马入阵的情形,并且用旗舞飘扬来代表战斗。青年男子为旗师、鼓师、锣师、军师和童师的角色,而28名9-13岁的女孩子代表敌将。旗师的舞蹈动作和鼓锣声的变化象征着战斗的发展,在旗舞中翻飞的纸蝴蝶代表着驱散了入侵者。硕庙据说是圣董升天的地方,农历正月也会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包括为他的塑像举行沐浴仪式,在前往硕庙的路上散竹花作为供奉等。
艺术
音乐
歌筹(Ca trù)是越南的一种高雅民间艺术门类,于15世纪兴起,是一种特殊的音乐类型,对越南北部平原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歌筹以独特、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特征及歌词、唱腔、腔调的绝妙配合,加上梆子、底琴、园鼓等乐器的辅助沿袭至今。歌筹有三名表演人员,一名女歌手,一边用呼吸技巧和颤音创造独特的声音,一边打拍子或敲击一个木箱子;其他两名演奏人员,弹奏三弦诗琴和击鼓,分别演奏出低沉的音调和强有力的声音。一些歌筹表演中还包括舞蹈。歌筹有56种不同的音乐形式或曲调,民间艺人通过口头和技术传播手段,在家族内部正式传承歌筹作品中的音乐和诗歌。
戏剧
河内水上木偶戏(Múa rối nước)源于越南李朝(1010-1225年),表演一般会在节日或喜庆时候进行。其独特之处是表演方式,人们在水池上仿照越南农村村祠堂的建筑搭起舞台,民间称“水亭”,隐藏在后台的演员用长线或竹竿操纵木偶,使之在水亭上演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及戏份。水上木偶戏主要演绎越南民间农村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等。表演用的水木偶经手工精细雕刻而成,外面绘上各色颜料,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其造材用无花果树的树木为材料,此木轻而坚实耐水,易于水上操纵。
传统技艺
截至2025年3月,河内市有1350个手工艺村,汇聚了全国52种传统手工艺中的47种,其中337个手工艺村获得河内市人民委员会的认可,有光富桥香村、钟斗笠村、橘洞刺绣村、万福丝绸村等著名手工艺村。其中河内市应和县和林乡的泽舍手工艺村以其奥黛裁缝传统而闻名,泽舍奥黛的特色在于垂直手工缝制技术,将针线完全隐藏在衣服内侧,使每件奥黛都量身定制,既完美贴合身形,又保持柔软飘逸。
建筑
河内市主要古建筑为中式建筑、法式建筑,有文庙国子监、
独柱寺、三十六条古街等越南传统建筑工程,这些建筑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河内老城涵盖了82平方千米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三十六街”中的每条街道都承载着一种特定的手工艺行业,如鞋巷(Hang Giay)、竹巷(HangTre)、盐巷(Hang Muoi)等,马云街两侧建筑以河内本土建筑为主,是老城中具有传统风貌特征和气候界面形象的典型历史街道。
河内市1954年前建设的法式风格老别墅共1216栋。法式街区主要坐落在巴庭区和还剑区,大部分建造在19-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法式建筑工程是横跨红河的龙边桥,原以时任总督保罗杜梅(Paul Doumer)的名字命名,并由“戴德与皮勒”公司设计,于1903年建成。河内市内还有一系列精美的法式建筑,如印度支那总督府(今主席府)、北圻统使府(今政府宾馆)、印度支那银行(今越南国家银行)、路易斯菲诺博物馆(今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法院(今最高人民法院)等,这些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法式建筑针对热带气候的闷热潮湿进行了专门设计,每座建筑建有走廊、宽大的花园并环绕着主体建筑。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6月,河内市有5922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越南国家级遗迹区超1200处,占遗迹区的三分之一。
西镇祠
西镇祠(đền Voi Phụ),也称象伏祠,位于河内市巴亭郡玉庆坊金马街362号,被称为升龙四镇。该祠建于李太宗统治时期(1028-1054年)。中殿向内延伸,与后宫相连。后宫中央安放龙座,后宫有5个厢房。主庙屋顶饰有两条龙,四面有龙、凤、麒麟、虎等形状的弧形屋檐。
崇福寺
崇福寺,也称西方寺,坐落在河内市石室县石舍乡安山村勾漏山,是越南北部著名的名胜古迹。据古籍记载,崇福寺建于3-9世纪,重修于1554年黎庄宗朝代,西山朝修复一次。崇福寺傍山而建,自下而上共三座,称为下寺,中寺,上寺,呈“三字”形。从山脚到山顶的寺门建有239级蜂窝石阶。每座两层八顶,盖鳞瓦,飞檐翘角锔缀着粗瓷四灵动物,寺内供设着多用菠萝蜜木雕制的62尊朱漆贴金大小佛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6月,河内市有179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保护名录,1项被列入世界记忆文献遗产名录,26项被列入越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顺化宫廷雅乐
顺化宫廷雅乐(Nhã nhạc cung đình Huế)是越南宫廷精品音乐,是越南的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15—20世纪中在越南王宫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和舞蹈,雅乐在每年各种例行的典礼、丧葬、官方礼宾等特别仪式上都有演奏。顺化宫廷雅乐受华人、占人文化以及佛教、儒教和道教的影响,除采用中国宫廷音乐表演形式外,并对引进的音调、声调进行本土化改造,包括祭天礼仪音乐,祭祀礼仪、祭祀农神、城隍、社稷的五字乐,大朝乐、常朝乐、宴乐、宫乐。保存有八逸舞、六供拜舞、福禄寿三星舞、八仙献寿舞、吉庆呈祥舞、斗战胜佛舞、四灵舞、女将出征舞、扇舞姿、三国西游舞、六辙花马舞等,十本御、龙灯、龙吟等乐谱,采用多种曲调,雅乐、玄乐、丝竹祭乐、小乐、大乐、古啸大乐、韶乐、八音、丝终、丝床、丝古等。
芒族巫师信仰与社会习俗
芒族巫师信仰与社会习俗主要分布在河内市巴维、石室、国威三县,是一种与巫师进行祭祀活动相关的仪式,涉及到人们从出生、成长到死亡所经历过的大事。在巫师信仰活动的韵文和诗歌中,有许多古老的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和史诗等内容,均反映历史和解释古代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巫师信仰活动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祭祀文词,祭祀活动,祭祀环境和巫师,其中祭祀文词和巫师占据最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芒族的葬礼及祈福仪式。
地区象征
市徽
河内市徽设计元素为河内奎文阁(Khue Van),河内奎文阁坐落于河内文庙,文庙建于1070年,是越南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儒家崇拜和教育的中心。奎文阁建于1805年阮朝统治时期,是河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越南《首都法》规定将奎文阁选为河内首都文化的标志。
风景名胜
世界遗产
河内升龙皇城
河内升龙皇城(Hoàng thành Thăng Long)建于11世纪越南李王朝时期,原是7世纪时,由中国在红河三角洲的一块土地上排水而建的一座城堡。皇城建筑物与黄耀街18号考古遗址反映了东南亚红河下游河谷,在北部的中国与南部的占城古王国交互影响下出现的独特文化。2010年,升龙皇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升龙皇城由外而内分为三层,外城称作罗城或京城;中城叫作皇城,是朝廷命官住宿和办公之地;最小的内城称作紫禁城,只服务于皇帝、皇后和少数宫女。古城周围的街道仍沿用古城门的名称,如北门、南门、东门等街道。但升龙皇城中心留有一些建筑遗迹,如端门、敬天殿、后楼。坐落在皇城中心的敬天殿保留着有15世纪黎朝建设的两座石雕龙。古城北门仍保持原貌,最为突出的是一座塔式建筑,为高33米的河内旗台。皇城中心有法属时期建设的一些建筑工程、设有地下室和会议室的D67房。
其他景点
巴亭广场
巴亭广场(Quảng trường Ba Đình)位于河内的市中心,是举行集会和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巴亭最早爆发抗法运动;为纪念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越南“八月革命”胜利后遂以“巴亭”为此广场命名。巴亭广场有数条辐射状的林荫大道与河内市区其它部分相联,长1000多米,宽24米的雄王大道贯通广场。广场长320米,宽100米,共有210块草坪,中间是1.4米宽的人行道。广场中心有25米高的旗杆,广场外是主席府、巴亭会场、国会大厦等重要建筑。
镇国寺
镇国寺(Chua Tran Quoe)位于河内西湖的湖畔,是越南最古老的寺庙,建于544至548年李南帝时期,原名开国寺。镇国寺以佛教为主,红色的高塔相当显眼,越南从古代陈、李两朝起便陆续在湖畔建起不少宫殿和寺庙,逐渐成为河内一处名胜,寺四周是西湖的水。 镇国寺的主要景点为佛塔园,里面有许多建于18世纪的古塔。
河内文庙
河内文庙街的文庙古建筑群是河内最重要的古迹之一。
河内文庙(Văn Miếu Hà Nội)以存有“进士碑”而闻名,存有82块进士碑,每块碑上部标有科举考试的时间、碑文的撰写者、书写者、雕刻者以及考取的进士名单。文庙建于1070年,由越南李朝皇帝李圣宗在升龙京城 敕建。文庙门前耸立四根大柱,又称仪门,两边是下马碑。文庙门除正门外,有左右两侧门。门前的两条石雕龙为阮朝年制,庭院内有奎文阁,奎文阁整个木质构架在 4 根石柱上,阁上四面窗框呈圆形,与石柱间形成的方形,组成“天圆地方“的意境。
独柱寺
独柱寺(Chùa Một Cột)位于巴亭广场西南,又称延佑寺,即长久福祥。按《大越史记全书》所记载的内容,独柱寺于1049年李太宗朝代时期建设。现今独柱寺于1955年在原址依原样重建。独柱寺仿出水莲花建设,莲花台为方形,屋顶铺设红瓦,屋顶四角上翘,四条龙分别安放在四个顶角上。莲花台里安放着一尊观音菩萨塑像。莲花台安放在直径1.2米、地上高度4米的石柱,象征花梗,石柱四周的四根木支架如同花,寺身及四边微翘的屋檐,构成花瓣。1962年,独柱寺被列入越南国家艺术建筑历史遗迹区名录。
著名人物
友好城市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