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
1904年到1905年间日俄两国间的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战争(英语:Russo-Japanese War;日语:日露戦争;俄语: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1904年-1905年日本和俄罗斯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战争
战争背景
日俄矛盾
日本自大和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军国主义也同步崛起。不断对外推行扩张政策,企图将朝鲜进而将中国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摆脱了即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发展成资本主义强国。可是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急于靠军事掠夺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实力。
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台战争,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却从中国勒索了50万两白银的赔款,这使日本的扩张尝到甜头,也进一步扩张了其扩张贪欲。1875年日本迈开了侵略朝鲜的第一步,用武力打开了朝鲜的闭关大门,为日本向大陆推进提供了立足点。1879年日本完全吞并了琉球,实现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1891年3月,俄国为了控制远东地区而宣布修筑西伯利亚铁路,日本朝野受到极大震动,认为日本的利益线受到极大威胁。因此,日本要想控制朝鲜及满蒙,实现其大陆政策之目的,就必须打败俄国这个竞争对手。
日本携甲午战争胜利之威,迫使清政府接受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的举动,深深刺痛了俄国。日本不仅迫使清政府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单独控制权,而且迫使清政府割让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大片领土。沙俄早已把中国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马关条约》的内容一传出,俄国就迫不及待地建议列强联合干涉。
日本无力对付三国干涉,决定放弃辽东半岛,并于1895年11月8日与中国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以加付3000万两库平银赎回辽东半岛。俄国不仅协助清政府赎回辽东,而且以年息4厘贷款1亿两,以助清政府偿还对日赔款。
自15世纪以来,俄国通过对外扩张,其领土急剧膨胀起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封建殖民大帝国。进入19世纪后俄国对外扩张的重点指向近东的扩张受挫,同时又被迫放弃了俄罗斯美洲地区,这一切促使其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更加变本加厉企图在远东确立起霸权地位,以挽回它在其他地区的损失。
在甲午战争前,由于日本羽翼未丰,又在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与俄国存在着共同利益,采取了妥协之态。但《马关条约》签订的4月17日,俄国正式向德法两国提议对日进行干预日本想依靠美英意三国协商来对付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但遭到三国的变相拒绝。
由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及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中的表现,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对日、俄关系上,基本采取了联俄的方针。俄国期望已久的取道中国东北把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计划得以实现。1898年3月,沙俄又迫使中国将旅顺大连出租给它,并强迫中国允其将中东铁路延伸至这两个港口,然后再向西通至营口,向东通至鸭绿江。1900年,俄国又在镇压“骚乱者”和恢复秩序的借口下,出兵20万全面侵入中国东北。虽然,后来在其他列强的反对下,俄国名义上同意从东北撤兵,但实际上,俄国军队却在保护铁路的名义下把占领中国东北合法化。
同时俄国有积极在朝鲜扶植亲俄势力,力图取代日本在朝鲜的地位。俄国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使得二者矛盾尖锐起来。日本朝野已经将俄国视最大的假想敌。
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日本进行了以扩军备战为中心的“甲午战后经营”准备对俄一战而称霸远东,实现其“大陆政策”。经过十年的发展,十年的准备,日本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国营军需工业显著提高。海陆军备扩张巨大,一跃成为远东军事强国,为进行对俄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
俄国在中国东北势力的急剧扩张,也引起了其他列强的忧虑。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俄国出兵满洲,并企图独霸满洲,使远东国际矛盾也急剧恶化,英日之间迅速接近。“三国干涉还辽”后,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扩张打破了列强在这一地区的均势,特别是俄国推行的军事性独占政策引起了英国、日本和美国的不满。
1902年1月30日,日本与英国正式签订盟约,同时美国也同情日本,支持日本完全控制朝鲜,并期望日本来阻止俄国人在中国东北的扩张。
在英日结盟的形势下,法国不会为了俄国的利益而与英国交战,德俄之间本来就存在复杂的矛盾,同样不会为俄作战;美国在“门户开放”的口号下,要求中国东北对各国开放,自然不愿意看到俄国独占满洲的局面。这样,在即将爆发的战争面前,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这样有力的国际形势,促使日本政府下定了开战的决心。
战前准备
西方国家
英国:历来把俄罗斯看作同它争夺中国的对手。它企图怂恿日本阻止俄罗斯南下同它争夺中国长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结,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签订英日同盟,矛头针对俄国。
美国: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几度想插足中国东北,都被俄国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我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
法国:仍然忠于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圣彼得堡发表宣旨,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动的余地。这是把法俄军事同盟推广到远东,矛头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德国:继续执行其推动俄国东进的政策。它希望由于俄国占领东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国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国调开西部边境的俄军,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因此,德国对俄国1901-1904年间的远东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战争爆发以后,德国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当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东调时,德国表示愿为它加煤。后来甚至酝酿俄德“结盟”。
这样,到1902年春,上述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至此,日俄战争的国际条件已经形成。
俄日情况
俄国内部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对日战争问题上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两派主张。但在同日本争夺中国和朝鲜等基本的方面这两派是一丘之貉,都是沙皇政府对远东的侵略扩张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他们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面:一派以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为代表。他们看到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在欧洲和远东)困难重重,建议不要轻易发动对日战争,而应作出某些让步,同时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战争准备,待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加尔湖段通车,运输能力提高,旅顺及其外围要塞竣工,再伺机决战;另一派以御前大臣亚历山大·别佐勃拉佐夫、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为代表。这是一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帝国主义冒险家;他们过低估计日本的力量,认为日本是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根本不是伟大的俄罗斯帝国的对手,“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压倒,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的战争,以便制止革命”,“只有毫不含糊地使日本了解,俄国准备捍卫自己在满洲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不惜诉诸武力,才能够指望谈判获得成功”,因此主张对日强硬。国内革命高潮愈是逼近,这一帮人愈是想从战争寻找出路。
沙皇尼古拉二世本身是战争的罪魁祸首,但在发动战争的时机问题上,他凌驾于两派之上。他知道俄国准备不足,希望推迟战争,认为“时间是俄国最好的盟友”,“每一个年头都会加强我们的实力”。但是,他确信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采取强硬政策,而“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这样,他实际上支持了别佐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张。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维特对远东事务的干预,重用别佐勃拉佐夫,正式推行所谓“新方针”。与此相呼应,在全俄国掀起一片战争叫嚣,呼吁人民“流血、牺牲”,“保卫祖国”,大造战争空气。但是,俄国实际的战争准备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日本统治集团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因此在英美支持下加紧备战,同时对俄国展开外交攻势。在日俄谈判过程中,日方不断提高要价,开始则要求俄国承认其对朝鲜的“保护”,继而要求打入“南满”,最后又要求在“北满”及其他地区的权利。尽管沙皇政府玩弄外交手腕,故意拖延谈判,以争取时间,但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和俄国准备不足的致命弱点,于1904年2月6日正式与俄国断交,2月8日夜间不宣而战。从此爆发了日俄两国统治集团长期准备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实力对比
俄国军队
日俄战争前夕,俄国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俄国将其中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只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148门炮、8挺机枪),另有警备部队2.4万人部署在中国东北和俄国滨海地区。与日军比较,俄军士兵素质差,装备水平低且军队内部高级军官与下级士兵之间矛盾严重。俄国海军编有各种舰艇361艘(总吨位达80多万吨),主力驻波罗的海黑海,其太平洋分舰队驻旅顺口和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辖舰艇62艘(19万余吨),主要作战舰艇的装甲厚度、航速以及火炮射程均不如日舰。日俄战争期间,俄国进行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
日本军队
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实际上动员了118.5万人)。战争初期,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1140门炮),其中2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火炮中37%为山炮,适于东北战场的地形特点。装备机枪147挺。海军是日本建军的重点。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有战舰约152艘(26万多吨),多数是在英国建造的新型舰只,性能良好规格统一。其中联合舰队主力由6艘现代化的战列舰及6艘装甲巡洋舰组成。日军兵役制度比较严密,后备力量动员准备程度较高。官兵受军国主义沙文主义和“武士道”的影响甚深。陆军以师为最大的战术单位,一般由2个旅加上骑兵团和炮团等单位组成。战时两三个师编为1个军。
战争过程
突袭旅顺
旅顺是俄国在远东攫取的仅有的不冻港,是太平洋分舰队的主要基地。整个日俄战争期间,始终贯穿着双方对这一战略要地的争夺,实质上是争夺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制海权。旅顺港的内港较狭窄,水浅,只有一个出入口。大型战舰只能在涨潮时出入内港,而且要有拖船牵引。俄方制订的要塞设防计划,原定到1909年完成。战争爆发时,守军(地面部队)只有1.21万人,炮116门(计划规定418门)。太平洋分舰队主力常驻该地,很少出海训练,舰炮和要塞从未进行过联合演习。港内没有舰艇维修设施。
1904年2月5日,日方决定同俄国断交同时,日本天皇即指示开始军事行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于2月6日0时召集下属指挥官,传达天皇的决定,并且命令全舰队开赴黄海,分别攻击停泊在旅顺和仁川(济物浦)的俄舰。
在这个关键时刻,俄国官兵仍处于和平麻痹状态。太平洋分舰队停泊在旅顺外港,舰艇警戒仍执行“平时规定”,已经决定采取加强警戒的补充措施,但要到1904年2月10日才开始执行。夜间不打开防雷网,却以军舰上的探照灯把内港的出入口照得通明。总督阿列克塞耶夫及其亲信知道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但没有采取应变措施。直到日军偷袭旅顺前几小时,舰队参谋长威特赫夫特将军还说“战争打不起来”。
1904年2月8日白天,1艘英国汽船驶进旅顺,日本驻旅顺领事立即撤侨。阿列克塞耶夫等高级将领对此也等闲视之。在圣彼得堡只有个别人注意到战争的征候。例如喀琅施塔得港口司令马卡罗夫,他于1904年2月8日专门致函海军部,提请该部注意旅顺舰队的危险处境,建议将舰队开进内港。信中说,如不采取这个措施,“则我们将被迫于首次夜间突袭之后这样作,那就要为这个错误付出重大代价了”。然而,直到日军开始攻击时,俄国舰队仍在外港,而且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此时,日本东乡舰队正向旅大方向开进:3支驱击舰小队准备攻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另外8艘驱击舰开往大连方向。1904年2月8日午夜,在海岸灯塔和俄舰探照灯光照射下,日舰盯住俄国舰队,在近距离上发射了16枚鱼雷,其中3枚命中目标,重创俄国最好的舰只3艘,揭开了战争的序幕。爆炸声和炮声惊动了整个旅顺。当时俄国舰队军官正在城里举行晚宴,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要塞内不知道港湾里出了什么事。司令部查问,下面回答说是实弹射击。直到黎明时发现港口附近被击中的船骸,才真相大白。
1904年3月上旬,俄国新任太平洋分舰队司令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洛夫到职,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加强了旅顺舰队的行动。首先,他决定在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布雷,防止日军登陆并从后面威胁旅顺基地。同时改善旅顺港口的防御,加紧修复被打坏的舰艇,经常派遣舰队出海活动,加强战备训练。他还命令海参崴舰队在日本海积极袭扰日军海上交通线,以便分散日方对旅顺的压力。1904年3月22日,马卡罗夫率领舰队出海挑战,1904年4月13日,马卡罗夫因所乘军舰于返回基地途中触雷毙命。新任司令威特赫夫特不再采取积极行动。
辽东登陆
战争爆发后,俄国加速向远东增兵。为防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沿岸登陆,俄军作如下部署:“东满”支队(近2万人)在鸭绿江右岸占领阵地;“南满”支队(约2.2万人)配置在营口大石桥海城地区;关东支队(近3万人)部署在辽东半岛和旅顺地区。主力(近3万人)集结于辽阳奉天地区。此外,在南乌苏里和海参崴还有近3万人集结待命。从俄国腹地调来的增援部队正陆续开到(战争头半年每月约2万人)。
在俄日双方争夺制海权的同时,日本陆军开始登陆。1904年3月21日,日第1军(约3万人,100余门炮,由黑木为桢大将指挥)首先在朝鲜镇南浦登陆北进。
1904年4月中旬,日军未遇抵抗就抵达鸭绿江左岸。在对岸防守的是俄军“东满”支队,由扎苏利奇中将指挥。扎苏利奇拥有近2万人、62门炮,占领阵地已经1个半月,但没有加强防御工事。部队分散配置在宽大的正面上,对敌人可能进攻的方向胸中无数。只构筑一道绵长的堑壕,并且几乎不加伪装。占总兵力约半数的预备队配置在10公里以外。炮兵阵地完全暴露。
1904年4月30日夜间,日军发动进攻,企图迂回俄军左翼。1904年5月1日在九连城展开激战。俄军以炮火和反突击抵抗日军的进攻。但日军兵力占优势,其火炮从隐蔽阵地上发射,压制了俄军炮火。扎苏利奇害怕被包围,下令向辽阳撤退。东西伯利亚第11步兵团被陷入优势日军的包围圈,经替战突围,伤亡惨重。这是俄军在地面作战中首次失利。扎苏利奇部队的撤退,为日军进入东北打开了大门。日第1军立即前出凤凰城地区,准备向辽阳方向进军。
与此同时,日第2军(4个师,约4万人,216门炮,由奥保巩大将指挥)于5月初在辽东半岛东南貔子窝登陆,企图从北面攻占旅顺。1904年5月底,第2军进抵金州。在该地区担任防御的是俄军第4步兵师,负责掩护旅顺以北的接近地。这个师共1.8万人(131门炮,由福克将军指挥),但只派出1个团(3800人)在阵地上,其余都作为预备队,距前沿10-12公里以外。日第2军以3个师投入进攻,兵力10倍于敌,火力5倍于敌,并可得到舰炮支援。在众寡悬殊的战斗中,俄国舰队主力按兵不动,只出动了两三艘舰艇加强俄军的右翼。辽东半岛俄军司令斯捷塞尔命令福克师放弃大连,径直向旅顺方向撤退。日军随即占领金州和大连,并向旅顺逼进。(俄日金州南山之战)由于旅顺地面部队司令康得拉钦科坚持利用旅顺外围有利地形设防,日军才被阻于旅顺以北25-30公里一线。日军各路登陆得手后,于1904年6月20日建立“满洲军总司令部”,以大山岩元帅任总司令,统一指挥各部日军。
旅顺争夺
只要旅顺继续掌握在俄国手中,它的舰队就随时可威胁在“南满”登陆的日军的海上交通线。不占领旅顺,日军无法在东北进行大规模的地面作战。因此,在将近1个月的时间内,日方积极准备对旅顺的第2次进攻,专门编组了执行这项任务的第3军(第2军已奉命北上),任命乃木希典为军长。此人甲午战争时担任旅长,曾一举攻克旅顺。第3军所配备的火炮大部分是攻城炮。
与此同时,尼古拉二世也指示远东俄国陆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发动攻势,责成他“对旅顺的命运负责”。圣彼得堡警告库罗帕特金说:如丢掉旅顺,“将是新的最沉重的打击,不仅有损于俄国在远东的政治军事威望,而且有损于在近东、中亚和欧洲的政治军事威望。无疑,俄国的敌人将利用这一点尽可能使我们为难,而朋友则将把俄国视为软弱的同盟者而加以抛弃。”在沙皇政府的压力下,库罗帕特金勉强派出1个军(施塔克尔堡指挥的西伯利亚第1军)南下支援旅顺。
1904年6月14-15日,库罗帕特金的部队在得利寺、瓦房店地区与日第2军遭遇,俄军一败涂地,狼狈退却。从此旅顺与东北俄军主力的联系被完全切断。日军为进攻旅顺,必须确保第3军后方的安全,使它不致遭到集结于辽阳以南地区俄军的打击。因此,1904年6月下旬,第1、第2、第4(从大孤山登陆)3个军开始向辽阳方向移动,企图牵制俄军于该地。1904年6月26日起,日军恢复了辽东半岛上的军事行动。但占领了横山等制高点以后,又转入防御,等待增援。1个月后,日第3军恢复对旅顺的攻势。此时,防守旅顺外围各隘口的俄军第44、第7两个师,兵力约1.6万人,火炮70门,另有战舰支援。但在斯捷塞尔指挥下,节节败退。1904年7月30日,俄军放弃旅顺外围最后一道天然屏障——狼山,福克师在该处一共只坚守了半天。当日,俄军开始撤进要塞。甚至连日本人也没有估计到俄军退却如此之快。
从战争爆发到1904年7月底近半年中,旅顺要塞的防御有所加强。守军增到4万人,炮646门,机枪62挺。海军有战舰38艘。但物资储备不足以应付长期围困。例如炮弹,平均每门炮只有400发。防御工事不坚固,伪装不严密。特别是指挥无能。负责旅顺防务的斯捷塞尔是个常败将军,他从金州失守开始,就主张放弃旅顺外围一切要地,退入要塞,等待增援。甚至库罗帕特金也感到此人不宜继续担任指挥,曾命令他将指挥权交给斯米尔诺夫将军。但斯捷塞尔对斯米尔诺夫隐瞒了电报,以致后者直到战争结束以后才知道对自己的“任命”。舰队司令威特赫夫特也强调敌强己弱,拒绝出海,始终龟缩在港内。
包围旅顺的日军兵力达6万人,火炮400门(其中攻城炮198门),机枪72挺。同时,日方以舰队(52艘战舰)封锁了港口。
1904年8月7日,日军发动进攻。首次攻占要塞外围前沿制高点——大孤山和小孤山。日军以12个营对俄军3个营。双方为争夺这两个战术要点激战了4天。最后高地落入日军之手。1904年8月10日,俄国舰队奉阿列克塞耶夫之命,试图突破封锁,开往海参崴。但由于威特赫夫特准备不周,指挥失当,与日舰队遭遇,当场战死,其余舰只被迫缩回基地;部分舰只逃到中立国港口,被解除武装(日俄黄海海战)。1904年8月12日,俄海参崴分舰队在蔚山海战中被日军上村彦之丞的第二舰队摧毁,1904年8月19日,日军对要塞发动首次强攻,昼夜突击,双方激战到8月24日。日军夺占了一些前沿工事,但伤亡约2万人(占总兵力1/3),士气低落,自伤者大有其人。俄军也伤亡3500人。至此,日军放弃了迅速攻占旅顺的打算,改取长围久困之计。
辽阳会战
日军强攻旅顺的同时,正在准备辽阳会战。原拟攻克旅顺,抽出第3军用于辽阳方向。第3军抽不出来,而推迟辽阳会战又于整个战局不利,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援军将从俄国腹地源源赶到。为此,必须抓紧时机,以现有兵力第1、第2、第4军一举歼灭集结于辽阳地区的俄军主力。虽然日军兵力火力都占劣势(以13.5万人、474门炮对16万人、592门炮),但前一阶段作战已摸了俄军的底,增强了以少胜多的信心。.
俄国国内形势的发展,要求俄军在辽阳地区夺取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当地俄军经过长期准备,储备了大量作战物资,条件比较有利。库罗帕特金扬言“宁死不从辽阳后退”,他决定依托前沿工事,抗击和疲惫进攻的日军,然后转入反击。这就是说,俄军拥有优势兵力火力而采取消极等待的方针,一开始就把主动权给了敌人。
辽阳地区俄军防御成3道阵地。第1道阵地(前沿阵地)全长75公里,位于辽阳以南和东南约30公里。第2道阵地全长22公里,距辽阳约8公里。第3道阵地紧靠辽阳城。全长15公里。这3道阵地,特别是第1道阵地,纵深小,翼侧暴露,工事构筑计划都没有完成,无法抗击日军的进攻。
到1904年8月23日,俄军按计划进入阵地,部署如下:右翼为南部集团(扎鲁巴耶夫指挥的3个军);左翼为东部集团(比尔德林格指挥的2个军),辽阳以东还有几个军。另外2个军作为预备队:辽阳、奉天各1个军。占领阵地的各个军,又分别以40-50%的兵力作为预备队,这样一来,实际上投入战场的俄军兵力就不多了。
日军部署与此不同,它把全部兵力投入战场,不留任何预备队,因此它在总兵力对比上是劣势,但在俄军两翼却造成了兵力优势。日军的计划是对俄军实行围歼。第4军从正面进攻,牵制俄军主力;同时第1、第2两个军分别从东西两面迂回俄军左右两翼,以右翼为主攻方向。这是一个以少数包围多数的大胆计划。
辽阳会战始于1904年8月24日,日第1军对俄军东部集团实施两翼迂回,企图把俄军的注意力吸引到左翼,迫使库罗帕特金把他的预备队调到左翼,从而削弱其右翼,为日军第2、第4两个军进攻俄军右翼(主攻)创造有利态势。
俄军左翼的战斗一开始就很激烈。日方利用俄军暴露的翼侧,决定对西伯利亚第3军实施两翼迂回。为此,日第1军左翼的1个近卫师,在俄军部署中打进楔子,来到了西伯利亚第3军的翼侧。为增援西伯利亚第3军,俄方立即投入预备队,其中包括马尔丁诺夫上校指挥的1个团。该团在行军途中获悉日军已来到了西伯利亚第3军的翼侧,马尔丁诺夫不等命令,主动改变行动方向,转向西面,从高粱地隐蔽机动到日军近卫师的翼侧,突然以刺刀白刃战打退日军近卫师,形势转而对俄军有利。这是俄国军官发挥主动性的罕见的一例。但俄军东部集团指挥部不敢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扩张战果,坐失战机。
1904年8月26日,日第4、第2军开始进攻掩护通往辽阳的最捷径的俄军。中间突破受阻之后,日军缓慢迂回俄军右翼。库罗帕特金担心俄军有被全部包围的危险,乃下令全线撤至第2道阵地。俄军撤至第2道阵地后,仍保持原来的部署,大部兵力作为预备队,在一线展开的兵力不过40%,打法也仍然是等待日军进攻。日军的兵力部署也大体如前,企图也仍然是围歼俄军。但接受前一段作战的教训——各路部队攻击时间不统一,使俄军可以自由机动其预备队,于8月30日以3个军的全部兵力同时发起进攻。俄军以机枪、火炮和刺刀顶住各路日军的进攻。双方激战1整天,日军被迫后撤。
日军正面进攻受阻,乃于当日(30日)夜间,派第1军部分兵力(1.8万人)偷渡太子河(到达右岸),31日晨迂回俄军左翼(5万余人),与此同时加强对俄军右翼的进攻。1904年9月1日整天,俄军准备反击日第1军,为此在左翼集结了3个军,企图以迂回动作将日第1军压迫到太子河歼灭之。反击定于1904年9月2日开始。但在1904年9月1日夜间日军进攻俄军左翼集团,占领了该方向一系列重要的战术要点,其中包括时官屯及其北面的小高地馒头山。在这种情况下,库罗帕特金决定在实施全面反击之前,首先夺回馒头山。为此分别从各个师抽出7个步兵团,154门炮。但这支临时拼凑的部队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战斗的重担实际上落在伊斯托明指挥的1个团头上,该团下辖7个营,其中3个营是从其他团抽调的。伊斯托明不顾当时的条令和习惯作法,将7个营中的5个营编入战斗队,预备队只留2个营。战斗于9月2日19时打响,一直在黑暗中进行,双方激烈争夺。俄军一度收复馒头山,但在日军反击下,陷于一片混乱,仓皇溃逃。
时官屯---馒头山战斗的失利,使库罗帕特金有了放弃反击计划的借口。他不了解当时日军已投入全部兵力,并且遭到重大损失。鉴于第1军单独与俄军强大集团相对垒,处境不利,日方决定1904年9月3日晨将第1军撤回太子河右岸。就在日军行动之前2小时,库罗帕特金命令俄军放弃辽阳,退守奉天(在辽阳会战中白白损失2.7万人)。到会战结束时,俄军大部分预备队始终未投入战斗。1904年9月3日俄军向奉天撤退时,日军无力组织追击,直到1904年9月4日才小心翼翼地进入辽阳。此役,日军损失约1.4万人。
沙河攻守
辽阳会战后,日俄两军大体上在奉天与辽阳之间的沙河地区互相对峙。1904年9月底,东北地区俄军约达21万人,758门炮,32挺机枪。防线长达90公里。同期,沙河地区日军约12万人,488门炮。前一阶段作战,日军消耗很大,为补充兵员,在国内进行了总动员,但仍不能根本改变兵力对比。
在这种情况下,日方决定在沙河地区转入防御,等待第3军尽快从旅顺解脱出来,北上增援。同样,库罗帕特金虽然拥有相对兵力优势,也不急于发动反攻,仍然是依托既设阵地等待日军进攻。但沙皇政府迫于俄国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辽阳会战后国内对战争的不满情绪,要求库罗帕特金发动攻势,解旅顺之围,借以挽回帝国的“荣誉”,提高沙皇政府一落千丈的地位。
库罗帕特金制订的进攻计划,是对浑河与太子河间之敌实施攻击,并占领太子河右岸,实际上就是把日军赶过太子河。俄军分左右2个集团:左翼3个军,由施塔克尔堡指挥,向本溪湖方向实施主攻(该方向是山地);右翼2个军,由比尔德林格指挥,缓慢地向沙河方向前进,任务是把主攻方向的敌人吸引过来。另以3个军作为预备队。左右两集团的进攻正面共50公里,总的进攻速度,每昼夜不超过5公里。这个计划主攻指向山地,而俄军没有进行山地战的准备,特别是缺少山炮。更糟的是,俄方进攻的准备工作不隐蔽,被日方发觉(日本间谍活跃于俄军后方,加之日方从俄国军官尸体身上搜出作战计划),完全丧失了突然性。
日军统帅大山元帅决定将计就计,首先利用对俄军不利的山地地形,以防御战消耗、疲惫俄军,然后投入新锐力量,转入进攻,猛攻俄军中央和右翼,一举歼灭东北俄军主力。
1904年10月8日,俄军东部兵团(由73个步兵营和34个骑兵连组成)来到日军右翼。从该地区可以攻击日第1军翼侧。
1904年10月9日,由45个步兵营和18个骑兵连组成的部队,对日军右翼边缘(位于本溪湖—带)发起攻击。部署在这个方面的日军,只有梅泽道治少将指挥的近卫后备步兵旅8个营。由于防守坚决,被日军誉为“光荣的梅泽旅”。大山总司令官顶住了俄军东部兵团的猛烈攻击。
1904年10月10日,又集中全军主力,从日军左翼向东北方向的敌人发起总攻。这次进攻因与猛插俄军右翼的骑兵第2旅(旅长闲院宫载仁亲王)相配合,结果俄军不得不于1904年10月12日开始全面退却。日军立即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转入进攻,日军这一行动,导致一系列激烈的遭遇战。在某些情况下,遭遇战不仅昼间进行,而且夜间也进行。夜战中,双方均不使用炮兵,部队以密集队形投入攻击,士兵胳膊挨胳膊,大多数场合夜战以刺刀白刃战告结束。为识别敌友,俄军士兵袖缠白布带。这种激烈的遭遇战持续至1904年10月15日。日军进展不大,只是在某些地段将俄军顶回沙河地区。大山岩决定在既得阵地上转入防御。
与此同时,库罗帕特金决定1904年10月16日晨在自己右翼发动进攻,以恢复在沙河左岸的原态势。但15日夜间,日第二军奥保巩部以奇袭攻占俄军左翼第1军地段内具有决定意义的制高点万宝山(位于沙河堡地区)。日军占领该高地,就造成了突破俄军防御中心的威胁。因此,库罗帕特金放弃原定进攻计划,令第1军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该高地。经16-17两日激战,俄军以伤亡3000人的代价夺回了高地。日方伤亡1500人。双方各自巩固既得阵地,加修工事,互相对峙,偶尔出动侦察部队或进行炮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05年1月奉天会战为止。
旅顺陷落
日方鉴于自己兵力不足,而俄国增援部队源源开到远东,战争旷日持久对己不利。出路是把困在旅顺的第3军解脱出来。同时,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正在东调途中,一旦与远东舰队会合,实力将超过日本舰队。因此,日本统帅部利用沙河会战后俄军按兵不动之机,将全部后备力量投入对旅顺的攻击,力争尽快夺取旅顺。
早在1904年8月日军首次强攻旅顺受挫之后,就加强了第3军的兵力,运来11英寸口径的攻城炮(该种11英寸的榴弹炮射程达到1万码约合9144米),炮弹重达550磅(约合249.5千克),飞行中发出特殊的轰鸣,而被别称为“火车弹”,在旅顺外围构筑了炮兵阵地和平行壕,对俄军的防御工事步步进逼。1904年9月19日,日军发动第2次强攻,迨至1904年10月30日,发起了第3次强攻,但仍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大山岩命令乃木希典交出指挥权。暂时由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指挥,儿玉对炮兵的运用远远强于乃木,经过调整部署后,一天就攻克了203高地。高地的陷落,基本上决定了旅顺战局的命运。日军在高地上建立观察哨,校正炮兵射击,以海岸防卫用的280毫米大口径榴弹炮轰击俄国舰队。
1904年12月15日,被俄国人称为旅顺俄军防御“灵魂”的康得拉钦科将军毙命。
1905年1月2日俄方正式签订投降文书。此时俄军尚有官兵3.24万名,火炮610门,炮弹20.3万发。整个旅顺战役过程中,俄军损失4.4万余人,日军损失约6万人。
旅顺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只要旅顺牵制着大量日军,只要旅顺口的俄国舰队还存在,日军就无法决定战争的结局。如果俄国欧洲地区的舰队东调,还可能改变海上形势,并切断日军海上补给线。因此日军不惜重大代价攻取旅顺,归根到底是解决日俄战争的根本问题——制海权
奉天会战
辽阳会战后,日、俄两军在盛京与辽阳之间的沙河地区(今沈阳苏家屯区沙河乡)互相对峙。1904年9月底,俄军集结了约2)万人,758门炮和32挺机枪,总防线长达90公里。同期,沙河地区日军集结了约12万人,488门炮。前一阶段作战日军消耗很大,为补充兵员日本在国内进行了总动员,但仍不能根本改变兵力对比。
在这种情况下,日方决定在沙河地区转入防御,等待第3军尽快从旅顺解脱出来北上增援。俄军在辽阳会战中遭到重大损失欲北撤,由于日军的追击行动意外迟缓,便在盛京附近停止后退。鉴于日军的劣势和处于极端疲劳的情况,俄国政府迫于俄国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辽阳会战后国内对战争的不满情绪,要求库罗巴特金发动攻势解旅顺之围,借以挽回帝国的“荣誉”,提高沙皇政府一落千丈的地位。于是,俄军希望通过大举反攻挽回败局和不体面。
日俄双方对比,俄军在兵力和火炮方面均占优势,库罗帕特金计划用第2集团军(5个军126个步兵营、162个骑兵连439门炮)共10万人担任突击,任务首先是占领奉天西南约40公里的一个村子沈旦堡(三叠铺)。库罗帕特金认为该村是日军整个阵地的关键。而这个方向上的日军,实力却异常薄弱,仅以骑兵第一旅团的秋山好古部8000人警戒宽大正面。二十五日来攻的俄军有:黑沟台方面的2个师(由32个步兵营编成),沈旦堡方面的1个师(由16个步兵营编成)和向日军左侧插过来的米舒钦柯骑兵军(72个骑兵连)。被包围的日军秋山好古部率先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了机枪,把冲锋的哥萨克骑兵打的尸横遍野。大山总司令官十分重视战况的发展变化,在紧急调动位于后方的第8师立见尚文立即奔赴黑沟台的同时,也从各条战线抽调可能抽出的兵力,编成临时预备队进行反击。1月26日至28日,日军西翼的各部队进行了浴血奋战。立见尚文部子弹全部打光,被迫进行了一场世界最大的白刃突击战,突破了俄军对秋山旅团的包围,1月29日拂晓,以临时预备队的第5师,在由柳条口至长滩的西北方向上,分割攻击敌人阵地,以期各个击破黑沟台以南之敌。又一次由于库罗帕特金总司令官缺乏果断,丧失了千载难逢的好战机。由于他担心俄军第2军可能会遭到分割包围。因而没有积极扩大黑沟台方面的战果。特别是由于日军部署在中央位置的部队(主要是第2军)的牵制活动,进一步增加了作战正面的危机感,以至几次拒绝俄军第2军司令官的增援要求。结果,不但停止了对黑沟台方面日军的进攻,而且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日军渡过了一次最大的危机。
随着日军第三军乃木的到达和第5军的编成,日军已经集中了25万人,大山岩决定进攻已经集中在奉天的37万俄军,由于日军主攻方向是俄军右翼,它要迫使库罗帕特金把预备队从右翼调到左翼来。为此,1905年2月23日,日军右翼第5军川村景明部率先从太子河上游地区北进。在第1军支援下,开始迂回俄军第1集团军右翼。这一行动,完全出乎库罗帕特金意料之外,他立即将右翼预备队42个营(属西伯利亚第1军)调去加强左翼,而这正是大山元帅所求之不得的。
1905年2月27日,日第2、第3两个军开始迂回俄军右翼,实施主要突击。这一着使俄军陷入了困境:在绵延约100公里的战线上,俄军右翼的预备队只剩下1个师。俄国第2集团军要对付日本2个军(约96个营、288门炮对133个营、468门炮),而且右翼挨打的同时,左翼2个集团军按兵不动。第2集团军被迫收缩阵地。此时,库罗帕特金又决定把预备队从左翼调回右翼。部队来回折腾,疲于奔命。
库罗帕特金决定对迂回其右翼的日第3军乃木希典的侧后发动反突击,为此从左翼2个集团军抽出若干连、营、团,匆忙编组一支混合部队,由考尔巴斯统一指挥。反突击预定于3月4日开始。3月4日,日第3军已经接近奉天以北的铁路线,情况紧急。但考尔巴斯声称部队没有完成集中,将原定的反突击日期推迟到3月5日,当时他指挥的第2集团军总兵力为120个营(8万人),俄军进行了几次毫无效果的血战,3月7日停止行动。反突击没有奏效。日第3军继续向奉天以北迂回。
在此期间,日军从3月1日起对俄军左翼也加强了进攻,在俄国第1集团军抗击下,进展不大。但3月5日考尔巴斯发动反突击时,俄军左翼2个集团军按兵不动。3月7日,库罗帕特金命令这2个集团军放弃沙河阵地,撤到浑河以北。他采取这个决定,是企图缩短战线,抽出部队加强右翼,并以新的反突击防止日第3军前出到奉天以北的铁路线。
但是,俄军3月9日对日第3军的反突击又没有奏效,同时,放弃沙河阵地的俄国第1、第3两集团军来不及在浑河上构筑坚固阵地。在这种情况下,3月9日,日军突破俄军第1集团军防线,开始从左翼迂回奉天。同日,日第3军从右翼迂回俄第2集团军,来到该集团军后方。
这样,东北俄军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中。3月9日夜间,库罗帕特金下令向铁岭撤退。撤退的情况相当混乱:骑兵(未参加会战)先于步兵和炮兵撤退,辎重堵塞了道路。部队失去指挥,又遭到日军炮击,后卫陷入日军包围之中。但日军也无力追击。1905年3月11日,日第1、第3两军在浑河地区会师。此时俄军主力已逃脱包围,随后在四平街占领阵地,直到战争结束。
奉天会战是日俄战争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会战,俄军的惨败,导致库罗帕特金被撤职,降为“满洲”第1集团军司令。远东陆军总司令职务由李涅维奇继任。奉天会战后,沙皇政府仍不甘心失败,继续向远东增兵,同时寄希望于从欧洲海域东调的太平洋第2分舰队。
对马海战
主词条:对马海战
日俄战争初期,沙皇政府决定从波罗的海舰队(后来加上黑海舰队)抽调舰船,编组“太平洋第2分舰队”,开往远东增援。这支混合舰队拥有各型主要战舰38艘,辅助舰船约20艘,下编两个大队(后来又增加1个大队),由罗日杰斯特温斯基海军中将统一指挥。这支仓促拼凑的舰队,某些舰只尚未完全建成就出海,边航行边安装。官兵战术技术水平低,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训练,通信联络靠德造无线电台,德国技术员一走,电台即形同废物。官兵矛盾很深,士气低落,特别是黑海舰队水兵受过革命思想影响,具有反抗精神。
太平洋第2分舰队原定1904年7月中出发,后因准备工作跟不上,推迟到10月中出发。航行路线预定从波罗的海经非洲南端好望角直到海参崴(后来在丹吉尔将舰队一分为二:罗日杰斯特温斯基率领较新较大的舰只继续沿好望角航行,其他舰只由福克萨姆率领,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入印度洋,以后两支部队在马达加斯加沿海会合),全程3万公里,中途一个基地也没有。按照国际法规定,交战国军舰不得在中立国港口停泊,这一规定给舰队造成了巨大困难。
舰队出发时,由于日军的一系列胜利,在俄军中流行着严重的恐日病,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甚至谣传日本的秘密舰队已到了北欧海域。在这种气氛下,官兵精神紧张,舰队航行初期,闹出不少海军史上罕见的大笑话。他们有时见到外国船就以为是日本舰队而盲目开炮,甚至相距较远的俄国舰艇也发生误会,互相开炮。10月21-22日夜间在北海击沉击伤英国渔船的事件,引起国际风波(在巴黎召开国际法庭公审),英国政府借此威压中立国不得向俄国舰队提供方便。俄国舰队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只得在海上加煤,有机会就尽可能多装,以至甲板、机房、洗澡间,军官卧室等一切空地都堆满了煤炭,既降低了速度(超重),又影响工作和卫生,特别是经过赤道海域,水兵们痛苦不堪,非战斗减员严重,而这时俄国补给船送来的却是几千套冬装(只有给陆军送“神像”一事可与之相比拟)。
1904年12月底,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到达马达加斯加沿海,直到与福克萨姆会合后,才于1905年3月中旬继续向远东航行。这时船底已长满了海藻,航速大幅下降。罗日杰斯特温斯基重病初愈(请求辞职未准),其副手福克萨姆重病垂危。士气极为低落,士兵自杀不断发生,甚至多次爆发“兵变”。
1905年4月8日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到达新加坡。海军部命令他前往越南的金兰湾,在该处等候涅博加托夫率领的太平洋第3分舰队会合,然后北上,打败日本舰队,并到达海参崴。罗日杰斯特温斯基舰队进入金兰湾,引起日本政府强烈抗议。法国海军当局被迫勒令俄舰出境。1905年5月9日,太平洋第2、第3分舰队在海上会合,联合舰队由罗日杰斯特温斯基任司令,福克萨姆任副司令。
在俄国舰队东调的过程中,日本东乡舰队进行了迎战的充分准备。先是对舰艇进行维修保养,给水兵休假,养精蓄锐。2月份,全体人员归队,进行紧张的训练演习。东乡判断俄国舰队最可能通过朝鲜海峡,取最短捷径到海参崴。因此,日舰队主力在对马海峡附近和日本沿海集结待机。同时在俄国舰队可能经过的一些海上通道布雷,组织监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预报网,其纵深达225公里以上。5月25日,俄国舰队最后一次加煤,其数量足够用到海参崴,造成超载。在此期间,副司令福克萨姆病死,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却秘而不宣,甚至对当然的副司令继任者涅博加托夫也保密,旗舰继续挂福克萨姆的旗帜。5月27日,舰队进入对马海峡,爆发了著名的对马海战。双方各有装甲主力舰12艘,但日舰航速快(18-20节;俄舰15.5-18节),火力也占优势(日舰每分钟可发射炮弹360发、总重量21949千克;俄舰每分钟发射134发、总重量8190千克)。除此以外,日俄巡洋舰数量为16:8,鱼雷艇数量为69:9,日方均占优势。
更糟糕的是,俄国舰队经过220天的远航,人员十分疲惫;同时又不注意侦察,对敌情一无所知;又没有作战预案,各舰长只知道集中火力打敌旗舰,并向海参崴方向逃跑。东乡亲率舰队主力(4艘主力舰、8艘重巡洋舰)在朝鲜镇海附近隐蔽待机。为使自己的舰队有足够的机动余地,他决心让俄国舰队通过对马海峡之后才出动。
1905年5月26日夜间,俄国舰队通过日方第1道海上警戒线。日方侦察舰在远距离上进行不间断地跟踪监视,并及时用无线电将情况报告东乡。因此东乡对俄国舰队的实力、航向、航速和队形了如指掌。27日晨,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发现了日本哨舰的行动,心情十分紧张。当时俄国舰队成行军队形:第1、第2装甲舰大队在右翼,第3装甲舰大队和巡洋舰大队在左翼,运输船队居中。11时后,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命令舰队成战斗队形:右翼2个大队向左靠拢,开到左翼第3大队前面,全舰队成单排一列式(纵队)。各舰航速不一,司令官没有明确规定慢的加速,快的减速,结果造成大混乱。12时许,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忽然心血来潮,判断日本舰队可能以横队队形向他攻击,因此又命令俄国舰队成横队队形。于是舰队开始进行复杂的机动动作。此时,罗日杰斯特温斯基显然由于担心其战斗队形过早被敌人发现,忽然又下令全舰队恢复行军队形,再次引起大混乱。
13时40分左右,东乡舰队主力在右前方出现,成单排一列式,企图截断俄国舰队的航线。临战前,东乡对全舰队发出信号:“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位尤须奋发努力。”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再次下令成战斗队形,但已经来不及了。东乡截断了俄国舰队的航线,并在距敌35-38链的海域向左转弯,划了一个“U”字形(日本战史称之为“敌前大回头”)。转弯时,日本舰队处于俄舰火力威胁之下,而且相当一部分舰艇无法回击(视线和射界被己方舰艇遮蔽)。这个动作在当时海军战术上是违反常规的。但这时俄国舰队正处于变换队形的混乱之中,罗日杰斯特温斯基虽然下令开炮,结果形成盲目射击,浪费弹药,并且丧失了战机。日本舰队完成了转弯之后,首先集中火力猛攻俄国舰队的旗舰,海战开始半小时后,罗日杰斯特温斯基的旗舰“苏沃洛夫号”被迫退出战斗,罗日杰斯特温斯基本人负重伤(后被俘投降)。其他几艘旗舰也相继被击沉击伤。俄国舰队失去指挥,陷入一片混乱。
俄国舰队力图摆脱截击的敌舰,但因为航速慢,没有得逞。日舰则充分发挥其航速快的优势,迅速机动,占领俄国舰队前进方向的有利位置,猛烈炮击。双方在烟雾迷漫之中进行了一场混战。俄舰被击沉击伤多艘。16时许,海上起雾,东乡装甲舰队与俄国装甲舰队一度脱离接触,东乡向北转移。但日本巡洋舰队和俄国巡洋舰队正在偏南的海域进行激战。18时半,俄国装甲舰队开往该海域参战。直到此时,涅博加托夫才接管指挥权,并下令舰队继续北进。
当天夜间,东乡又出动37艘鱼雷艇和21艘驱击舰,对残余的俄国舰队实施鱼雷攻击。28日晨5时许,涅博加托夫率领仅存的少数舰只向海参崴方向逃跑。9时许遭到日本舰队围攻,涅博加托夫始则悬白旗、继而悬日本国旗投降。
这次海战,俄国太平洋第2、第3分舰队除3艘逃往海参崴之外,其余全军覆没(包括击沉、被俘和被中立国扣留),舰艇损失总计达27万吨(比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日德兰海战双方损失的总和还大)。人员阵亡4830人,被俘5917人(不包括受伤和在外国港口被扣留者)。日方只损失鱼雷艇3艘,人员阵亡仅117人,伤587人。
历史影响
中国
日俄战争不仅是对中国神圣领土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也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空前的浩劫。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东北地区上进行的,可是清政府竟宣布局外中立,日俄两国军队在战区和中立区违背中国宣布的中立项目,奸淫烧杀,掠夺财物,无恶不作,2万中国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
日俄两国侵略军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哈尔滨出现抗俄的“自保会”,营口工人拒绝为俄国做工,许多工人逃走并参加了抗俄武装队伍,群众抗俄武装“马贼”则“专一妨害俄军为目的”割电线,拆铁路,日俄军患之忧之,清军中的爱国官兵也积极要求参加抗俄战斗,驻扎于山海关,辽西地区的练军都督姜桂题为“均预告奋勇”认为上下一心,与日俄一战,必将取胜。
战争结束后的日俄和谈中,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无奈地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俄国
海上战役的一系列失败,给予俄国海军以沉重的打击,俄国海军3大主力舰队中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同时极大地削弱了俄国海上扩张和争霸的实力,使俄国由二等海军强国降为四等海军国家。
战争的失败使沙皇专制制度遭到削弱,俄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俄国沙皇原希望通过一场小小的胜利来转移人民的视线,缓和国内危机,但战争导致了“1905”革命, 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拉开了序幕。尽管1905革命失败,但它的意义不可低估,沙皇政府在压力面前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人民的部分政治权力,这次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俄国工农运动的发展。
日本
日本借日俄战争直接获益了大片殖民地,间接提高了其国际地位,战后的日本财阀通过此次战争,大发横财,并掀起了企业投资热潮,仅1905年下半年到1907年,新建扩建企业投资额相当于甲午战后十年间投资总额的两倍。同时日本自此全面展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真正成为一等强国。
在日俄战争后,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实现了由纺织、面粉、造纸等轻工业向电子、煤炭、化工等重工业部门的转化,到一战前夕,日本在机车、铁轨、船舶等方面均能达到自给。通过日俄战争后的经济危机,以财阀为中心的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形成。从此,日本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日本通过战争获得大片殖民地和投资场所,促进了日本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其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1905-1906初,日本的驻外使馆由象征“二等国”的公使馆开格为象征“一等国”的大使馆
同时日本统治阶级宣扬“日本民族优越论”,蔑视亚洲其他国家和人民,自认为应该成为支配其他民族和亚洲的盟主。又宣扬所谓“外压论”,即在国际上,日本民族受到了外国的压迫,利益受到了损害,加深了国民的对外排斥和敌对意识,为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正当”理由,驱使国民支持战争,充当炮灰。
日俄战争,日本胜利,把军国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天皇的权威经过战争和胜利而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战后,军部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对政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为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
战争史
日俄战争的结果正式显现出20世纪的政治与战争的数项特点,许多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都首次用于日俄战争,如速射炮、机枪和射击准度更高的卡宾枪都在日俄战争中首次被大规模使用。日俄战争也是东亚三十多年来第一次涉及两个现代化国家武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它因此被一些人称作“第零次世界大战”。
相关新闻
2017年9月13日,由中方移交的日俄战争士兵遗骸移交给俄罗斯。
历史遗迹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12:41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