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是国务院批准首批33所试办
研究生院之一,东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40年。1981年,成立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33所试办研究生院大学之一。2004年,成为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录取自划分数线试点院校之一。2011年,成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之一。2022年,成为国家工程硕博士改革试点院校之一。
成立背景
东北大学创办于1923年4月。坐落在中国东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沈阳。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
教育部直属的
重点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
211工程”;2001年进入“
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办学条件
东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52年,已有六十年的历史。1986年4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是首批33所试办研究生院大学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层次、招生、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
学校从1986年起,经国家授权进行单独考试,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同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试行在职学位进修的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开始实施博士导师自选审定工作。学校还在工程、工商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三方面开展专业学位授予工作。已成为我国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造就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培养质量放在头等重要地位。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近年来,我院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已逐步走上信息化、规范化、国际化,已先后同
美国、
英国、
日本、
瑞典、
意大利、
韩国等国家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关系。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任教和科研合作,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并致力于健全和完善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立足现 在,面向未来,抓住机遇,办出特色。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将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创新、科教兴国的号召的基础上,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学科建设
截止2021年3月,有179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9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学校以一流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科布局优化和调整,高峰引领、高原支撑、卓越促进、特色牵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正在形成。
学校学科结构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在支持现有强势学科追求和创造卓越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以及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打造新的优势学科集群,形成了面向基础产业的特色优势学科(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学科(
自动化、
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科技哲学、管理、行政学等)协调发展的格局。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截止2021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4473人,其中专任教师2792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1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5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学校设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基地10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东北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全日制在校生4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9872人,硕士研究生11364人,博士研究生3850人。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主要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东北大学两院院士:
闻邦椿、
张嗣瀛、
陆钟武、
柴天佑、王国栋,特聘院士:
左铁镛、
殷瑞钰、
殷国茂、
李正邦等。
科研实力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二五”以来,东北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15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8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5篇。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竞赛国际大奖305项、国家级奖励1306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1535项,专利近300项,共有29家学生创业企业落地。学生生源质量、毕业生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截止2016年5月,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科研方向,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高,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5126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3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44项;获得国家专利1050项,其中发明专利814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14644篇。主(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75次,其中国际会议43次。学校现有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
科技产值
东北大学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以孵化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服务社会的坚实支撑点,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东北大学科学园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东北大学科学园成为国家首批15家大学科学园试点建设单位之一。
学校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产业良性互动发展。2014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20亿元,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学校坚持面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新建云计算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健康产业园,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为东北大学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
现任领导
合作交流
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198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聘请300多位海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合作科研;派出教职工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近700人次;派出500多名各层次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2015年有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1233人在校学习。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抓住机遇,办出特色,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