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于2013年2月成立,是整合原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的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和社会学专业的力量成立的实体办学机构。下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哲学院、社会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
教授30人(二级教授6人),
副教授29人,
讲师19人。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3个一级学科和中共党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其中的13个专业招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
社会工作专业招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2个
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在其中的8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部概况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于2013年2月成立,是整合原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和社会学专业的力量成立的实体办学机构。下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哲学院、社会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
哲学、
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统一领导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所等11个科学研究机构,统一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
学部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
教授30人(二级教授6人),副教授29人,讲师19人。学部拥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近五年来,学部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0余部,教材2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80余项,科研经费约1600余万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2012年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在全国121所参评高校中排名并列第三位;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是全国3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学部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3个
一级学科和中共党史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其中的13个专业招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
社会工作专业招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在其中的8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学部还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部具有优质的办学基础设施和条件,拥有独立办公楼,办公面积5000余平米,包括6个研讨室、2个会议室、2个多功能报告厅、9个多媒体教室、1个社会工作实验室、48个教师工作间;一个图书阅览室,拥有专业图书资料1万余册,期刊170余种。
历史沿革
老校长成公仿吾先生于一九五三年始建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
政治经济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四教研室,加强吾校马列主义教育,越八年统名马列主义教研室,斯为学部之前身也。一九五六至一九七八年间,马列主义教研室与政治教育系历经四度合分,一九八三年马列主义教研室更名马列主义教研部。一九九六年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合署,二零零一年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二零零四年因置国际政治本科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二名并称。二零零九年专业调整而复名马克思主义学院。二零一三年整合相关学科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
溯顾既往,大迹略铭:共和国之初建四室专于马克思主义教学及研究,为全国最早之一;新时期改革伊始,于全国较早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硕士点;一九九三年教育部列我校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四试点院校之一;一九九八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为本专业全国最早六博士点之一;二零零三年置国际政治本科;二零零六年全国首批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与政法学院合力获
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二零零七年
国家人事部准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获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同年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评获国家级重点学科;二零零九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评估,我校列第四;同年学校专业调整,调国际政治本科于政法学院,迁政法学院哲学本科于我院;二零一一年全国学科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名列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名列第二;同年,获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哲学两个一级学科双获省级优秀特色重点学科。
历近甲子,吾校育英才十九万余,其马克思主义教育皆学部同仁之作为;改革以降,学部育专业博硕英才千余,本科英才百余,实乃桃李芬芳也。究往昔辉煌之底蕴,渊于厚积“信仰弥坚、术业专精、立德成人”之精神。此学部往攀高峰之秉持,再跻宏巅之依皈,当永续贯之!
目下,学部置四院五系三所,聚教学与研究之和谐共同体,担当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尚拥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学本科专业,值厚基良势,可堪再续宏业!
值国家固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及教育之良时,吾师生将秉信念信仰“主义真”之价值理想,自强不息“民族魂”之精神传统,以人为本“发展观”之实践理念,知行合一“道与德”之人生境界;深犁马克思主义经典,践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识大体、顾大局、求和谐、谋发展”之氛围,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中华民族精神之弘扬,志存高远,续延恢宏!
是为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记。
2021年4月11日,挂牌首批全国数字马院区域示范中心。
本科生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部现有三个本科专业:
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分别属于哲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社会学学院。
自东北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就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哲学教研室,开设哲学类课程,编写过全国性的哲学专业教材,举办过全国性的哲学教师培训班,涌现出王家俊、薛文华、郑如心、王兴洲、王宏文等一批在国内哲学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授予权;1998年获得了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设立哲学研究所;2003年获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创办了哲学本科专业。2006年,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多年来,哲学专业秉持“会通中西马哲学资源,构筑宽厚学科平台,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哲学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的当代创新”的学科建设理念,形成了以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哲学教育研究、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5个重点研究领域,为哲学教育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基础。
哲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1人。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优良,学源结构合理,年龄结构适当。哲学博士分别来自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
近三年来,哲学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在CSSCI刊物以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年鉴》等全文转载或摘编。
经多年探索,哲学专业形成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依据学校“综合性、研究型”的定位,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尊重人文学科与专业的办学规律,以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夯实本科专业建设基础,以多层次、高质量的学科建设引领和带动本科专业建设,以本科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坚持“小而精”的原则与“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哲学专门人才,把哲学专业建设成为“规模适当、水平较高、成效明显”的专业。
哲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兼容文、史、哲专业基础,融通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人文底蕴宽厚、基础理论扎实、基本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创新性的哲学专业人才。对培养对象的具体要求是: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优良的人文素养;掌握比较坚实的哲学基础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进一步读研深造或胜任在政府、企事业、大众传媒与出版等单位从事思想理论与文化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亦可在政府、企事业、大众传媒、教育等单位从事思想理论与文化工作(哲学与思想理论教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文化问题分析与评论等)。
哲学专业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参与国家级“文史哲复合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力求以文理兼修的通识课程奠定学生宽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史哲通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完备和整合的专业主干课程构筑学生坚实的专业背景,以开放性和多样化的研究性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以经典阅读、学术训练、社会调研、专业见习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塑造学生的实践技能,着力构建并完善以“基础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综合性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大部分以优异成绩保送或考入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以及本校继续读研深造,其余毕业生在政府、新闻出版、教育、企业等部门就职。毕业生因基础理论扎实、人文素养优良、发展潜力突出而受到好评。
哲学专业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哲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水平与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是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四个学院之一。该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东北大学建立的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系的政治科,1950年学校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后,在政治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了政治教育系,使我校成为国内最早开展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高师院校之一。1988年教育部颁布新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教育专业与新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一更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我校重要的基础性专业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不同专业,2013年2月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类调整至马克思主义学部,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学科优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是国家首批6个博士点之一,2002年、2006年先后两次被吉林省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初,以本学科点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点为基础,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审批准为国家三个重点学科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二级教授4人。思想政治学院建设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近五年来,思想政治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
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其他各级别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余项。在某些研究领域已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权,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以“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为人才培养思路,旨在培养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底蕴、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宽阔的思想理论视野、丰富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承担各类学校、国家各级党委和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工作,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学院是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四个学院之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学校办学的总体部署,1999年,学校领导决定成立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并创办社会学本科专业。2000年,以社会学研究所为基础,创办了社会学本科专业,同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教育部社会批准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13年2月,社会学系调整至马克思主义学部,成立社会学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学院现有在编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87.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7.5%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4名教师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位教师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作访问学者。
2008年以来的5年期间,社会学学院教师发表论文80余篇,CSSCI级别期刊论文近30篇,发表专著4部。社会学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规划项目3项,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项,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00万元。
经多年探索,社会学学院的总体建设思路是,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了“感悟社会生活问题———领会社会思想文化——夯实社会学基础理论——掌握社会学实践技能与方法——扩展社会学专业视野”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并通过逐步提高社会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等核心课程的建设等具体举措,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现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社会工作知识技能,高尚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广阔的思维视野与完善的人格品质,符合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需求的高级社会工作管理与实务人才。本专业学生可以从事政府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的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工作,以及在教学科研单位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实务与调查研究工作,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工作。
社会学学院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地位与影响力。
研究生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部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3个
一级学科和中共党史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其中的13个专业招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社会工作专业招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2个
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在其中的8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具有30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历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部现有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70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303人,博士研究生149人。
马克思主义学部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术后备人才。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学位论文4学分。学生在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和思想品德考核,授予硕士学位。
马克思主义学部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近3年的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马克思主义学部的硕士研究生统一按国家规定标准收取学费,每年8000元。学部硕士研究生均可依据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获得奖学金8000元和助学金每月600元。
教学机构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
党支部书记:柴婷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
主任:段 妍
党支部书记:杨志平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系
主任:李 爽
党支部书记:李玉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系
主任:客洪刚
党支部书记:王 英
形势与政策教育系
主任:冷雪梅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院长:史 巍
党支部书记:曲 波
哲学学院
院长:荆雨
党支部书记:杨淑静
社会学学院
院长:刘 迟
党支部书记:朱兴涛
科研机构
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吉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科技哲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
人口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所
国际问题研究所
哲学研究所
社会学研究所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中心
先进事迹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并在历史发展中熔铸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的优良传统。从上世纪 70 年代郑德荣教授主编的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全国高校通用党史教材《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和国内最早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著《毛泽东思想史稿》,到新世纪初田克勤教授主编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再到新近杨晓慧教授主编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学科团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致力于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教材编写代有传承、薪火赓续。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与时俱进地完善教材建设机制,加强党委对编写工作的领导,坚持主编负责与团队攻关相结合,注重编写、审查、培训、使用一体推进,推动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同时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权威性与生动性相统一。新世纪以来组织出版马工程重点教材等国家规划教材 9 部,教材总发行量超三百万册,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材建设的重镇之一。
行政领导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26日,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2024年,入选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名单”。
参考资料
学部简介.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2013-09